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你同读」游戏力:游戏真的会毁了孩子吗?

「羽你同读」游戏力:游戏真的会毁了孩子吗?

德国有句谚语:优秀的孩子边玩边学,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让·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中首次提出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概念,他想表达的含义是:玩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而在学习中又可以和游戏相互渗透。

《游戏力》这本书不但沿用了这个概念,还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延展和深入的分析。

它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游戏能够被善加利用,那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增进亲子关系等各方面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劳伦斯·科恩,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首席评委,一名心理学家,在处理临床儿童问题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为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的杂志撰写专栏。

很幸运,作者邀请到我们来参加这次游戏之旅,下面,咱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探索游戏的神奇之处,它是怎么融入到大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又是怎么为我们带来“改善亲子关系”、“增强孩子自信心”、“激发孩子探索力”等这些好处的。


《游戏力》这本书主要讲了三部分内容:游戏的用处是什么、大人怎么能够和孩子一起玩的很嗨、以及怎么通过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我们先来说一说游戏的用处:自信心、亲子联结、情绪表达。

只有认识到了游戏的价值、了解到游戏的好处,才能认同、并发自内心地去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先说一个很基本的原则,或者叫它定理都不为过,那就是: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

当小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看到有意思的小玩意儿就会想去抓、去触碰;

等长大一些,他们就会抓着喜爱的玩具不撒手;

再长到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的年龄,就会出现无论大人怎么催,孩子都不想放弃玩游戏而回家吃饭的情况了。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如此的重要。

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不止是单纯地在玩,他们通过游戏在锻炼想象力、精细操控力、表达能力、倾诉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还不太会用精准的词语描述事情,但一定会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表达出来,他们需要的只是大人去发现。

游戏和孩子的自信也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游戏太过简单,那就会变得没有挑战性、很没意思,不光对孩子,对大人也是如此。因此孩子会不断地挑战自己、增加游戏的难度,每挑战成功一次,就会增强一次自信心,因此游戏在帮助孩子克服障碍、培养自信心上,功不可没。


游戏还能够很好地表达孩子的情绪。

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玩过家家、玩小玩偶,若是心情很糟糕,可能就会想去玩抛球、砍包儿之类的体能运动。研究表明,运动可以让心情的愉悦度提升,这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孩子是怎么样的心情,通过对游戏的观察,就能够判断出来。

大人如果想和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结,很简单,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可以了。

有个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

曾经有一段时间,朋友能够明显看出来他的孩子情绪有些低落,不愿意和大人聊天,询问之下也说不出为什么;

后来我建议说,要不你先把手头工作放放,周末抽出一天带孩子去公园玩玩吧,也许能打开孩子的内心。

过了一个周末,这位朋友跟我说,他和孩子在公园的草坪上扔球、踢球,累了就躺下,一天下来玩的浑身脏兮兮的,但那天晚上开始,孩子又恢复了以往的开朗。

所以说,这个道理不用多讲,相信大人在和孩子互动、聊天、一起挑战难关的时候,双方都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越来越多的默契和联结,亲子关系也就因此变得更深了。


说完了游戏的价值,我们来聊聊第二部分:大人怎么能够和孩子一起玩的很嗨。

首先,大人的脑中要有一个“亲子翻译机”的概念,这个机器是做什么用的呢?它能够将孩子的行为翻译成大人可以理解的语言。

每当孩子表现出一些行为的时候,无论是正常的互动、还是恼人的行为,这都是他们想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 毕竟孩子不会跑到你面前跟你说:来,咱们聊聊吧。

当产生这些行为的时候,大人不要因为只看到了表面,就立刻采取行动措施;而是要在脑中用亲子翻译机翻译一遍,深度理解,想想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然后再采取行动。


书中讲了一个关于淘气小男孩拍打老师的例子。

一个六岁的小男孩,每次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要去打他最喜欢的老师,然后迅速躲到桌子底下。

如果没有翻译机,只解读孩子表面的行为,老师可能会直接发怒、训斥、找家长、甚至体罚孩子。

但如果使用翻译机翻译一下,在脑中问自己:在这个孩子的行为下,他的诉求是什么?

这位老师是这么对孩子说的:“我想你之所以打我然后躲起来,是因为你想接近我,但是又不太好意思。那这样好了,下次你来的时候,我们就先伸出手来击掌,好不好?”


瞧,看到这种回应,不止是孩子,连大人都会觉得好暖心啊~(我们回应了孩子,一下子就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里。)


孩子会经常说些无关紧要、无意义的事情,并且会不断地说出来;又或者是反复做一些招人烦的事情,这时候大人总会打断他们、或者训斥他们;

然后呢,在训斥之后,大人又期望孩子向他们说出他们想知道的事情,这怎么可能嘛!

有了亲子翻译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面前,大人要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丢掉自己的负面情绪、争强好胜之心和过度的保护欲。

如果带着不好的情绪和孩子做游戏,情绪就会全写在脸上,你觉得孩子能玩的开心么?


还有些大人好胜心太强,从来都是寸步不让,这样孩子会被大人打击得失去信心、并且不再喜欢这个游戏;

大人的过度保护欲也是不正常的,它会导致孩子失去探索精神,对大人形成过度依赖。

这几点都是大人带来的不好影响,因此在加入孩子的游戏之前,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这几点,并以一个更好的心态出现在孩子面前。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想和孩子一起玩,那就要让孩子主导这个游戏

很多大人都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因此处处制约着孩子,认为他们这个不行、那个不懂;

这里作者不断强调:大人不要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情绪、喜好来制约孩子,否则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如果大人放手让孩子来主导如何玩游戏,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多么能干。


有一次作者带着女儿和另外一对父女出去郊游,经过河边的时候看到了一艘小船。

他的女儿想要大家一起去划船,但作者却以为自己的女儿在胡闹,直接泼冷水说:这个绳子你根本解不开。

此时,另一位父亲却说:咱们试试看能不能把绳子解开吧。

当绳子被解开后,作者又说:咱们没有桨怎么划?而且要是船翻了掉进冰冷的水里可怎么办?

