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德国小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千万别给中国孩子看到

讨论中国学制改革的时候,我曾提到过德国的教育制度属于双轨制,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两条腿一样长,谁也不比谁高贵,所以德国孩子的学业压力就没有那么大。

很多人感兴趣德国的教育体系,想了解在德国做小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那我们就来聊聊德国的教育。

德国的小学

德国小学是4年制的,孩子在4年级小学毕业的时候就面临了第一次分流。

父母和班主任老师会参考孩子的成绩,通过协商的方式决定孩子到底走高考路线还是走职业教育轨道。

这点国人大概很难想象。娃将来能不能考大学由小学班主任说了算?那这班主任家的门槛大概都要被家长踩烂了。

也就是德国的家长对考大学真的没有那么上头,德国才能一直延续这样的升学方式,而不是采取全市乃至全国统考的模式给娃分流。

德国小学生一般就上半天学,最多中午1点多钟就放学了。下午干嘛呢?各家娃,各家“鸡”吗?

当然不是,学校一般会提供托管服务。

托管班的主要任务是看孩子,然后提供一些兴趣班,诸如绘画、艺术、手工、厨艺,让孩子自由选择。这些兴趣班就是纯玩,没有任何考核。

也有的父母会让孩子去家附近的运动协会,或者艺术工坊进一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或艺术项目。

总之德国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课后作业也不多。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小孩,都完全没把小学毕业的分流太当回事。只有华裔父母面对这种放羊式教育会感到焦虑,会给孩子进行文化课补习。

双向选择的教育制度

小学毕业,孩子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分两个阶段,相当于初中和高中。初中6年,从5年级一直到10年级,初中毕业后可以升入高中考大学,也可以转入中等职校或高等职校走职业教育路线。

第二种叫做实科中学,同样是6年制教育,这是一种兼顾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初中。学生毕业以后既可以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也可以转去文理中学的高中,继续去考大学。

第三种叫职业预科中学,学制只有5年。职业预科中学的侧重点主要在职业教育,相对而言,学校对文化知识的教育要弱一些,毕业证书也是结业证书。学生一般毕业以后升入中等职校或者直接经过职业培训,为工作做准备。

还有一种是综合中学,是以上三种学校的叠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难易不同的科目,最后再决定到底是走高考路线还是职业路线。

是不是已经被绕晕了。

简单来说一句话:车门始终没有焊死。

如果娃是一开始热爱学习,学着学着发现自己跟不上了,或者更喜欢某一职业,那他就可以随时转去职业轨道进行学习。

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突然开窍,发现自己脑子够使,对知识抱有更大的热情,他们也可以随时转文理学校。

无论孩子做什么选择,选择之后再做出什么样的改变,社会、学校、老师、父母都是支持的。

所以德国的教育叫做双向职业教育。并不是一次分流就定终身。

德国孩子的压力也是层层递进的。

小学时,孩子们几乎没有压力。选择文理中学之后,作业会增多,科目会变难,如果孩子接受不了,也可以转去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会用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剩下的时间就是去各个工作岗位实习。所以德国职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无缝衔接走上工作岗位。

同时,职业学校也可以更进一步深入学习,德国学生自高等职业学校毕业,可以读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更偏重于实践的大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专。

德国的高考

虽然职业教育分流了差不多一半的人,但是剩下一半的人还是要考大学的。

那么德国高考竞争激烈吗?

比起我们国家,那可差太远了。

德国的大学都采取宽进严出的模式。大部分学校的大部分专业,只要成绩及格就能上。

德国大学的总录取率大约是50%。如果只是想有个大学上,一点儿也不难。

当然,好的学校好的专业也是要看分数的。

德国大学录取的一半的分值,看的是高中后两年的平时分数,还有一半分值,才看统考分数。

先筛掉一半读职高、大专的学生,再筛掉大半读冷门大学专业的学生,再去掉一半的平时分,说来说去,高考的压力被减半减半再减半,跟打到骨折也差不多了。

真正需要德国学生努力刻苦的时候,是大学。德国的大学教学非常严谨,想要混混日子就毕业成为一个光荣的打工人,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德国的教育体系是先甜后苦的模式,德国人希望孩子们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等上了高中、大学,才开始发力前行。

如果按照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玩耍能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就不难理解德国为啥容易出诺贝尔奖得主了。

德国的幼儿园

德国教育体系最让人欣赏的,是他们的学前教育。

德国幼儿园不学文化知识,孩子们平时干嘛呢?

德国有很多种不同的幼儿园,有的幼儿园专注于做项目,有的幼儿园开在森林里,有的幼儿园是家长决议制,由家长来决定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这些幼儿园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把人类幼崽当成没有能力的,随时会受伤的脆弱小动物来严加看管。

比如纪录片《德国制造的孩子》中,有一种项目制幼儿园。

在一堂认知世界的课程中,老师介绍了各国的文化和地标。

由小孩儿们自己陈述课题,并投票表决出一个项目:用废旧报纸和卷筒等材料制造自由女神像,并以此来了解美国的文化。

做德国小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千万别给中国孩子看到

听起来好像是很大的一个工程。

这要换到中国,估计家长都要跪了。某宝会立马嗅到商机,推出全套素材包,再由爸爸妈妈连夜赶工,做出各种精致的自由女神像,给孩子带到学校炫耀,攀比。

德国孩子的手工课,那可不一样,全程都是小孩自己动手。在孩子们意见统一之前,老师完全不知道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所以老师指导项目内容后,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他们和孩子一样,是平等的参与者。

接着,孩子们搜集了废报纸和用过的卷筒纸,一起撕报纸,做纸浆。期间,老师会提供一些意见,但动手的一定是孩子自己。

做德国小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千万别给中国孩子看到

这样一个项目,大致会做一个多月。最后做出来的成果,老师会带着孩子们把作品摆到市中心的大商场去展览。

做德国小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千万别给中国孩子看到

整个过程中,首先孩子们要向同伴兜售自己的主意,说服小伙伴投自己一票。大家再通过头脑风暴,想出如何实现这个项目。

随后是长达一个月的项目实施,其中有需要团队合作的,有需要动手的,还需要根据自由女神像的原型,来塑造自己所想象的自由女神像。

做德国小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千万别给中国孩子看到

最后,项目成果展览到商业中心,孩子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同时,他们要在公众面前发表制作感言,锻炼公众演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做德国小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千万别给中国孩子看到

请注意,全套工作都是学龄前的小孩主导完成的哦。

可以感受到,德国人并不轻视年幼的孩子,并不会出于安全考虑,全方位地控制小孩,让他们乖乖坐好,不许奔跑,按时午睡。相反,德国人把孩子当成了缩小版的成人,让他们去探索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

再比如,在德国的丛林幼儿园中,有个小女孩爬树摔了,哇哇大哭。院长并没有过去训斥孩子,让她下回不要爬树,而是抱着她,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说:你下次还想要尝试吗?

小姑娘哭着点点头。院长说:好的,你等会儿,再试一次。你看我们要用手抓住这里,就不容易摔了。

做德国小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千万别给中国孩子看到

这大概就是中德教育体系最大的区别。

中国的教育,主要对父母负责,老师更关注孩子的安全和成绩,学校会摒除一切安全隐患,我们仅仅把孩子当成一个客体来对待。

而德国的学校,真正把孩子当成了主体,他们认为,哪怕再小的孩子,也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千万别把这篇文章给中国孩子看,我怕他们会羡慕得哭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德国   中国   孩子   文理   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   幼儿园   小孩   家长   老师   中学   学校   项目   文化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