精神富养的核心目标(二)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坦然地做自己呢?

我们太容易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人潮的裹挟下迷失自己,太容易被他人的评价,被社会的标签左右,从而陷入无尽的焦虑和自我否定中。

“精神富养”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塑造坚定的“自我意识”,它包含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和有效的自我调控。

精神富养的核心目标(二)

1培养客观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人们对自己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特征的了解和评价,让人们认识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我的头发是黑色的(生理特征),我有很多好朋友(社会特征),我是个外向的人(心理特征)

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以别人(尤其是他们看重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要求为参照,或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当参考对象比自己优秀时,即便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也会感到沮丧。

被精神富养的孩子,则会在大人的引导下,正视自己的不同。他们能看见自己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不以别人的态度为标准来自我评判,也不需要为了取悦他人而粉饰自己。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去追寻它,而不是在经历了太多的拒绝和否定后,彻底丢失了自己的兴趣。

2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等情绪,比如对自己的外貌是否满意、对自己的成绩是否能接纳,等等。

其中,自尊与自信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自信代表人们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而自尊则指的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当这个差距很小时,人们会收获价值感和满足感;当这个差距很大时,则会感到挫败和无价值。

心理学家认为,自信的孩子,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高自尊的孩子也往往有着更强的内驱力,也更容易得到幸福和满足。而精神的富养,就是通过积极的反馈,让孩子获得更高的自尊与自信。

3培养有效的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中,最高级的一环便是“自我调控”。这是一种根据目标和准则来监督和调整自身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把思想付诸实践,包括自主、自立、自律等能力。

一方面,孩子们要学会自主自觉地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他们也要学着观察周围的环境、学习社会的规则,并让自己的行为与之相符。比如坚持一项运动、学会控制情绪等等,都属于自我调控的范畴。

精神富养并非无原则地宠溺,而是在平等的交流中,让孩子理解自由的边界和判断的标准,让他们在此基础之上选择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一些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会误把“坚持自我”理解为“不管不顾、飞扬跋扈”,把它与“放飞自我”简单粗暴地画上等号,而从小教会孩子“自我调控”,就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打破这个等号。

家长不仅要让孩子明白边界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边界在哪里。只有当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才不会在越界的边缘疯狂试探。

精神富养的核心目标(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目标   精神   等号   边界   生理   客观   差距   自信   情绪   特征   态度   核心   自我   评价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