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朱之文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源自于他自身的“名实不符”


大衣哥朱之文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源自于他自身的“名实不符”

人红是非多。

大衣哥朱之文成名之后,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各种商演也多了,收入不断增加。据说,他住的村子里,很多村民借了他的钱,不愿意还给他。虽然他为自己的村子做了一些贡献,但是村民们并不满意。

种种是非便接着来了。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但是,村民们借了钱,居然理直气壮地不想还。是什么原因呢?

眼下,大衣哥朱之文仍然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农民,不论商演多忙,都要种地、收粮,而且家里仍然与其它普通的农民没有两样。他的村民仍然将他定位在一个农民上。这是他朴实的地方。但在其它人的心中,在广大的社会层面,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人。在这两种身份同时存在、且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村民们借钱不还的现象。朱之文想不通,村民们也想不通。

朱之文想不通的是:这个钱不是偷的、不是抢的,是光明正大演出赚来的。借钱是要还的啊!自己富了,也没有忘记乡亲,需要帮忙的地方也一直出手帮助,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大家。

村民们想不通的是:这个朱之文地不会种,活不会干,有事没事就唱歌,标准的是不务正业。突然会唱几句歌,就这么有钱了?这个钱来得太轻松了。

村民们的这个想法,绝对不能认为出于嫉妒心理。这是不妥当的。村民们的这种心态,是基于最普通的“勤劳致富”的信念。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如在工地上没白没黑地开挖掘机、出远洋捕鱼、跑长途等,赚了一百万,周围的人肯定会非常佩服,并且将他树为学习的榜样。另一个人,买了彩票,突然就中了一百万,周围的人肯定心里不舒服:凭什么他有那么好的运气?原因就在于这份财富,并不是通过劳动获得。

大衣哥朱之文的村民们,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看来,大衣哥朱之文之所以闹出这些是非,根本的原因在于“名、实”的关系上没有处理好。也就是说:名、实不符。

大衣哥朱之文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源自于他自身的“名实不符”

首先:作为一个农民,地里的活儿干得并不怎么样。在成名的时候,那时他四十出头,正当年,按说是增加收入的好时候。但是事实上,他一年的收入不足五千元。对于一个四口之家,这个收入很低。这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这是名不符实。

其次,歌唱得好坏咱不评说,作为一个艺人,也不是很称职。圈里的事情不明白,自己也不愿意混进圈里去。其实按他的习性也根本融不进那个圈。不会说场面话,一味地说真心话,惹得他人不开心。比如那个年年唱“桃花盛开”的大师,就因为朱之文称他为“老师”,公开发声否定了“老师”的称谓。说明了他也不是合格的艺人,这也是名不符实。

第三,综合上面两点,又出现了另一个层面的“名实不符”。当一个人与周围的其它人出现明显差异的时候,就会成为他人的焦点,成为热点。这个道理可以从“鹤立鸡群”这个成语中去体会。一只鹤生活中鸡群中,这只鹤肯定成为了被孤立的对象。鸡们的审美标准一致,鸡们的感受彼此间无障碍沟通。在这里用鸡、鹤做比喻,并非贬低那些村民、也不是美化大衣哥,而是想表达名实不符的另一个层面:已经不是纯粹的农民了,为什么还要当一个农民?

名、实,应该如何定义其内涵?简单地说:名,既是名声,也是身份;实,既是财富,也包含品德、学识等。二者的关系中,“名符其实”是最好的,最佳匹配。不论是名高于实,还是名低于实,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相比较,名高于实是最差的,往往会遭遇奇祸;而名低于实者,往往会被人称为低调、藏而不露。以大衣哥朱之文的学识和修为,他的以农民自居的“低调”,并非刻意为之,实是一个农民的本能。

那么大衣哥朱之文的名、实之间,已经难以平衡匹配,必然招来这么多的是非。那么,他到底是名高于实?还是实高于名?天知道。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名实   知本   大衣   黑地   欠债还钱   名不符实   高于   学识   村民   层面   低调   是非   艺人   收入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