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睡拖延,应当如何应对

2周岁之后的宝宝会明显开始有入睡拖延的表现,在入睡前会提各种要求——喝水、上厕所、找东西,找各种借口拖延入睡。这是典型的一个规则探索的敏感期表现,如果父母总是被孩子牵着走,就会出现孩子入睡越来越晚、起床越来越晚的现象,而且每次入睡前都要和父母大战三百回合,特别是对于亲子同床陪睡的家庭,父母每天都会在暴走的边缘上挣扎…并且,这个时期也是父母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和培养自制力的敏感期,良好的习惯以及规则感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非常重要。


宝宝入睡拖延,应当如何应对


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这种睡眠拖延行为呢?



1、制定符合家庭观念及孩子需求的睡眠规则


首先仍然是规律作息,午觉时间和夜觉时间要尽量稳定、规律,并且建议向幼儿园作息靠拢,以更好地适应将来入园生活。

然后是具体的睡眠前程序及纪律:什么时候回房间、什么时候上床,关灯后不可再下地,孩子没有时间概念,父母可以借助一些特别的仪式来帮助宝宝建立秩序感,比如在吃完饭亲子活动后要回房间,洗完澡的时候我们就要关灯睡觉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有入睡拖延,在作息时间内要提前安排。


2、父母首先要坚持规则,不可轻易妥协


很多家庭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父母自身因为难以应付孩子的哭闹行为一再妥协,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哭闹是可以为自己赢得还价空间的,这个睡眠规则将会失去效力;并且父母如果因为孩子抗拒而放弃坚持,在其他事情上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所以这个不仅仅是睡眠的问题,更是育儿方法的问题;


3、适当给孩子一些权利


这个月龄的宝宝正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阶段,也就是传说中的Terrible2, 会有“逆反心理”,不喜欢父母”替自己作主“,所以父母在把握大规则的同时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权利,比如跟孩子约定好睡前读两本书,但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要读哪两本书;然后让孩子自己拿着安抚物上床,这样宝宝会获得自主权被尊重的满足感,执行规则会更顺利;并且在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之后,你还会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比如孩子会自觉拿着绘本提醒你该读书睡觉啦。


4、设立合理的限制


对于行走自如又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宝宝来说,适当的限制可以解决孩子满地跑父母满屋追的崩溃场面,比如床围、有围栏的小床、或者房间门可以反锁;而且合理的限制也更有助于建立宝宝的睡前秩序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2周半之前没有睡过婴儿床,那2周半之后就不建议再睡婴儿床了,会造成孩子过度抗拒,反而更加影响睡眠体验。


5、不要干预宝宝的入睡放松行为


大宝宝也有很多入睡前的安抚行为,比如踢床、翻滚、不断爬起、或者在床上骑枕头,这些看起来像是贪玩的行为其实也是他们自己入睡前的一些放松方式,就像成人在睡前听音乐一样。其实父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父母不必过度去催促。要适当给宝宝一些空间,让他完成自己的入睡酝酿。毕竟我们成人也做不到躺到床上就可以睡着;


6、可以回应,但是态度很重要


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回应孩子的某些故意吸引大人注意力的行为,造成负强化——孩子会觉得很好玩儿。比如追着他跑、大声训斥甚至是逗引行为;特别是家里的老人,不要觉得孩子的行为看起来很聪明或很有趣而表现出惊叹甚至表扬,这种反应会鼓励孩子这种睡前拖延”调戏“等行为。


7、不要随意承诺来作为交换条件


不要轻易用承诺奖励的方式来作为让孩子睡觉的条件,避免宝宝由于过度兴奋或期待而更加入睡困难、夜醒、早醒;并且,如果父母无法及时实现奖励,宝宝会对逐渐对父母缺乏信任,这一招也会很快失效,从长期来看也会影响到父母在宝宝心中的诚信度以及与宝宝的沟通力。



宝宝入睡拖延,应当如何应对


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导人,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建议做,培养孩子的意识和自律能力,这才是最根本的育儿之道。比如,我们会告诉宝宝不可以吃太多糖,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24小时监督他。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一开始就帮助他树立健康的意识,植入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让他在父母即使不在身边时,也可以做到:”糖会吃坏牙齿,不可以多吃“,而不是一昧地监督压制。


睡眠行为亦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宝宝   自主权   亲子   秩序   睡眠   成人   敏感   规律   意识   父母   规则   建议   孩子   时间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