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关于小朋友的生命、死亡教育。


之所以想说这个,也源于我最近亲身经历的育儿日常。姐姐到了对生死问题很感兴趣的年纪,尤其是家里养的热带鱼死掉一条以后。她问过我很多看起来充满了哲学气息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活到最后必须死掉,死掉还可以活过来吗?”

“Mommy,小鱼死了之后会去哪里?”

……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嗯,这些问题……港真,有种无从说起的感觉,还真挺难回答的。每一次,我都是临场发挥,尽量用一些孩子能够理解的话去解释,类似这样的:


“我们每个人最后都会死去的,这和长大、变老一样,是必经过程。否则的话,地球上的人会越来越多,到最后大家都挤不下啦。”


但,同样每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全部水平,总应该讲得更好。


那么,关于“死亡”,到底该不该跟孩子讨论,又该如何跟他们讨论呢?


其实在我看来,死亡教育是必须的,我自己也并不回避向姐姐讲述死亡。可到底用怎样的方式,一度让我思虑了很久。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小魔怪都收获了很多,因此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01


作为生命的必经阶段,死去本应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在我们国家,它在很多时候是讳莫如深的存在。想想小时候,每当我们好奇发问时,大人的态度都是怎样的?


“别瞎问,这不是小孩子该知道的事!”

“死亡就是睡过去了,睡了一个很长很长的觉。”

“那不过是出门了,要去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

……


回避忌讳、闪烁其辞、三缄其口……家长们总是觉得,这个问题,等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懂,不需要刻意去科普。所以,他们不会大方谈及,也很少主动告知,哪怕是孩子发问,也总会编个原因糊弄过去。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然而,死亡教育的缺失,会导致我们的孩子对“死”的概念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长久而深远的。


这种影响,或许是让孩子谈死色变,对它产生恐惧、抵触等刻板印象:或许是使孩子对生命缺乏敬畏,轻易就拿生死开玩笑。


正如台湾教育学家张淑美博士所说:“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就有专家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基本课程体系。这样的提案我觉得特别好,强烈支持!


02


其他国家的生命教育又是怎样的呢?说说我比较熟悉的美国吧。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死亡就已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全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广泛实施。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教育形式上,也是相当丰富多彩。除了采用适合的教材授课以外,还结合了多项实践活动,比如:在老师带领下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走访墓地陵园为逝者送上鲜花;替死去的宠物组织一场下葬仪式;阅读死亡主题的绘本,并进行小组讨论……


不仅是学校,美国的家庭教育里,同样重视死亡教育。父母会在子女3、4岁时,就向他们解释生死的概念。这些解释往往简单生动、深入浅出,其实更多的是以一种情感输入的形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死亡。


早在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Maria Nagy就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是不同的。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3-5岁时,他们会以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就像出门去旅行一样,死去的人或动物还会回来;


5-9岁时,他们会开始懵懂地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依然坚信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比如英雄、科学家、世界冠军等,是不会死的;


直到9岁以后,孩子才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死亡,知道它是生命发展无法避免的过程。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小就循序渐进地为他们做好生命教育,将有利于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具体体现在:


帮助孩子尊重生命、心怀善念、乐于助人;

让孩子更加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遇到困难时,会用理性和豁达的心态来度过;

……


美国著名记者早崎绘里香在《生死功课》一书中写到:“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


总之一句话,这项教育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启蒙要趁早!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03


当然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也积攒了一箩筐子的干货与tips。下面就来说说我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大家小板凳坐好啦~


1. 向孩子如实相告,坦然面对


当孩子忽然有一天问你:“妈妈,人死了是怎么一回事呀?”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面色大变?惊慌失措?语无伦次?支支吾吾?


哈哈,在我看来,大人们完全没有必要逃避,也更不应该欺骗娃。要知道,这可是主动送上门来的生命教育良机,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死亡和生命。机不可失,赶紧抓住喽!


