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热播剧《少年派》收官了。

剧一开播时,闫妮饰演的中年妈妈王胜男,就因为“怼”女儿林妙妙上了热搜。

“林妙妙,你看看你这个二道毛不男不女的,你看你的头发帘厚得挡着眼睛,你能看到你的前途吗?”“你吃饭洗手了吗?洗手的步骤你知道吗?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你准备在马桶上生根吗?你怎么一看书就上厕所?”......


王胜男看见女儿就像看见了敌人,从头到脚怼一遍还嫌不过瘾。偶尔还要拉上在旁边和稀泥的老公,一块怼。

看到这些情景,网友纷纷感慨自己曾经被父母数落和批评的经历,很多孩子,都生长在父母狂吼乱叫的夹缝中,在心里装满了委屈和悲伤。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01 中国式家庭,最缺好好说话


《少年派》剧中,林妙妙说妈妈王胜男是杀人不见血的恶魔,表面上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就是针锋相对的挖苦、讽刺、唠叨、谩骂。

不过,好像很多父母都把这种方式当成亲子沟通的模式。

曾有小学生写的作文《爸爸的“雷声”》是这样的:

“别以为只有夏天才会听到雷声,在我家里常常会听到雷声——那就是爸爸教训我时的大嗓门。”

这个小学生是个有点淘气的孩子,每当他乐不可支的时候,爸爸总会瞪着圆圆的眼睛,打着轰隆隆的雷声。

有时候雷声滚滚,他的眼泪就像夏季的暴雨,哗啦啦的下个不停。

可打雷的爸爸并不在意,还是咆哮不止。慢慢的,他就不敢在爸爸面前表现的高兴、顽皮和淘气了。他必须要看起来乖乖的,很听话。

他时常想,要是爸爸不打雷了该多好啊。这何尝不是很多人的心声啊。

无奈的是,很多父母不相信“好好说话”能管教好孩子。他们认为,孩子不骂不说,尾巴早翘上天了,孩子只有“吼”了,才会听话。

这真的是好的管教方式?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02 “吼”孩子,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

研究表明:“吼叫”是90%的家长都会犯的错误。即使是脾气最好的父母,也会在生气的时候,忍不住吼孩子。

演员小陶虹在《@所有人》中讲了她吼孩子的细节:

一次非常着急出门的时候,8岁的女儿“啪”一声把一整杯牛奶淬到了地上。一向温柔的小陶虹,瞬间怒火攻心冲着女儿:“你怎么回事?”

女儿一哆嗦,呆呆地站着,眼睛直直的盯着妈妈,不哭也不闹。

那一刻小陶虹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劈头盖脸的“怒吼”让女儿感到恐惧。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她才明白:一个妈妈,要懂得允许孩子犯错。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孩子的错误,那谁还能包容呢?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每一个吼孩子的父母,内心都是失控的,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麻烦又来了。他们希望用“吼叫”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快速的改正孩子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看似“立竿见影”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的管教孩子,还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

美国顶尖的精神科医院麦克莱恩医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更证实了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脑结构会受到损伤。

密歇根大学博士Ethan的一项实验表明:当人在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时,情绪的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而经常采用“吼叫”约束孩子的父母,他们教育出的孩子采更有可能出现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和社会退缩,而且缺乏分享和同情的积极表现。

而临床心理学博士马克汉姆就说,“如果孩子对父母的发火、吼叫不再害怕,那意味着孩子已经少见多怪,产生了抵抗心理。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不愿意吼孩子的。只是在面对孩子顽皮、淘气、不听话、犯错的时候束手无策。

03 语言暴力的创伤,直击内心

那是不是不“吼”孩子,就不会有语言暴力的伤害了呢?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作家六六曾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她14岁那年,恰好同岁的跳水运动员伏明霞,获得了巴塞罗那10米跳台冠军。六六的父母就说,“人家14岁在干吗,你14岁在干吗?”

六六说,父母把他们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许多父母以为你是我的孩子,我说你两句怎么啦,还不是为你好。他们深信只有不断的鞭笞孩子、否定孩子、甚至谩骂孩子,才能让孩子不得意忘形,继续进步。

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叱骂和否定,也是对孩子的伤害,会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日剧《坡道上的人家》有这样一个细节:

女主里沙子考上了东大,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邻居奶奶也无比歆羡的夸赞很了不起。可里沙子的妈妈却非常不满意,她满脸不屑的说,“连家务都做不好的女孩子,居然特意跑到东京去上大学。”

那一刻,里沙子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她说,“按照妈妈的标准我一直都是不合格的,无论我做什么妈妈都不会满意。我连打扫、做饭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所以,我一直没有自信。”

因为缺乏自信,里沙子不断的否定、怀疑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

生活中,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幌子,不断的用语言暴力控制孩子。让孩子一辈子依附在自己的权威之下。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而语言暴力的伤害,直击孩子的心灵,且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在作品《摆渡人》中,用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之所以相信一个人说的话,是因为他说了你想听的话。”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也是这样,只有父母好好说话了,孩子才能好好听话。

否则,父母不好好说话的家庭,孩子和父母之间要么回避沟通,形成恶性循环;要么孩子变得和父母一样,用冰冷的语言回敬对方。

04 请把语言伤害降到最低

想要真正的和孩子沟通,只要做到这三点就事半功倍了。

1. 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看问题

曾有教育专家说“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深以为然,孩子不过是我们的小时候,只要父母愿意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看问题,孩子的顽皮并不可怕。

蹲下来,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责孩子,这样的沟通和共情,比大吼大叫来得更有用。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2. 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

想要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并不容易。

节目《童言有计》中,有一期是发现孩子的天赋。一位爸爸说儿子对声音非常迟钝,感悟能力很差,唱歌也五音不全。

但心理学家蓝海老师说,天赋有很多种,情感丰富、细致的感受力都是天赋。这和会不会唱歌没有关系。

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欣赏孩子,就是无论他是否调皮、淘气、捣蛋,都要用客观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的天性。

而不是一刀切的认为,孩子好动、喜欢拆卸东西就是在搞破坏,就是在和父母对着干。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3. 及时道歉,让孩子知道你依然爱他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汇叫共情。通俗的解释就是,穿他人的鞋,戴他人的眼镜去看世界。

这一点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中尤为重要。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小陶虹的故事,当她走过去抱抱孩子,告诉孩子没事的时候,孩子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一旦我们和孩子发生矛盾和摩擦,记得要和孩子共情,给孩子几分钟时间冷静,给孩子一个拥抱。

爱是一种流动的行为,只有当你的爱流向孩子,孩子的爱才会流向你。


只需要一句话,就可能毁掉精心呵护的亲子关系


语言是爱的启示。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用温柔的语言抚摸孩子、温暖孩子;而不是用冷冽的寒气疏远孩子,刺痛孩子。

爱孩子,就从好好说话开始。

作者简介

我是Sharon,两个混血宝贝的妈妈。海外留学生活多年,毕业于常青藤盟校。曾任职于跨国投行,后投身母婴行业十多年。希望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和你一起发现更多育儿惊喜。动动手指关注我的WX号(SharonSharonk),还有更多福利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麦克   雷声   淘气   顽皮   沙子   暴力   精心   内心   爸爸   说话   父母   女儿   妈妈   语言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