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马鞍山村庄,600多年的7孔窑洞,冬暖夏凉,居住舒服

我的家乡位于山城乡八里铺村任洼子自然村马鞍山村庄,祖先自明朝洪武年间迁移此地生活,可能因树木少、木材缺的原因,居住的家园是依山挖修窑洞,建造方便,省工省料,代价较小。

窑洞因土质不同,大小与寿命也不相同,以黄粘土为主者土质较差,所挖窑洞小、不坚固,现在到处可见旧宅院、破窑洞。

任洼子和马鞍山2个村庄,分别由任氏家族的大门和二门居住。任洼子土质是黄粘土,大门现有人口近百人,祖先遗留下来的窑洞几乎全部坍塌,各家有的迁移别处,有的另行挖窑,有的盖房居住。

马鞍山是我们二门,村庄表层的黄粘土仅1米左右,以下全是红胶泥,挖的窑洞大而坚固。祖先所挖的7孔窑洞,家族数十代人长期居住,现保存修缮完好,由南向北:

第一孔窑洞最深,宽约3.5米,高约4米,深约12米,1961一-1964年是刘口子小学的一间教室,墙壁上的黑版仍然清浙可见,我小学一年级就是在这孔窑洞里读书,学校搬走后,又是生产队的仓库,包产到户后又成为我六叔的仓库。

第二孔窑洞较大,宽约4.2米,高约4.5米,深约8米。

第三四、五、六孔窑洞稍小,宽约3米多,高约4米左右,深约4---7米不等。

第7孔窑洞,我小时候是一个敞口烂窑,上面有野鸟洞,宽约5米,高约4.5米,深约7米,生产队做羊圈窑。2005年,我三叔又往深挖了5米,将其修缮后作为仓库。

环县马鞍山村庄,600多年的7孔窑洞,冬暖夏凉,居住舒服

7孔窑洞我三叔居住北面3孔,我六叔居住南面4孔,崖面2家也先后用红砖砌起,院子又修建了3排10余间砖瓦房。

环县马鞍山村庄,600多年的7孔窑洞,冬暖夏凉,居住舒服

目前,农村居住数百年的窑洞很少,这些窑洞的特点是,都比较大(大一点的净面积有50平方米,我见过最大的窑洞有100多平方米,听说有2、3百平方米的大窑洞,可在里面打碾粮食),冬暖夏凉,居住舒服。贮藏的粮食不生虫、不霉变,可存放10年以上,如我六叔在窑洞里就存放有5年的粮食,共有小麦、荞麦、玉米等大约2万斤。

环县马鞍山村庄,600多年的7孔窑洞,冬暖夏凉,居住舒服

这些窑洞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代表着黄土高原的窑洞文化,我们将继续保存和修缮。

请关注我,让你了解黄土高原的窑洞文化和原产地特色农产品!

环县马鞍山村庄,600多年的7孔窑洞,冬暖夏凉,居住舒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马鞍山   窑洞   黄土高原   村庄   包产到户   环县   明朝   土质   生产队   冬暖夏凉   粘土   祖先   坚固   仓库   粮食   大门   舒服   较大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