可谁知孩子根本不在乎这些,极其兴奋地东找西找,努力找到了能当桨的东西,上船就划了起来。

当作者看到孩子们开心的表情和成功的喜悦时,内心非常自责,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就犯了上面提到的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作者没有使用亲子翻译机来深入解读孩子的行为,而是直接就认为孩子在胡闹;

第二个错误是他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只是自己认为解绳子太麻烦、河水太冷,就直接打消了陪孩子划船的念头;

第三个错误是作者没有让孩子主导游戏,而是自己出面干涉,反复地进行了阻止。

所以,想要加入孩子的游戏世界,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使用亲子翻译机、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让其主导游戏,这几点要时刻放在大人的脑中。


本书的第三部分,讲到了怎么才能使用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书中首先提出的建议是停止说教

大人的通病就是对着孩子不停地说教、贬低孩子、打击孩子自信心,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为什么表扬孩子就那么难呢?

不断地批评只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信;因此,大人要做的应该是鼓励孩子去尝试、欣赏孩子的探索精神、表扬孩子的成果;

当然,在鼓励的同时,也要保证孩子的行为不超出边界、并保证孩子的安全。


其次,我们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力量的存在

当孩子感受到力量的存在、并认为自己能够掌握主动权时,他们就不会害怕剪指甲、洗头、短暂离别等可能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事情,也就不会产生过度依赖的亲子关系。


曾经听到一位妈妈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方法,解决了困扰很久的哄睡难题。

这位妈妈每天晚上哄孩子睡觉,都要经历三番五次的尝试;原因是孩子知道妈妈会在她睡着以后离开,所以每到晚上,这个意识就会出现在孩子的脑中。

哄睡的过程中,妈妈稍有动静,孩子就会大哭大闹;即便孩子睡着了,只要妈妈一离开,孩子也会神奇般地醒过来,直到哭累了才会再次睡着。

结果,妈妈晚上安排的其他事情全都干不成了,每次哄睡觉就得花一两个小时,并且筋疲力尽。

后来,这位妈妈干脆不想自己计划的那些事,而是专心陪着孩子睡觉,并且跟孩子说:咱们来玩个睡觉的游戏,妈妈一直陪着你睡觉,你来告诉我,什么时候我可以离开,看妈妈反应快不快。

这样反复几天后,哄睡竟然变得容易了。

原来,孩子在明白了这件事由自己说了算之后,认为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内心就不再焦虑、不再担心妈妈的离开,也知道妈妈总会回到自己身边。

就这样,母亲和孩子的矛盾又少了一个,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亲密了。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问题,对大人来说有些难,它需要大人放下自己的尊严和面子

在玩游戏的时候,大人要和孩子一起大笑,而且越像个傻瓜,越容易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就越容易打破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因为笑声,是衡量游戏好坏的标志,这里就需要大人放下尊严,笨拙地犯错、用夸张到极致的行动和表情与孩子做游戏,把严肃的心情放松,去享受游戏的乐趣,这样才更容易引出孩子的笑声。


最后一点建议,是不要过度区分男孩的游戏和女孩的游戏

人们总是把女孩当成柔弱的、需要保护的一方,但这样会导致她们的翅膀软弱无力,缺乏探索精神;

而男孩呢,则不得不经常孤零零地自己面对问题,没有拥抱、没有人关怀、没有人倾诉,人们会本能的认为男孩从小就应该学会抗压和独自面对问题。


作者曾做过一个临床试验,床上放着一个穿着尿不湿、看不出性别的小婴儿,一半人被告知这是男婴、另一半人被告知这是女婴;实验会通过播放婴儿的哭声、让大人与孩子互动等一系列行为来观察这些大人的反应。

结果,把婴儿当成女孩的大人们,会给婴儿更多的拥抱、对哭声反应速度更快、互动更多;

反之,把婴儿当成男孩的大人们,会给婴儿较少的拥抱、对哭声的反应不及时、会让婴儿自己去探索玩玩具。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很好的观点:男孩女孩从一出生,就被区别对待,并且受到了不同的限制。

如果孩子只玩自己性别专属的游戏,那么长大以后,某些方面的发育必定会受到制约。


因此我们需要记住:女孩需要通过游戏培养探索精神、勇气和自信;而男孩则需要通过游戏和大人建立更多的联结、以及培养如何表达情绪。


其实,游戏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属,大人也需要通过游戏放松、寻找自信、表达情绪。

我们已经被这个社会禁锢了太久,久到连喜悦和悲伤都不敢轻易流露出来、久到连发个玩游戏的朋友圈都要想着先屏蔽公司领导。

如果你也是这个状态,那就充分享受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光吧,起码在这段时光中,我们可以放松,可以大笑,可以真正体验什么叫“生活”,还可以找寻那些早已被自己丢弃多年的、珍贵的东西。

就像作者在结尾引用的那句话一样:我们来到地球,就是为了四处逍遥,说别的都是扯淡。

如果家中有宝宝,那么从现在开始,大人就可以换个心态:跟孩子一起,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培养感情,在游戏中收获未来。


我是十工羽,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欢迎关注~

也欢迎分享给你身边有孩子的朋友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翻译机   孩子   游戏   自信心   绳子   亲子   婴儿   大人   自信   情绪   事情   男孩   错误   妈妈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