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肯学才能拥有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热点新闻:

湖南长沙有一名父亲,因为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学习方面的冲突,教育孩子时,情绪波动较大,连续三天心情暴躁。因胸痛难忍去医院检查时,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幸亏这位父亲就医及时,要不然恐怕又要酿出一出悲剧。

评论区里,一片哗然。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引起了很多人的赞同和回复,他说:“别辅导作业了,保命要紧啊。”

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惊喜和快乐的。什么时候,竟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

想想吧,“被孩子气死了” “养孩子就是来还债的” “养个孩子,得少活十年”类似的话语,是不是经常挂在很多父母的嘴边。

竞争激烈的时代,养娃焦虑似乎成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伴随焦虑产生的是各类亲子冲突和矛盾。缓解焦虑,解决冲突和矛盾,就要明白一个现实:养育孩子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学习才能拥有。

面对层出不穷的育儿理论,到底该何去何从?《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聚集了国内权威专家,包括院士、教授、博士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他们的观念、理念,具有很强大实践指导意义和可靠性。

全书分为“婴幼儿篇” “学前儿童篇” “学龄儿童篇” “青春期篇” “离家独立篇” “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篇” “特殊家庭父母篇”共八个篇章。每位父母,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吸收。

文中有案例分析,有道理阐述,也有指导性意见,在娓娓道来中,既传递了育儿价值观,又提供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为人父母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肯学才能拥有

01 关于情绪把控:教你正确解读孩子的“负面”表现

能影响人的情绪的,从来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人们对事实的看法。

对父母来说,能多大程度上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主要取决于如何解读孩子那些“负面”的表现。

而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些令父母糟心的表现。

在婴幼儿阶段:

“孩子总是闹情绪” “孩子总是黏人” “孩子总是不愿意睡觉”

在学龄前阶段:

“孩子害羞得过分了” “孩子总是乱发脾气” “孩子那么怕黑”

在学龄阶段:

“孩子总是做恶作剧” “孩子在教室里坐不住” “孩子不爱学习”

在青春期阶段:

“孩子太容易激动” “无法与孩子沟通” “孩子总想寻死”

离家独立阶段:

“孩子怎么不跟我说实话了” “孩子没钱的时候才打电话给父母” “孩子开始跟父母翻旧账”

如果家长解读不好孩子的这些负面表现,不仅孩子的状况无法得到改善,父母的情绪也会进入紧张状态,进而影响一个家庭的氛围。

对于孩子负面情绪掩盖下对爱、帮助等的需要,孩子内心深处的委屈、无助等,父母有时并不能一下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这就需要借助学习来提升这种能力。

《从出生到独立》通过案例,教会父母习得这种能力。

比如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把父母“逼疯”,明明知道睡觉时间到了,总是要再听一个故事,再喝一杯水,反复上洗手间。父母要求必须睡觉时,小云会像疯了一样大喊大叫。

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终于有一天,小云的父母忍不住大发雷霆。小云吓坏了,大哭起来。

这样的场景,不少家庭估计都会反复上演。

如果认为孩子就是调皮、不听话,除了打和骂,没救了,那么每天晚上的睡觉之争估计会从小战演变成大战。大人疲惫,孩子休息不好,影响长身体。

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这种表现呢?

(1)孩子对黑夜产生恐惧,是正常的,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方式。

(2)孩子的想象力丰富,认为晚上会有妖魔鬼怪出现。孩子需要父母温暖的陪伴。

(3)如果父母白天上班无法陪伴孩子,孩子想晚睡,是依恋父母的表现。

(4)这是孩子与父母权力斗争的结果,孩子只是想被平等对待。

如果能从孩子晚睡的烦恼里,看出这些本质的东西,我想父母的内心应该也会充满柔情一片了。这是孩子渴求爱,渴望父母给予自己温柔和陪伴的表达。

学会正确、深入地解读孩子,是父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与孩子好好相处,并能真正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

02 关于亲子冲突:手把手告知详细有效的解决策略

最近有一部热播的亲情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看哭了无数人,很多人从里面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影子。

小美知道妈妈很爱她,但她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做着并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不如人意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逃离妈妈季佩珍的照顾。

她不喜欢接妈妈的电话,不喜欢听妈妈的唠叨,不喜欢妈妈偷看她的手机,不喜欢妈妈给她安排的相亲。

妈妈到北京看病的时候,想要了解小美的一切。小美从家里逃去了机场,妈妈也尾随而至。小美的情绪终于崩溃了,朝着妈妈大喊:

“我从小到大最讨厌的事情就是你管我。我都逃到北京来了,你好不放过我。我烦死你了!”

