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前几天,杭州一个女童模在拍摄期间被母亲踢踹的新闻,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孩子叫妞妞,今年三岁,是电商平台很多童装品牌的小模特。那天,因为在拍摄过程中她没按要求来,把手里的花篮放在了地上,没想到,妈妈爆发了。

在曝光的视频中,情绪失控的妞妞妈妈抬起脚,朝着妞妞臀部狠狠踹了一下。她一边踢还一边怒吼:“我在拍的时候你最好少惹我!”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站立不稳的妞妞一个踉跄,往前冲了几步,默默承受着妈妈狂怒的举动,丝毫没有反抗。

这视频看得人扎心难受。

事后,迫于舆论压力,妞妞妈妈道了歉。她表示女儿是她的至亲,自己“在沟通教导如视频上的稍大动作绝无伤害想法。”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其实,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在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技能和优势;作为孩子,难免不听话、犯错误,会把大人惹得火冒三丈,其实这些我都经历过,也特别能理解这些感受。

但,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法。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用暴力来对待孩子,更不能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出气筒。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妞妞的事,让我想起另外两个新闻。

一个发生在2017年。美国俄亥俄州North Canton一位经营中餐馆的华人妈妈,因为自己5岁的女儿不听话,动手打了孩子头部,不料失手打死了她。

另一个则发生在不久前。南京一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撞碎玻璃担心受罚,于是留下一份字迹稚嫩、拼音与汉字混杂的遗书,从高楼一跃而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是因为不当的惩罚,孩子成为父母情绪发泄的牺牲品,被苛责、被痛打,最后竟意外倒在了妈妈的拳头之下。

而另一个,因为害怕被惩罚,孩子小小年纪便走了极端。他以为自己犯下了天大的错误,会被狠狠责罚,为此惊恐无措,最后做出傻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些孩子都活在被家长严厉教育、过度惩罚的阴影之下,他们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用暴力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犯错,在短期内可能确实立竿见影,孩子迫于家长的淫威,会乖乖服从听话。

长此以往,一种可能会让孩子变得隐忍、压抑、过早褪去童年的无忧与快乐;另一种可能,孩子小,无法反抗,可孩子一大,有了力量,就会沿袭父母的言行,同样成为以暴制暴的人。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还记得之前发生的两起男孩弑母案件吗?

去年12月2日,湖南沅江12岁男孩吴某,因被母亲指责其抽烟,向自己的母亲挥砍了20多刀,致其死亡。

今年3月19日,江苏盐城13岁少年小邵,因不服母亲管教,在激烈冲突中将37岁的母亲杀死在家中。

不寒而栗的案件背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个男孩此前都经历过母亲的严厉教育,动辄会被打被骂,而积累的伤害和矛盾最终在某个节点爆发。

我相信,天下几乎所有的妈妈一定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明明这么爱,到最后还是伤害了彼此,把孩子养成了最恨你的人?说到底,都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对。

关于暴力教育的危害和影响,我之前写过文章《棍棒教育下的爱,孩子该如何承受?》,感兴趣可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是,面对孩子不听话或是犯错的情况,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而合理的呢?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作者阿黛尔·法伯曾说,无效惩罚剥夺了孩子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反省的过程,每个孩子都需要正确的惩罚

可家长的惩罚,究竟是给孩子带来成长、感悟、进步,还是胆怯、恐惧、甚至是摧残?我们的选择,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惩罚前,一定倾听孩子感受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在孩子的行为尤其是错误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美好的信念。”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不听话,本意并不是故意和我们对着干。

他们可能是觉得好奇、好玩;可能是想刷存在感,希望被更多的关注;也可能是自我意识萌芽,渴望表现自己。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当老师告诉孩子他扔错了东西或扔错了地方时,孩子常常会故意再犯一下错误。这是孩子的共同特点,他在试探你是不是爱他。”

如此想来,我们是不是会心头一暖?

因此,在孩子犯错后,爸爸妈妈先别急着不问青红皂白便责骂孩子。我们不妨鼓励他们把所有的感受都说出来,这样才能了解犯错的始末缘由,明白孩子一系列举动之下的真正动机。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暴怒只会让沟通效果适得其反,唯有理解和耐心,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批评不等于攻击人格

曾有一个法国公益短片。片子中,受采访者对着镜头,纷纷说出了自己记忆深处被父母伤害最深的一句话。

“我上辈子究竟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样的儿子!”

