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学龄前孩子该不该提前认字”这个问题一直是早教界的一大争论。

反方用绘本之父松居直来反驳:“让孩子提早认字,或强迫他们早日养成自己看图画书的习惯,很容易让孩子形成阅读障碍,还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而支持的人则表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学龄前认字可以让孩子轻松过渡到小学。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其实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人,都弄混了一个概念:汉字教育不等于认字教育。

汉字不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记载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正如陈寅格先生所说:“凡解释一字即作一部文学史。”因而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汉字教育的2大误区:

汉字教育的2大误区

1、 汉字教育≠认字教育

汉字从古老的象形符号发展至今,经历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楷书的演变。所以汉字不仅是文字符号,也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因而汉字教育不但要教孩子认字,还要教孩子了解古人的造字思维,才能更好读字、用字。除此之外,还要教孩子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典故与文化故事,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2、 认字需要理解,不必死记硬背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构造有根据有规律。比如“咒”,甲骨文从”口“,从”兄“。”从“口”表示以口诅咒,从“兄”表示诅咒的人。

因而对孩子进行汉字教育时,要给孩子讲解造字法的知识,还原汉字构件的原本含义,这样孩子在认字过程中才能学会举一反三,学习汉字会变得更有趣,对汉字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曾明确说明:“要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所以学龄前的孩子可以进行汉字教育,关键是父母要理解汉字教育的真正意义,而不是一味追求孩子认字的数量,只有用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方法教孩子认字才能事半功倍。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汉字教育的真正意义

1、 汉字教育是文化教育

汉字作为符号系统,不仅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古老文化,连它本身都是一种文化现象。

比如“鼎”,作为古代的烹饪器具,甲骨文的上部像鼎的左右耳以及鼎腹,下部像鼎足。从整个图形来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富含历史典故的成语,还能引申到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汉字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与传载。比如“雷、申、潮”表现出了古人敬畏自然的朴素意识。

除此之外,汉字与文学也密不可分,因为汉字的不断演化,我们的文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才有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光彩夺目的文章。

所以,汉字教育不仅是认字教育,还是文化教育,文学教育。

2、 汉字教育是审美教育

蒋勋先生曾说:“汉字不再是字,是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一笔一划的方块字,写在田字格里,整整齐齐方方正正,藏着中国人的审美。另外中国书法的艺术美,至今仍令人交口称赞。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幼时刚学写字,父母就教导我们:“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因而汉字里还藏着中国人宁折不屈的傲骨,藏着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中正。

所以只是教孩子认字,而忽视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那是真的埋没汉字。

前几天,日本捐献中国的一批物资上因为写着一句汉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火了,网友们纷纷被打动,也为自己曾引以为豪的文字却被别人熟练运用而感到惭羞。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这些年,提起幼儿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英语、数学,最该进行的汉字教育却只停留在简单的认字上。

幸好,一大批宣扬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如《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热播,又引发了一波“汉语热”。再加上“大语文”的驱使,我们的家长又重新开始重视汉字教育。

很多家长不得其法,只是一味给孩子报培训班或者网课,试图用强化记忆或狂轰滥炸的模式对孩子进行汉字教育。

其实,汉字教育不像数学、英语,对家长的专业性要求那么高,只要有合适的书,家长们在家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汉字教育。

阳光博客出版的《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就可以满足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汉字教育的需求。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由台湾师范大学博士陈嘉凌编写,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蓝本,挑选了152个现代潮流中的常见汉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孩子认识汉字的形体由来、演变原因以及现代用法。并添加有趣的故事板块,让孩子懂得汉字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从而对汉字理解更加深刻。

陈嘉凌作为台湾师范大学教师兼招生组组长,研究专长是:文字学、简帛学、出土文献学、词典学、神话学、语文教学。

陈嘉凌在《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里,把收录的152个汉字分成4大类,38小类,撰写内容除见于字典的字义外,也增加了时下“新新人类“的词汇用法。下面我们分3点来介绍这本《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

《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3大优点

1、 图文并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尚未发展出抽象思维,他们通常通过图形、图像来进行认知学习。

《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形体由来。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比如“竹“,甲骨文、金文都像是竹叶下垂披散的样子,到了战国文字,少了上端链接的根茎,反而多了下端的叶子,与现代的”竹“字写法更近了一步。

之后又经过篆文、隶书、楷书的演变,才有了现在的“竹“。通过这样的演化过程,汉字背后隐藏的意义以具象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让孩子可以更清晰感知汉字。

此外,还对每个汉字配了相应的卡通图画,比如”竹“配了”熊猫吃竹子“的图画,”母“则配了”孩子给母亲洗脚“的图画。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因而孩子可以很快认识汉字,理解汉字。

2、 联系生活经验,收录152个常见汉字

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汉字有3500个。

3500个汉字,对孩子来说,认知困难太大,为此陈嘉凌在《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里挑选了152个现代潮流中常见的汉字,比如“梗“”雷“。并且在后面说明了字的现代用法,以“梗“为例:

“梗“字从篆文中才得以出现,之前均未见。《说文解字》里说“梗”是一种榆树,因此可引申为植物的枝茎,如“菜梗”。因为植物的茎直立生长,也可引申为向上挺直“,又可引申为刚正直爽,如”梗直(现代多写成耿直)“。

但为什么现在大家赋予“梗““桥段、笑话“的新意呢?其实是因为大家不知道还有个”哏“,相声里常说的”捧哏、逗哏“就是这个”哏“。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因为不知道“哏“,所以就把”哏“写成“梗”,并普遍使用。

这样结合实际生活对汉字进行的解释,是不是更有趣,更容易吸引孩子?

《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里选取的汉字都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关。对孩子来说,这些汉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认知起来更加轻松易懂。

3、 补充单元“你知道吗“,增加与汉字相关的文化常识、成语用法

陈嘉凌在《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里,还特别设置了“你知道吗”补充单元,说明与汉字相关的故事、文化常识、成语用法等,让孩子在了解汉字用法之余,对汉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解释“秀“字时,陈嘉凌添加了一副状元图画,上书”我很优秀“,在”你知道吗“单元,普及了状元的相关常识,告诉孩子古代状元是优秀的代名词,要当上状元,要经历”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的层层考验。并告诉孩子,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不但有文化常识的普及,也有现代新新人类感兴趣的知识普及。比如解释“萌“字时,陈嘉凌在”你知道吗“单元普及了”什么是萌属性“的小知识,引起孩子兴趣,也让父母得以了解孩子的世界,从而更好和孩子交流。

《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从汉字切入,通过“汉字形体演变”、“汉字现代用法”、“汉字故事”等内容,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引发孩子对汉文化的关注。

一本把汉字当故事的书,用152个常见汉字,点燃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不过,《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只收录了152个字,比着教育大纲要求的孩子认字量远远不够,所以父母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孩子的汉字启蒙书,在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汉字教育,让孩子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汉字,去了解先贤文明、重拾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汉字   篆文   孩子   故事   甲骨文   图文并茂   图画   状元   认知   符号   单元   有趣   兴趣   常见   文字   故事书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