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心灵能拥有思维吗?| 新书速递《机械的心灵》

《机械的心灵》

计算机和心灵能拥有思维吗?| 新书速递《机械的心灵》

机械的心灵

心灵、机器与心理表征哲学导论

(心灵与认知文库·原典系列)

[英] 蒂姆·克兰 著

杨洋 卢思熙 杨应鑫 徐立江 肖龙飞 殷筱 译

内容简介:

蒂姆·克兰围绕心理表征问题阐释了一些跨越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基本问题:心身问题是什么?计算机是什么?是怎样工作的?思维是什么?计算机和心灵如何可能拥有思维?思维产生的环境及身体情境是什么?作者梳理了从二元论到取消主义之间的各种心灵模型,并且追问是否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心灵是否和自然现象一样受因果规律的制约,以及思维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者所处的环境。围绕思维和心理表征相关的理论与论证,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

作者简介:

蒂姆·克兰(Tim Crane,1962—),英国哲学家,曾任剑桥大学奈特布里奇哲学教授和剑桥大学彼得学院院士。现任中欧大学哲学教授、《卢德里奇哲学百科全书》主编。研究领域为心灵哲学、心理学哲学和形而上学。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0余本,代表作有《信仰的意义》(2017)、《心理主义要略》(2014)、《思维的对象》(2013)、《心灵的要素》(2001)等。

主要译者简介:

杨洋,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领域为心灵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

计算机和心灵能拥有思维吗?| 新书速递《机械的心灵》计算机和心灵能拥有思维吗?| 新书速递《机械的心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灵魂或心灵作为重要的认识对象,在哲学等相关学科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心灵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逐步走近哲学舞台中央,则是20世纪才开始的事情,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心灵哲学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机械的心灵》首版于1995年,二十余年间,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也随之对本书进行了充分的修订与更新。诚如书名所示,心灵被视为一种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果机制,它像一架精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体系运转。这就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它的产生源于将自然本身视为一种机械装置的看法。

在西方,自西方哲学诞生伊始直至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界都被视为一个充满秩序的、和谐的、有内在生命力的“活机体”。达芬奇曾如此描述地球的面貌:“她拥有充满生机的灵魂,陆地是她的皮肉,岩石是她的骨架……大海是她的血液,海洋的潮落潮涨是她的呼吸和脉搏。”这幅栩栩如生的“有机世界图景”也曾大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之中,这就是有机论自然观。

然而,到了17世纪,有机论自然观念逐渐被机械论自然观取代。自然不再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是一架按照特定的规律运行的精密机器,其规律可以通过精确的数学测量获得。伽利略说,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书写的,人类若不通晓这种语言必将对自然一无所知。在这幅“机械世界的图景”中,自然以数学的方式构想,万物运行,皆有其道,这道便是可由数学公式描述的因果规律。那么,人的生命也是一种纯粹的机械过程吗?生活于17世纪的笛卡尔曾说,动物的行为可以用机械论解释,有灵魂的人类则不然。而生活于18世纪的拉美特利则直接喊出了“人是机器”,认为身体就是一架钟表,人类不过是一堆相互缠绕的弹簧。20世纪以降,随着DNA结构的发现和科学领域的各种突破,对生命的机械论解释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这一问题的答案也似乎愈加明晰。

我们要继续追问的是,在这种机械论的生命体系中,心灵将归于何处,又将获得怎样的解释?对心灵的机械论解释必须要论证心灵就是物质的,心灵就是大自然“因果序列”的一部分,并对支配心灵的因果性规则展开探索。而在这些论证和探索的背后,还存在两个更为根本和神秘的问题:一个纯粹的机械装置如何可能拥有意识?它又如何能够思考并表征事物?围绕着关于意识与思维的谜题,本书的作者将带领我们展开一场跨越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探索之旅,直面那些当代最富有趣味与争议的心灵哲学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剑桥大学   机械论   自然观   认知科学   思维   心灵   机械   表征   因果   速递   新书   规律   哲学   机器   自然   心理   计算机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