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应用教学已经回归到小学教师的研究视野。

通过在应用数学领域的不断努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核心数学能力,也为他们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有助于促进小学教学应用题的解决,本文将着重探讨其情境教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境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

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应用问题的增多。应用题是针对小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考查,更需要分析和解决。

虽然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较大的锻炼,但许多学校仍然缺乏有效的应用方法。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概述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一直采用以应试为导向,以教学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单向强制灌输为主。

学生不仅要被教师自由发表个人意见所压制,更要面对问题海洋战术的拷问,但问题是,这种教学模式既不符合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也没有与社会生活很好地结合。

这导致学生逐渐从活生生的人转变为死板的考试机,只处理规则僵化的熟悉问题,却不具备很强的数学核心能力。

当然,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呼吁下,相关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对新课标改革方案进行修订,希望能为学生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教材中增加更多结合生活实践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知识内容。


2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进措施

2.1问题情景的设立

实际问题与其他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际问题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结合,而不仅仅是赤裸裸的公式和数字,因此小学生读书难。

许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理解问题。如果在大考过程中出现这个问题,无疑会彻底摧毁学生的心理防御。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整个话题分成几个部分。

另一方面,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减少理解的难度。比如说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有关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让他们主动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实例,然后再与具体的题目相结合来看,让严肃、抽象的数学语言化为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2.2增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内容

实际问题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内容应该应用于生活。

由于应用题的综合性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小学生很难把抽象的东西物化。

因此,有必要将应用题还原到生活中,为学生学习数学创造熟悉的场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认识到难以抽象的事物,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因为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的情况,解出一道数学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生活有足够的了解,需要观察生活的细节。

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把握细节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应用于数学学习,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事物,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教师在写问题时,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能够根据知识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和总结。

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组织和规划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课堂上讲解的问题或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不是不能动手,而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以一道分数混合运算应用题为例,“水果商店新购入了400斤水果,其中草莓占了总斤数的八分之三,草莓有多少斤?两天一共卖出了所有草莓的五分之二,还剩下多少草莓”。

这道题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能更容易理清思路,可以知道第二问需得第一问正确解答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学生练习过这道问题之后,在生活中去水果店,会习惯性地计算所需水果的价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也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数学能力,做到一举两得。


2.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趣味

小学数学教师应改进传统教学的弊端,结合时代的理念,创新和研究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很难完全沉浸在数学学习中,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适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使数学课堂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趋势更加清晰,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

如果学生开始感到厌烦,他们应该及时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以一道简单的题为例,“分一篮子橘子,可知一班的人数比二班的人数少2,如果分给一班的学生每人5个橘子,还少6个,如果分给二班的学生每人4个橘子,多出4个,请问一共有多少橘子?”

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可以采用真正的橘子作为道具,把班级人数按照题干所说进行分组,然后真正的分橘子,这样的过程能够让数学课堂动起来,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得到答案:(6+4+4×2)÷(5-4)=18(一班人数),18+2=20(二班人数),18×5-6=84个,可以得到一共有84个橘子。


2.4构建场景激发兴趣

数学应用题为学生构建了一定的知识点使用场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场景的构建,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首先,场景的构建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日常经验,使学生能够结合经验加深对问题描述的理解。

如果在学习分工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

老师带七箱苹果给需要分配给学生的学生,每箱多少苹果可以平分。在这个主题中有两个除法运算。

如果学生人数是苹果的倍数和七盒的倍数,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分析问题。

具体问题完成后,教师要从中引导一些数学思维和数学模型,使学生在计算具有相似公倍数的应用题时,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解题。


结束语

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不多,难度也很有限,但由于应用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出现,所以广大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应用教学的充分准备。

一方面要做好应用教学的准备,要运用更加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到最终答案,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去做。


参考文献:

[1]郑建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J].新教育(海南),2018(13):71-72.

[2]唐荣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06):P.47-4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应用题   情境   教学方法   橘子   草莓   小学生   课堂   场景   人数   能力   数学   教师   小学   知识   论文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