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医生,可孩子学习不好又爱生病,这是怎么了?

#育儿事务所#

01

深夜的吵闹声

夜深人静,楼上传来吵闹声,一听就知道,又是二楼明明家,明明又在写作业,惹怒了妈妈。

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医生,可孩子学习不好又爱生病,这是怎么了?


明明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和我家文文一个学校,每天两个孩子一起上学,一起下学。


明明的妈妈是我们这里一所知名中学的特级教师,明明的爸爸是一家权威医院的医生。


老师、医生可谓最佳搭配,俩人都是知识分子,明明出生在这样的高知家庭,也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明明和文文同年出生,因为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明明8个月断了奶,就被送到奶奶家,一直到三岁上幼儿园才回到父母身边。


从3岁到今年12岁,这几年,明明是我们小区里出了明的“药罐子”,一年到头发烧、感冒、咳嗽……小病不断,三天两头吃药,感觉明明吃药比吃饭还准时。


聊天时,经常听到明明的妈妈发牢骚:


“爸爸是赫赫有名的医生,可是就是治不好自己家孩子!”


明明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都倒数,妈妈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妈妈也十分苦恼:


“我是搞教育的啊,就是教不好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向我自己的学生交代?”


现在明明上六年级,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妈妈每天辅导明明做功课,学着学着就开始吵吵闹闹、鸡飞狗跳,估计是明明把妈妈气的够呛!


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医生,可孩子学习不好又爱生病,这是怎么了?

02

明明到底怎么了?

明明到底是怎么了?


出生在高知家庭,爸爸妈妈的的基因优秀,家庭条件优越。


爷爷奶奶疼爱、姥姥姥爷也喜爱,爸爸妈妈更不用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身体不好,弱不禁风,学习不好,吃力费劲儿。


仔细想想,明明的问题隐患也许埋藏在三岁之前。


明明从8个月断奶开始和妈妈分离,直到3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


也许大多数人认为,这没事,爷爷奶奶专职照顾明明比跟着爸爸妈妈还享福,不会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爷爷奶奶也确实这样做的。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


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医生,可孩子学习不好又爱生病,这是怎么了?


03

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这两个概念:


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


幼小的孩子没有客体稳定的概念,他们能看到一个事物,才觉得这个事物存在,而看不到,他们就觉得这事物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8个月的明明看见爸爸妈妈就能感知爸爸妈妈的存在,明明看不见爸爸妈妈就觉得爸爸妈妈不存在了。


8个月的明明忽然在某一天,看不到最熟悉的爸爸妈妈了,感知不到爸爸妈妈的存在了。

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情感稳定性,即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


客体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一岁半即可形成,


而情感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要到三岁才能形成。


明明恰恰在没有建立起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送到了奶奶家。


幼小的明明忽然看不到了最熟悉的爸爸妈妈,会认为自己最熟悉的爸爸妈妈不存在了,这种焦虑没有人能理解、体会也无法化解,在明明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那什么时候孩子才能承受和妈妈的分离呢?


只有形成这两个概念后,孩子才能承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


长时间,指的是两个星期以上的时间。


有研究表明,若在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创伤。


所以,在三岁前,妈妈要尽可能亲自带孩子,不能与孩子有长时间分离,并且要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所谓的安全感。


明明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只有通过生病才能博取更多的爱和关注,有人时刻守在明明的身边,明明才能有安全感。

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医生,可孩子学习不好又爱生病,这是怎么了?


04

为什么医生的孩子常生病,老师的孩子学习不好?


为什么医生的孩子常生病,老师的孩子学习不好?


这也算是一个千古难题,一个怪圈,太多的人家走不出这个怪圈。


明明家就是一个典型。


遇到这样难题的家长大多有三个共同的地方:


第一,对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高,他们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于是希望尽可能完美地安排孩子的一切,以防止他们遇到麻烦;


明明的妈妈是个特级教师,对自己家的孩子更是严加管教,让孩子按照妈妈规划好的路走,认真学习,目的是“一切为了孩子好!”可就是事与愿违。


第二,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明明妈妈从明明出生开始,就对他寄语了超高的期望,希望他以后成为“学霸”,让其他人看看老师教出来的孩子就是优秀。可就是事与愿违。


第三,他们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们认为,孩子最好的优点就是听话。


老师固有的思维方式就是,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多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听话啊!可就是事与愿违。


要改善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放手让孩子尝试去走自己喜欢的路,作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孩子会慢慢改观。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父母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替孩子作选择。


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医生,可孩子学习不好又爱生病,这是怎么了?


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医生,可孩子学习不好又爱生病,这是怎么了?


写在最后:


听着明明家的鸡飞狗跳的吵闹声,真的都不是孩子的错,从心底开始心疼明明。


决定明天找这个特级教师好好谈谈,也许能帮明明家恢复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高知   爸爸   医生   妈妈   老师   孩子   鸡飞狗跳   客体   这一点   事与愿违   稳定性   不好   概念   环境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