那一刻,身体本来就不好的妈妈季佩珍因为伤心过度晕了过去。

一个想管,一个想逃离。

妈妈与女儿之间逐渐累积下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在某个瞬间爆发。

小美与妈妈关系的缓和,缘于知道妈妈将会久别于人世。

但我们一定要等到即将失去的时候,才能珍惜身边人的爱吗?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及家庭到底该如何面对呢?

这本书从两个阶段给我们提供了思路: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正确处好“管”和“不管”的关系:

(1)父母要认识到青少年会挑战原有的家庭规则,是正常的现象。

(2)父母要把生活关注点重新聚焦在婚姻和事业上。

(3)父母就“管”和“不管”跟孩子进行好好的谈判。

当孩子能够独立离家时,家长要建立这样的心态:

(1)允许子女自由出入家庭系统,保持对子女适度的关注。

(2)把更多焦点放到成年人之间的核心关系上。

(3)重组和公婆、岳父母等大家庭的亲属关系,应对父母身份之外的家庭责任。

妈妈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如果剧中妈妈在关爱小美的同时,如书中所述,在小美的青春期和大学毕业离家时,拥有更高的姿态,能够更好地理解小美想逃离的心理状态,意识到家庭功能的转变,把注意力更多放到自己身上,那么故事的结尾会不会不那么扎心了?

也许,小美和妈妈会一直享受彼此的亲情,而妈妈季佩珍的病情也许会更早得到关注,而她们余生彼此之间或许会拥有更多相处的时光。

走上为人父母的路程,便如开弓之剑,一旦上路,就只能风雨兼程地往前走。

这一路上,要想顺利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麻烦,就需要父母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吸收科学的育儿观念,拥有正确的解决策略。我相信这本书也一定会给每位父母很大的启发。

03 关于爱的表达:先完全接纳孩子,再去帮助孩子

父母爱孩子,但常常用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于是越关心越乱,不但帮不了孩子,还把焦虑传递给孩子,导致越发严重的后果。

如何爱孩子?全书都在传递这样一个观点,要想走进孩子的心,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一定需要以接纳孩子的一切为前提。

有的孩子不喜欢热闹的场景,那就接纳孩子安静的特点,不需要把他教育得八面珑珑。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那么优秀,那就接受他现有的学习能力,不打击,不否定,把目光放长远些。

有的孩子得了抑郁症,那就接受这个现实,尊重恢复的节奏,不近不远地陪伴和支持。

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不作任何带有道德制高点的评判、指责、比较和要求。

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体会他内心的柔软、需要、无助和渴望,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爱他,帮助他。

“没有所谓的起跑线,只有行走的姿态。人生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场,而是更远、更久、更长的百岁蹉跎。”

书中还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价值观,不要关注孩子一时的得失,而是要注重孩子长期的成长,教会孩子用成长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人生。

不沉迷于一时的荣耀,不纠结于一时的失败,对于生命永远拥有无限的热爱。

为人父母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肯学才能拥有

育儿是一场修行,这场修行自然要付出精力、时间和功夫,但不一定非得要苦行。

育儿,也可以是不断发现喜悦,不断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怎样更好地走上这样的旅程,摆脱深不见底的焦虑呢?

《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一定能帮助你。也希望,认真阅读这本书的每位父母,都能成为爱思考、爱学习、有能力爱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用值得的方式度过生命的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父母   能力   青春期   北京   焦虑   负面   冲突   情绪   为人   正确   独立   阶段   妈妈   方式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