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名人,但所有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


我不是名人,但所有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

每天,几乎无论我都哪里,我都会被跟踪,我不是明星,这也不是妄想症,这是事实。在城市,甚至很多乡村的所有街道上,我一直被监视着,成百上千的监控摄像头都在默默地注视着我。还有公园,公司,银行,饭店。我的样子以各种角度被记录,留存。
当我使用网络的时候,有关我的兴趣和日常事务的大量信息也被幕后公司偷偷地收集起来。我原来用iphone,后来换成Android,我root了它,安装了框架,上了隐私安全的模块,但是,几乎每个APP都会不厌其烦地访问那些他们不该访问的东西,当然,它们都被插件阻止了,通过插件,我叫这些不老实的APP全部闭嘴了。我主要的工作工具是电脑,加浏览器,所有站点未经允许,绝无收集信息的可能,因为为了应对世风日下,我也学了一招,不论网站有什么请求,我一概拒绝,想都不想。而且,我越来越少使用这些东西。
我现在不仅被在线监控着,同时也被离线监控着。任何时候我在超市,甚至是卖菜,只要使用在线支付,这些记录都会被保存下来,追根溯源。这些数据一方面被公司用来分析和预测我的消费行为,一方面八成变现了。比如说,我仅网上买过一次菜,然后各种卖菜的APP就开始给我发信息,他们怎么知道的?有一段时间我甚至用银行卡逛超市,不过后来改成现金就是了,这没法跟踪。
隐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如果你从来没有意识到隐私,你也不会想到自己已经变得赤裸裸了。在很多时候,由于技术便利和各方面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忽然变得需要克服这种隐私正在消失的事实。但迟早有一天,你会注意到这是危险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心理的自主性,以及构成我们控制生活细节的能力正在被威胁。
隐私被威胁的另一个弊端已经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透露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关系到对我们的区别对待,因为在数据当道的今天,大数据抹杀了我们识别事物的能力,结果就是信任减少,从众心理增加,甚至减少了公民参与感。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拥有隐私,我们就彻底地被人摆布了。
可以肯定是,隐私非常重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试图塑造一个公共身份,这种身份是用来跟外界对话的,而不会透露自己的真实性,它的意义在于自我保护。但是,各种监控技术对这种公共身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哪怕你是用马甲在网上说一句话,随后人家就会知道你叫什么,住在哪里,年薪多少,日常轨迹是什么。
这种时候,你怎么办?保护隐私是为了防止心理受到威胁,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麦尔教授指出:现在是一个我们做什么都不会被遗忘的世界。这真的是太可怕了,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需要遗忘。
前不久我遇到一个粉丝,他说她认识我。这令我震惊,他甚至还说出了我的名字,但是我确定跟他毫无交集。我猛然意识到,我的名字在互联网上可不止一页,顺着这个思路我搜索我的名字,果不其然,互联网对我有记忆,我八百年前在平媒上发表的文章都登到了网上,工商服务机构显示着我的公司,我是法人代表,公司地址在哪里,电话多少,等等。
事实上,就心理健康而言,我们需要能够忘记过去的事情,或者至少让过去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消失,这对于我们的决策行为来说是有益的。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的遗忘能力是一个安全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把过去的糟粕忘掉,对未来做出抉择,继续前进,而不会因为过去的种种事情影响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现在,互联网记住了我,记住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太可能真的忘掉自己,这就无疑导致了自我怀疑,导致了别人对我们的各种审查。
问题是,现在已经不太可能从这种监控环境中抽身了,即使隐私被泄露。我曾经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伪造了一个身份用来对付信息跟踪,我所使用的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工具,我都用了特殊的方式来方式信息被搜集,我甚至控制着一些常用软件的行为,这种情况下虽然隐私被泄露的可能大大降低了,但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偏执和强迫症。因为我的信息在过去已经被各种机构公司零零碎碎地储存着,这一点无法扭转。我越是知道别人在监视我,收集我的信息,我就越发不愿意让他们得逞,于是变得具有了一些强迫症的行为。这就是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在线   牛津   参与感   都会   目光   事实   隐私   事情   名人   身份   名字   能力   心理   数据   网上   信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