我们不妨很坦然地主动跟孩子探讨,试着用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来阐述死亡的概念。这并没有什么可忌讳的。


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Octavio Paz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死亡这件事儿,不过是生命的一个必然阶段,为什么不可以放在阳光下讨论呢?要知道,它有太多理由值得熠熠闪光。


2. 不设置唯一答案,引导孩子不断探索


其实,生命的奥秘有太多依旧不为我们所熟知,哪怕是死亡也一样。很多人对它的认知是片面的、肤浅的。


所以,我们无须为孩子限定唯一的答案,而是不妨向宝贝提供多方面知识,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到底什么是死亡”。


在我看来,生命教育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极好的PBL项目式早教方案。


所谓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指的是设计主题式的探究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在情境中充分调动娃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宝贝把知识点串联成认知体系框架。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因此,当姐姐和弟弟对死去的小金鱼好奇时,我不光只告诉他们什么是“死”,还会教给他们与此相对应的“生”。分享几个我的PBL教育case:


我特意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带着着两个小魔怪给小鱼办了一场“葬礼”。在这之前,和他们进行关于“死亡”的讨论,解答他们的各种提问,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最后和他们一起把小鱼放进一个纸盒,然后一起埋在了小区里的一颗树下。


我很清楚的记得一个画面,就是姐弟俩认真地对着小鱼说再见,说谢谢陪伴我们的日子,我们会想念你的。


观看与生命相关的科普动画与纪录片,皮克斯出品的《CoCo》(寻梦环游记),这是姐姐和弟弟最爱的电影之一,这个片子特别好,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了死亡的内涵:死去只是生命的消逝,而那些爱过的记忆,会让生者更加珍惜当下。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正所谓:你若铭记,爱便永生。


除此之外,还有BBC出品的纪录片《Life in the Undergrowth》(灌丛下的生命)、《Life》(生命)等。这些真实的镜头不仅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也能够发自内心地对地球生命产生敬畏之情。


哦对了,还有主题绘本也少不了!给大家推荐4本我和姐姐弟弟最近在读的跟死亡教育有关的童书绘本,都是姐弟俩亲测大爱的经典哦,拿走不谢~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越发深刻的感受到,在宇宙与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太过渺小幼稚。哪怕我们的文明在不断发展,人类的智慧还是不足以全面地知道所有关于生命变化的秘密。


所以,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教育,值得我们的孩子不断探索。


3. 让孩子学会珍惜当下,更好地挖掘生命价值


为什么要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我想向死而生的苹果公司创始人Steve Jobs总结得很到位:


死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的人生。


我给姐姐和弟弟看过一部西班牙动画短片《小绳子》。



一个小男孩身患重病,全身不能动弹也无法说话。他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所有的孩子都不愿跟他玩,除了小女孩玛利亚。


善良的玛利亚用热情和友好感染着男孩,还带着他尝试了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起玩游戏、学习踢足球、摆动手臂做操、过家家、放风筝、捉迷藏……


玛利亚的出现,让小男孩的世界犹如洒进了阳光。这份友谊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然而,美好的日子很短暂。病魔缠身的小男孩还是没能逃过死神。终于有一天,他再也没有回来。


面对噩耗,玛利亚伤心欲绝。她默默地将男孩轮椅上的绳子取下来,作为纪念带在了手腕上。


20年后,玛莉亚成为了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老师。而那根童年时光里的小绳子,她始终系着……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动画片,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值得尊重与善待。而爱和悲悯,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想,这份人性的光辉,才是我们从容面对死亡的最大底气,也是自己有限生命所能体现的最大价值呀。


比性教育还缺失!生命、死亡教育是为了更热爱生命


04


最近,喜欢读诗的姐弟俩在接触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其中有一句,我们都觉得写得特别美:“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和新生,组成了生命的轮回。因此它们都是伟大而值得称颂的。


想到伟大的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女士的话:“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内核,正是了解包括死亡在内的生命发展历程。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参悟,终将化成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皮克斯   苹果公司   玛利亚   生命   魔怪   绳子   缺失   性教育   小鱼   认知   生死   弟弟   主动   姐姐   概念   过程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