“你简直一无是处。”“你就是个废物!”

“说到底,你终究还是比不上你哥的一丝一毫。”

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少年、美丽优雅的女士、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当他们回忆过往,依旧或落寞或激愤,无一能够释怀。

父母责骂孩子时,语言暴力的后果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

“你怎么这么笨?”

“别人做的这么好,你为什么就这么差劲?”

......

我们对孩子的恶意相向,将会给他们留下一生的伤害。

有心理专家指出,父母的日常用语会严重影响孩子,在父母的否定和批评的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安全感缺失,自我认同感差,长大后更容易责骂、打击下一代。

因此,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务必不要贴标签,过度夸大事实。批评不等于攻击孩子的人格,我们只需就事论事,心平气和地讲出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就可以。

适时让孩子试错,体验后果


教育家卡尔•威特曾说:“要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其实,孩子犯错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在一次次的碰壁与失败中,他们能够更清楚地直面问题,在教训中有所收获。

对此,我们有时候也可以心“大”一些,在把关好事态严重程度的前提下,适当地给孩子提供一些试错的机会,让他们为此也体验一下不听劝告的后果。

孩子通过攻击别的小朋友,认识到攻击的伤害性,也能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通过说谎,认识到诚实的珍贵,也能学会如何回答不同的问题;

孩子通过不写作业,认识到短暂的放纵,要用更大的代价去填补。


从此以后,这种感受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明白,这是错误的,不能这么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有助于孩子形成坚强的性格,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能培养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哪些惩罚措施比较科学?


1. 打手心

家长可以和孩子在情绪良好的情况下共同用报纸等材料制作一个纸棒,赋予它一个名字,比如“警惕棒”等,放在专属的地方,并和孩子规定好,在犯了哪些比较严重的错误时,会用它打手心,作为惩罚。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式不提倡频繁使用,家长也需掌握好力道,不要伤到孩子。

2. 罚坐、罚站

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在家设立一个“反思区”。这个区域应靠墙壁,不正对大门,同时放上地毯、桌椅、或者一个小帐篷。当孩子犯错需要罚坐或罚站时,建议时间不宜太长,家长也不要一走了之。我们可以准备一个闹钟,到时间之后,及时跟孩子交流,让他们明白被处罚的原因。

3. 帮忙做家务

当孩子乱扔玩具、或是乱涂乱画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孩子学会收纳、清洁以及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让孩子明白了自己错误行为的不妥之处,又培养了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4. 画画

画画是一种表达和宣泄情绪比较好的方式。当孩子犯错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将做错的事情以及心中的想法画出来。通过画面,我们能够了解孩子当时的心理动机,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时又不会给他们的自尊心带来伤害。

5. 看书、写字

这个方法针对稍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在反思区提供纸笔和书籍,让孩子犯错之后,先写字或看书,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同时加以冷静和反思。

6. 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比如,没收孩子喜欢的玩具、将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等,以此作为惩罚。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被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而当孩子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后,记得要及时恢复他们的权利。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3岁女童模被妈妈踢踹:别把最爱的孩子养成最恨你的人!


对于低龄宝宝来说,可能一般的讲道理和说教,他们确实还无法理解。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改变思路,用这个年龄段孩子可以接受的形式来教育他们。

比如,我会在姐姐和弟弟小时候犯错时,通过互换角色的情景模拟游戏,让他们切身体会哪些行为不妥,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再比如,我会给他们编一些相关内容的故事,用一问一答提问的形式,在互动中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养育孩子,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而相比于“养”,更为关键的是“育”。这注定会花费我们无数的心血与精力,考验我们足够的智慧与耐心。

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M. Scott Peck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是啊。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实正源自于爱。也唯有爱,才是治愈孩子成长路上一切问题的良药。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用心善待,都能在爱的滋养下,健康快乐地长成理想中的模样。


作者简介

我是Sharon,两个混血宝贝的妈妈。海外留学生活多年,毕业于常青藤盟校。曾任职于跨国投行,后投身母婴行业十多年。希望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和你一起发现更多育儿惊喜。动动手指加星标,还有更多福利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妈妈   孩子   女童   教育家   妞妞   暴力   情绪   批评   后果   确实   家长   母亲   父母   最爱   错误   方式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