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过程

读书,不拘什么书,只要读下去,都会有收获。

先从读书的“历史”开始讲吧。

从初中开始,就喜欢看书,初中正好是青春文学气息浓重的时候,代表性的作家有明晓溪、郭敬明、安妮宝贝等,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悲伤”,让青春笼罩在这种“为了说愁而愁”的时光中。

到了高中,第一次听说有图书馆,可惜图书馆里的书基本没有外借,只能在图书管里看,而且当时能看的书也只有一些杂志,这个图书管在我看来就是个摆设。于是,我每周都会花时间去书店买书,买回来的书,被广泛“分享”,最疯狂的时候是一本杂志排队看的人可以高达16位同学,买书的人很少,那时候的杂志也贵,我就是“买书人”,经常买的杂志有《科学》、《求知》,还有小时代等文学书,一些国外名著也买了很多,甚至买了很多古书,像《菜根谭》等这样的书,陷入“买书人”的身份无法自拔,看书的时间却很少。

大学发现图书馆可以借阅,就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最恐怖的时候可以在借书排行榜前十看到我的名字,最好的记录是第三名,全校师生借书排行第三,这是荣誉。

出来工作后,也买书,这个时候的书主要是对工作有帮助的书,特别是与团队管理有关的书,买了很多,记得搬家时,光书就有两个超大箱子,还无法装满,于是有很多书送人了。再后来,电子阅读器普及,手机阅读普及,买书较少,但看书的时间更多了。

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久,基本很少买书,看书也主要是打发时间,可是,随着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需要不断读书,才能扩充知识,于是又开启买书和读书计划。

今年给自己规定的是平均每月2本书,每本书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豆瓣上的读书榜来选择。这也减少了自己选书的时间和精力。

买书和看书,主要是看这些“正规”的书,每月2本,量还是较少的。因为,自己有使用手机看小说的习惯,在看小说的同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文化,硬性规定了看“正规”书,因为,“小说被认为是上不得台面的书”。

也没有去统计自己看了多少小说,只知道有许多网络作家的小说,我基本都看得差不多,量太多,小说名相似度太高,记不住。但,正是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书,让我在待人看物上,有了不同的视角和感触。

最大的感受是,通常对方说一句话或者说一段话,我在无意识的反应下,会想到很多东西,甚至在很多时候能猜到对方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甚至自己在做事的时候,会考虑更多因素和环节。这种变化,让我觉得“惊奇”,这也让我这个“直肠人”不再那么得罪同事和朋友,不再是“话题终结者”。

再说价值观的改变,看小说让我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坚决不占别人便宜,坚持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话更加诚信,难度大的事,不轻易说;与人为善,减少对他人恶意的揣测等,这些都是我突然发现自己改变的地方。

书,没有好坏,哪怕是“上不得台面”的网络小说,只要坚持看,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菜根谭   都会   直肠   与人为善   台面   价值观   正规   作家   初中   过程   杂志   时间   更多   工作   手机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