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灯(过年好看灯)

过年最令人兴奋的还是看灯。泥巴、马线团、纸板这些经典玩具毕竟无法满足孩子们腾腾的好奇心。过年了,终于能看到大人们也有了娱乐,项目就是——玩灯。


灯的种类原本繁多,但这些民俗活动我就在我们这一代见证着一年比一年少了,而到现在,更是难觅踪影了。将小时候依稀的看灯印象记下来——


狮灯。这是玩的最多的。“咚锵咚锵锵,锵锵咚锵咚锵锵”。小锣清脆悠扬的声音从老远传进冲口,敲打着小孩们的兴奋点。一个本村人一手提着个皮笼,一手拎着个篮子,后面跟着舞狮的,敲锣的。挨家逐户地从大门右边进,雄狮在客厅舞一圈,打左边出去。妈妈早早准备了短掛的鞭炮和小红包。迎灯便放一串鞭炮,往篮子里扔在一个红包。在一片祝福和喜庆中,大人和孩子们都感觉非常开心。在祠堂或是逢去年刚刚做了红喜事的,便下个请贴,如接受的话,便玩上一场。玩狮灯其实就是武术和杂技表演。棍子、大刀、梭凳、火圈……利用这些道具,节目惊险刺激,一圈子观众叫好声不断。


原本为了节日助兴,不过民风强悍的仙人掌(地方,距家二三华里)欧阳家族却也以此逞能示强。一班舞狮的到那地方,当地几个平日里喜欢习武的,便决定“拆狮灯”,找了个茬,便在当地要求比武,硬是将那伙舞狮的打得遍体鳞伤。记得那晚我去看时,有的躺在草垛上,有的扔在干塘里,一片呻吟。痛恨这野蛮的好斗!


牛灯。竹蔑编织牛头,红布缝制牛身,安上牛角牛耳,便成为一头憨态可掬的“牛”,是牛灯的主要道具。名叫“三伢叽”的放牛娃,戴个破草帽,手执竹条鞭,两腮涂大红的胭脂,滑稽可笑。随着鼓乐一起,表演起来了:“三伢叽,将三层楼上的牛牵出来哦,将牛栏里的犁搬出来哦,将下丘田里的水挖到上丘田里去哦……”说的是农村熟识的生活,但尽是反话,逗得大家一阵猛笑。


牛灯相当是现在的小品、相声表演,节目乡土气息浓烈。


有时还来一段顺口溜:“记得记得真记得,记得某月某日走湖北,走到湖北断了黑,碰见两个卖国贼,拖个就拖,扯个就扯,拖拖扯扯要我歇,我一想歇不得,歇了就要受压迫……”。那节目质量现在看来却不怎么的,但当时却感觉饶有趣味。


有时也来一段春锣,具体的内容记不得了。


龙灯。最有气势的,一人前面撑个龙珠,引领龙头,后面是长长的龙身龙尾,一条龙下来,由十几个精壮的后生撑着,威风凛凛,戾气十足,令人振奋,煞是好看。随着或慢或紧的鼓乐声,在乡间小路穿梭而过,在家家户户狂舞奔腾,似乎所到之处,扫尽晦气,留下的是吉祥顺意,幸福安康。


茶花灯。这记忆已相当模糊了,只记得一群小女孩,双手各手执一把塑料花儿,随着二胡笛子的音乐声,一边齐唱,一边变幻着造型,在客厅里表演一小段。小时候屁癫癫地跟着去看,歌词已不记得了,所唱的乐曲却还能记下来。类似于如今的歌舞表演罢。


马灯。这是区别于照明使用的马灯,而同样是一种玩灯的形式,却象是戏曲表演。记得在外公家旁边的一个大厅里表演过,也确乎有篾片和纸扎的马头马尾,人“骑”在马身上,在台上随着乐曲呀呀的唱着,表演者穿的是戏服。由于年龄太小,故事的情节却没有一丁点儿印象了,也许小时候压根儿也没能看懂。


灯,曾经是最能给过年带来节日氛围的表演形式,玩灯的展现他们的才艺,也获得各家各户自愿扔的一毛五角的“出场费”,大家其乐融融,连大人们都说,过个年,不来几个玩灯的感觉不象过年。


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样化,玩灯的也越发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牛耳   顺意   篾片   马尾   鼓乐   舞狮   马灯   湖北   田里   鞭炮   乐曲   红包   小时候   好看   节目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