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澎校长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为何遭这么多人反对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校长唐江澎火了。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了。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真是没想到,听上去无比正确的一段话,却让网友们争论不休。许多人表示:分数,是改变孩子命运的捷径,甚至很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唐江澎校长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为何遭这么多人反对

也有人说:唐校长站着说话不腰疼,有孩子后才知道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过是锦上添花,归根结底,还是得看分数。

唐江澎校长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为何遭这么多人反对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时代,社会对分数的认同已经高到了一个几近“变态”的程度。以前不过是老师和家长在意,现在已经达到了全民高度统一,所有人一致认为高考是一个人唯一的出路。

这就有问题了。

焦虑已经成了教育的底色。

如果连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以及优雅生活者这样中肯的提议,都被视为风凉话,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生病了。

前几天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说起,目前的高压式教育环境,在今后一定会出现恶果。“全民鸡娃”所导致的暴雷,其实已经在渐露端倪。

首先,年轻人正在丧失热情

已经很少听到孩子们因为热爱而选择心仪的职业了。

去年湖南的留守女孩钟芳蓉,选择了北大考古系,引起了全网热议。

唐江澎校长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为何遭这么多人反对

北大哎!又不是电大,小姑娘喜欢考古,选择了这个专业,能有什么问题?

可就是有人说:没有物质基础,是没有条件任性的。

拜托,钟芳蓉妹妹以后肯定能养活得了自己,怎么叫没条件任性?难道一定要把分数兑换成钱才可以吗?考676分就一定得在北京买一套房,才算不枉此生?

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大多数孩子都在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功利性更强的专业,钟芳蓉考文科全省第四却选了考古系,才会成为一个“异类”,才会上热搜。

其次,他们不幸福。

近年来,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写了一篇文章,叫《你们拼命“鸡”出的娃,最后都送到了我这里》。

徐主任说,根据他的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者觉得学习没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

北大哎!全国Top2,能考上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要是唯分数论,这群学生也是站在金字塔顶端傲视群雄的存在。

要论会学习,谁能比得过他们(除了隔壁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厌学了,这难道还不够给教育界敲响警钟?

父母辛辛苦苦“鸡娃”,孩子每天十几个小时学习,拼了命考出高分,到底是图什么?

是为了将来能有资格去大厂享受996的福报吗?是为了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实现阶级跃层,或者不让阶级下滑吗?

是为了将来结婚生子后,有钱给下一代买学区房吗?

如果这就是考高分的意义,难怪年轻人都生了“空心病”,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也没人在意他的幸福,他的追求。

当整个社会都只把目光盯在分数上,就注定了这场竞争没有赢家。

对于学霸来说,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逐一颗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糖果。而且因为抢的人太多,导致以前3块钱就能买到的糖,现在10块,20块都不一定能买到。

过去吃到糖的人都笑逐颜开,看上去那么幸福。现在吃到糖的人都皱着眉头顶着压力在996的压力努力拼搏,如果一段努力是为了获得另一段努力的资格,那么这颗糖的滋味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美妙。

对于学渣来说,他们注定了吃不到糖,老师父母投给他们的目光充满了鄙视,和恨铁不成钢。没人告诉他们,他们其实可以不必成为钢,成为一个塑料板凳也很好。

唐江澎校长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为何遭这么多人反对

而家长,更是在这场竞争中输得彻头彻尾。

为了教育,家长投进去的时间、精力、金钱,几乎掏空了普通家庭的大半家底。更严重的是,鸡娃过度非常影响亲子关系。

一旦父母的目光只盯着分数,孩子就会很委屈:你到底爱我还是爱分数?为什么考得好一副嘴脸,考不好另一幅嘴脸?如果我分数不够理想,考不上好大学,你是不是就觉得我很失败,甚至你自己也很失败?所以我对你的意义就是我考了多少分吗?

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这是一场负和游戏,裹挟在其中的人,基本上全员皆输。(除了钟芳蓉那样的)

还认为分数最重要吗?分数可以决定一切吗?

唐校长说得好,好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们赢得未来的幸福。

然而当优胜劣汰已经达到了极致,深入孩子的内心,将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郁喆隽曾经在上海的顶级高中做了一个思维实验。

他对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只有10个人能登上一艘方舟,你们选谁?

可选择的职业里,有记者、外科医生、农民、画家、作家、厨师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结果全魔都最聪明的高中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他们选出来的人有外科医生,桥梁工程师,农夫,渔民等。

此外,他们还选了三个强力职业:警察、军人以及猎人。这说明他们极为看重灾后重建的秩序。

郁教授说:没有一个学生考虑过万一这三个有武器的人联合起来统治剩下的7个人该怎么办。学生们把职业单纯地当成了一个公式里的字母,农民种地,猎人打猎,他们没考虑过那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一个变数。

另外,所有的文化人,包括画家,诗人,钢琴家都无一幸存。人类的文明将从0开始。和技术比起来,文化是脆弱的,是无法重现的。

郁教授说,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学生们内心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轻文化,重权威,他们习惯了被安排,被服从,对秩序无比认同。他们全都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他们甚至算不上“精致的利己者”,因为他们连“利己”都没想到,他们充其量算是“精致的打工人”。

这个评价太狠了。可某种程度上又确实映射了一定的现实。

为什么这些精英学生的思维会变成这样呢?我想应该是长期唯分数论所导致的。

一道题的答案,只有对和错。他们熟悉了这种模式,他们只有把人变成一个参数,代入公式,才能得出答案。

唐江澎校长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为何遭这么多人反对

错和对他们都能接受,最可怕的是没有答案。

在没有答案的世界里,他们当然会惶恐,会害怕,会不安。

而答案,就是秩序,没有答案就是没有秩序。

至于他们自己,谁在乎呢!反正刷题做考卷的时候,最不需要去想的,就是自己。

他们没空去想,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题没有标准答案。

真实的世界,也没有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分数   校长   孩子   数论   大考   人格   秩序   北大   家长   意义   答案   努力   未来   幸福   职业   社会   学生   唐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