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我为什么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名校?”

“舒克舒克,开飞机的舒克。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

《舒克和贝塔》,这个在1989年刷屏的动画主题曲又一次在北京街头响起,勾起人无尽回忆。

郑渊洁:“我为什么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名校?”

2020年9月13日,舒克38岁生日,童话大王郑渊洁久违地谈到了曾经:那段北京五道口的日子。

原本是个看泵的工人,早上按绿色按钮,晚上按红色按钮,太无聊后随便写了点东西,不曾想成了童话大王。

每天6点睡,凌晨2点起,一写就是35年,作品印数逾3亿册。


我脑海里蹦出的却是他颇为争议的朋克教育方式:不满应试教育体制,自己带儿子回家编撰教学。

为人唏嘘的教育成果:儿子小学辍学,女儿被美国6所名校录取。

还有他的那句教育箴言:“考得不好不是学的人有问题,是教的人有问题。”

一切都似尘埃落定,再回头看那段教学实验般的25年,不知道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又能收获什么?

郑渊洁:“我为什么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名校?”

由左向右:郑亚旗,郑洪升,郑渊洁


01

1995年,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参加初中入学考试,老师拉着脸在座位间来回盯着孩子。

郑渊洁一下就想到了儿子小学老师的那张脸,拉着儿子就走出了教室:“不玩了。”

“我不也只上了4年学吗,你还比我多上了2年,再不济以后还可以写作。”像是对儿子说,也像是劝自己笃定的郑渊洁做了个决定:

领儿子回家,自主教学。


而这个想法,早在孩子第一天上小学时,就在郑渊洁的脑海中埋下。

那天,儿子气冲冲回到家,直呼其名:“郑渊洁,你觉得这个老师对吗?”

儿子讲班主任上课第一天就批评一个女生“你长大吃屎都接不到热的。”

讲老师喜怒无常,会透露考题,让所有人背试卷,考到规定的分数。

关键班主任,还是个全国优秀教师。


郑渊洁:“我为什么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名校?”

郑亚旗


郑亚旗觉得不对,让父亲去说理。

郑渊洁坐在椅子上沉默半天终是没应声,他担心老师反感,冷落孩子。

几岁的孩子怎么能理解父亲的苦衷,气急败坏下留了句话:“我觉得日本鬼子来了,你就是汉奸。”

这句话狠狠地扎痛了郑渊洁:“我头一次觉得跟这学校对上了,我意识到我会不断地遇到这种事,我在我儿子心目中彻底地坍塌了这个形象。”

为了挽回这个形象,整整6年,同学上课6天,他坚持每周给儿子请假一天,理由永远是“肚子疼。”

他让孩子给成绩排在最后的二十多个人,每人送一本书,然后就有了那句:“考得不好不是学的人有问题,是教的人有问题。”

02

郑渊洁坚信:“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出息,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出息。”

很久后他在自己的《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里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3个词:

平等,耐心,保护好奇心。

带孩子刚回家的时候,其实他也没底,请来了名校的退休老师,结果偶然看到教材,发现简单道理被复杂化后,决定亲自上阵,编写教案。

皮皮鲁大讲堂上,郑渊洁曾分享自己坐飞机的一个小事:

下飞机时,包里的瓶子突然瘪了,一开始以为是身边的人捏的,找助理查了原因才得知:是气压差导致的物理现象。

“这件事儿太好玩了。”发现原理的郑渊洁,借来摄像机,特意从目的地买了机票又坐了回去:北京到广州。

来回多出来的5小时航程,他就一直对着矿泉水瓶拍。他准备做个视频,在上课的时候,给孩子演示。


郑渊洁:“我为什么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名校?”

郑渊洁和儿子


他一直有着好奇心,也希望身边的人也一直保有好奇心。

一次,他在路上看到飞机想指给父亲看,因为郑渊洁当过空军航空兵,父亲愣是没敢抬头:怕看一眼,郑渊洁就给自己买下来。

家里刚到了一个3万多的马桶,可以上网。


对儿子郑亚旗也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里有辆三轮脚踏车,郑亚旗把牛奶倒进车筐,说人要吃饭,车也要吃饭。

当时牛奶稀缺,需要指标才能换,但郑渊洁什么都没说,就由着郑亚旗每天往车筐内倒一杯牛奶。

直到两个月后,家里新换了一辆四轮车,他找来儿子:这车用核动力,不需要吃饭,牛奶才得以保全。

想象力,好奇心比知识重要!


03


2016年10月16日,GQ采访了郑渊洁和郑亚旗,开篇第一句就是:“20年前的教育实验现在到了验证结果的时候。”

小学辍学,自己编撰教科书亲自上阵,成果怎样?“还行。”

郑渊洁用了这两个字评价自己的教育成果。

那时郑亚旗刚把事情谈好,告诉了他下次吃饭的时间,郑渊洁调侃自己:之前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人吃饭,在饭桌上,才知道自己的书明年会在那里出版,合同已签完。

他说:我现在像英国女王一样,见人吃饭,成了礼节。

艺术家都不喜欢浸淫生意场,养了33年,郑亚旗成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CEO,郑渊洁开始专心地阅读和写作。

“还行”其实已经是他能给的最高评价。

郑渊洁:“我为什么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名校?”


熟悉郑亚旗的员工,朋友提到他:一个极其自律,情绪极其稳定的人,没有人见过他发火。

他会随身带一个黑皮本子,上面记录着自己犯过的错、待办的事情、思考的内容和一张人生规划表。细化到条条框框,以及每年推进的步骤。

2019年,采访他的媒体给予了与众不同的评价:

“通常,我们欣赏一个人,会说他有才华、有气质、有修养……但郑亚旗,‘这个人一定很幸福!’”

郑亚旗形容自己的最终选择,用的最多的就是‘不感兴趣。’

决定开发父亲这个IP前,他在超市做过搬运工,也去过报社担当电脑的技术顾问,找不到吸引自己的事情时,他在纸上写下了所有选择,一一排除后,剩下的就是“开发父亲。”

他想创立中国的漫威公司,做出一条龙式的、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04

特别记得他的女儿郑亚飞收到美国6所高校录取通知书时,知乎上的提问:如何评价郑渊洁的家庭教育方式?两个孩子为什么区别教育?

郑渊洁:“我为什么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名校?”

其实他想过让女儿也不受应试教育,但女儿异常喜欢学校。

“你想读到什么程度?”

“我要读到博士”明白女儿的期望后,只要遇到不尽如意的班主任,郑渊洁就会给女儿找更好的国际学校。

用行动佐证了他的另一句教育箴言:“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用50种方法去教一个孩子,看他最适合哪一种,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

他不是坚定的anti-应试教育者,他只想做最正确的因材施教者,以孩子为中心。

比很多父母,多了份耐心,多了份勇气。

所有的孩子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家庭生活环境也不一样。

只要因材施教,去激发孩子心底的兴趣,找到他们的内驱力,一定可以收获属于他们制胜未来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儿子   女儿   因材施教   北京   名校   好奇心   班主任   牛奶   家里   父亲   成果   事情   成绩   评价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