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未成年人被校园暴力伤害?

在全球范围内,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遭受过欺凌,学校内的欺凌行为影响了千百万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教科文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上超三成学生都曾是欺凌行为的受害者,他们承受了学习成绩下降、辍学和身心健康受损等破坏性后果。


如何避免未成年人被校园暴力伤害?


案例一


2015年9月8日左右,被告人何某(16周岁,女,在校学生)因听闻被害人王某某(15周岁,女,在校学生)骂自己及其朋友后决意教训王某某。


2015年9月11日15时许,被告人何某在放学后纠集被告人沈某某(16周岁,女,在校学生)及谢某某、蔡某某、鲁某某、周某、张某某等10余人将被害人王某某约至余姚市区的一处小树林,后采用脚踢、扇巴掌、拽头发等手段对被害人王某某进行殴打。


期间,蔡某某、张某某先后离开现场。不久,被告人余某某(16周岁,女,在校学生)、陆某某(16周岁,女,在校学生)、孙某(另案处理)来到现场,被告人余某某以扇巴掌形式对被害人王某某进行殴打,后被告人陆某某及孙某以脱被害人王某某裤子、被告人余某某以树枝戳被害人王某某隐私部位等手段对被害人王某某进行侮辱,期间部分在场人员对上述行为进行拍照、摄像,并将殴打视频及侮辱视频发送到网上流传,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


案例二


被告人罗某某(16周岁,在校学生)和谢某某均系长沙某学院学生,同住于本市天心区校区男生宿舍504房间。


2015年9月12日11时许,被告人罗某某在宿舍内因琐事与谢某某发生争执,继而肢体接触,期间被告人罗某某用1把不锈钢单刃尖刀捅伤被害人谢某某左侧腹部。


经鉴定,被害人谢某某左腹部刺伤,左侧横结肠对穿伤,损伤程度评定为重伤二级。


案例三


原告潘某某(15周岁,在校学生)与被告翁某某(15周岁,在校学生)系上海某中学初三同班同学。


2016年4月11日中午休息期间,被告翁某某到卫生间上厕所,原告及其他几位同学先上前扒被告翁某某裤子,被告翁某某用水泼原告等人。


原告等人准备用暴力教训被告翁某某时,被告翁某某逃离厕所在教室外躲避,当其回到教室时发现课桌椅和书本被原告等同学推翻在地上,被告翁某某一时冲动上去殴打原告致使原告右眼眶下区形成了一约20mm不规则创口。


原告被老师送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救治,经诊断为右框下区挫裂伤,行缝合手术,共缝合了20针。4月19日伤口缝合处拆线,但留有疤痕,医生建议需多次激光治疗。


原告认为被告不问清缘由将其打伤,要求被告承担全部民事责任,赔偿医疗费、交通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6,436.90元,保留后续治疗的权利。


被告对当时自己的冲动行为表示后悔,但其法定代理人提出,该案事出有因,原告自身也有过错,应适当减轻被告的责任。


11月5日是全球首个“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关于校园暴力和欺凌,法有趣君认为你需要知道以下知识。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和学校周围、由学生承受的任何形式的暴力,其实施者为其他学生、教师或学校工作人员。


校园暴力包括欺凌和网络欺凌。欺凌是最普遍的校园暴力形式之一,每三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受害者。


二、校园暴力可能有哪些形式?


根据现有的收集校园暴力数据的国际调查,教科文组织认为校园暴力有以下几种形式:


1.肢体暴力,是指由同龄人、教师或学校工作人员实施的任何形式的、带伤害意图的肢体攻击。


2.心理暴力,即语言和情感上的虐待,包括任何形式的孤立、排挤、忽视、侮辱、散布谣言、编造谎言、起外号、嘲笑、羞辱和威胁以及心理惩罚。


3.性暴力,包括性恐吓、性骚扰、违背意愿的触摸、性胁迫和强奸等,实施者为教师、学校工作人员或校友、同学。


欺凌是一种重复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单个的孤立事件,可被定义为反复发生的针对某位受害者的故意和攻击性行为。它可以有各种形式:


1.肢体欺凌,包括踢、打和损毁财物;


2.心理欺凌,如戏弄、侮辱和威胁;或关系欺凌,包括散布谣言和抱团孤立;


3.性欺凌,例如使用与性相关的笑话、评论或手势取笑受害者,这在一些国家可能被定义为性“骚扰”;


4.网络欺凌,这是一种发生在网络上的心理欺凌或性欺凌形式。网络欺凌的例子包括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或发送旨在骚扰、威胁或针对他人的信息、图片或视频。网络欺凌还可能包括散布谣言、发布虚假信息、伤害性信息、令人难堪的评论或照片,或在线上网络或其他通信中排挤某人。


三、校园暴力由谁实施?


校园暴力的实施者为学生、教师或学校工作人员。然而,现有证据表明,同龄人实施的暴力最为常见。


四、儿童被欺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所有儿童都可能被欺负,但有证据表明,被认为在任一方面“与众不同”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欺负。


主要因素包括外貌、种族、语言或文化背景、性别(包括不符合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社会地位和残疾。


五、校园暴力的后果是什么?


1.对教育的影响


遭受欺凌会破坏受害者在学校的归属感,影响其继续接受教育。经常被欺负的儿童更有可能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局外人,更有可能想在完成中学教育后离开学校。被欺凌的儿童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儿童。


2.对健康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福祉会受到欺凌行为的负面影响。与欺凌行为相关的是较高的孤独感和自杀率、较高的吸烟率、酗酒率和吸食大麻率,以及较低的自我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状况。校园暴力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和损害。


六、如何避免校园暴力


1.家长积极应对


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状况,多与孩子沟通;无论孩子是打人者或是被打者,都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管理好情绪,避免以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以预防为主,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知识;积极与校方沟通,学会巧妙的给校方传达个人诉求。


2.学校防患未然


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学校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构建网络


社会各职能部门应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从法律层面,应完善立法,使校园暴力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从机制层面,应当建立起由政府统筹、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关爱特殊群体预防校园暴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七、孩子被校园暴力后,家长如何解决


1.记录孩子被欺凌的细节,尽量多搜集证据,客观的记录事实。


2.联系学校负责人,向孩子的校长、老师或学校辅导员寻求帮助。如果孩子受到身体攻击或受到伤害威胁,向学校负责人报告并报警。


3.如果孩子受到欺凌产生阴影,应该寻求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


4.必要的时候寻求法律的帮助,保护孩子周全。


法有趣君在成长过程中也曾被同学欺负过,好在彼此双方都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我想很多人在校园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校园暴力,甚至有些伤害至今还停留在被害人的心中无法抚平。


只要有校园暴力,无论是施害者还是被害者其实都是受害者,只不过受害的时间和方式不同而已,所以为了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定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法律将校园暴力完全杜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教科文组织   实施者   被害人   被告人   原告   在校学生   未成年人   受害者   被告   暴力   形式   儿童   孩子   学校   学生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