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君专栏 | 父母们,你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瑞君专栏 | 父母们,你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在戏剧课上,老师让大组(10岁-12岁)做一个肯定自己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内心,然后逐渐地能在舞台上表达自己。具体的方法是让孩子们用熟悉的旋律,加上对自己肯定的歌词,改编一首歌。当老师说完活动要求时,孩子们都觉得很为难,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对自己的肯定。于是我就让孩子说出你对其他人的欣赏与肯定,可他们还是很难进入话题。我提议先由老师开始,对每一位孩子都表达自己的欣赏。


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在听到别人的欣赏时,很难心安理得地接受,总是表现出很尴尬、不好意思、甚至难以承受。老师们轮流欣赏了每一个孩子,开始让孩子们自己来表达对他人的欣赏时,我发现孩子只要说出对方的一个优点,接着就会想要说对方的不足之处,我们在旁边会一再地提醒分享的规则。这个活动是自愿选择的,所以,有的孩子并没有做,老师也没有强求。所以,我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和父母在一起,相互欣赏并表达。

瑞君专栏 | 父母们,你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这些孩子们的年龄段正处在青春期的前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应该是具备了的。但是,在分享中,我发现他们对自我肯定与欣赏以及对他人的欣赏和认可,都有一种模式化的心理,那就是不好意思表达,而在评说他人的不足时,却总是脱口而出。


《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一书中认为:“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我们做父母的,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时候了,当孩子们还在幼儿阶段时,我们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内在心理模式的建构到底是怎么样的,等到孩子们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内在的心理模式就渐渐地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孩子是家庭生活价值观的产物,家长营造怎样的生活,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这种价值观,最初对于儿童来讲仅仅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环境,而这种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建构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直到有一天,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呈现出来一种模式时,我们才会发现。

瑞君专栏 | 父母们,你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而这时,家长们会抱怨,孩子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是他们不满意的,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样理解事物或看待生活……。而家长们真的还不明白,孩子是在自己的生活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浸染下长大的。有观点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最终,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就是按照镜子中的样子去生活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呀!


= 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 =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们将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将学会担忧。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他们将学会自怜。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们将学会畏惧。

如果孩子生活在猜忌中,他们将学会嫉妒。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们将学会自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们将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们将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将学会感激。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同中,他们将学会去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们将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们将学会目标。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将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爱和体贴中,他们将学会尊重。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们将学会信赖自己和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善中,他们将知道世界是居住的乐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友善   父母   孩子   目的   意中   青春期   价值观   不好意思   批评   模式   老师   专栏   发现   环境   心理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