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影响我们发展广度和深度的,不是智力,而是突破限制的能力。


“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接触心理学时间越久,我对"限制"这个词的体会越深,我越来越清楚的看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限制"里,外显的限制包括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约束,而更多的限制,则来自于内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设限"——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怎么被潜意识的防御所限定,并因为这些限定,使我们没有活出真正的自我,无法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就会知道"突破限制"有多重要。

与限制对应的,是如何突破设限,从某种角度说,一个人对自我设限突破的越多,其心智越成熟,行为的有效性越高,心理的健康水平也越高,当然,这个结论反之也成立。而突破自我设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从它的形成机制到如何深入的理解它在生活中给我们造成的"看不见"的干扰,从理念的打通到潜意识的触碰,从行为的改变到自我认知的探索...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所以,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会按照惯例,选取一两个事例为切入点,简单的谈一谈我对限制性思维这个话题的理解。

事例来自于我前几天在悟空问答上的一个回答。这个问题是:"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坦白说,这是一个比较空泛的问题,既没有具体的事件作为切入点,也没有相应的背景(环境)支持,只是一个单纯的提问。

在我看来,稍有社会化训练的人都应该清楚,谢谢本身是一个礼貌用语,也是人际沟通中表达感谢,促进感情的方式,所以不管是作为礼貌用语,个人修养,还是社交用途,都没什么可回答的,因为这种答案可谓是尽人皆知。所以,在回答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过度表达"谢谢的人群是什么心理之上。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三类过分表达谢谢的人群画像。他们分别是配得感低的人、情感疏离的人以及过分强调规则的人。在文章的结尾,我还特别说明了一句:以上分析主要针对过分表达谢意的人,如果只是适当且恰当的表达感谢,则不在此列。

但这个简单的回答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评论区里,我看到了大部分的声音,是对这个回答的质疑,有一些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发,说自己表达谢谢没这么复杂,就是感谢而已,据此推断出回答问题的心理咨询师不专业,心理阴暗,对别人有恶意揣测,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击和对职业的攻击之上。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是心理,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正是心理,尤其是潜意识里的内容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当看这些评论的时候,一个词冲进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这个词就是"限制"。


“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1. 思维限定的来源:防御型心智类型

自我设限,是指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从自我设限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设限的本质,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保护什么呢?答案是:自我价值的保护。

我刚才举出的事例,并不是典型的自我设限的事例,但是从这些评论者的行为表现,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这类人群是一些具有很强的"限制"性人格的人,这个限制既包括思维的限定,也包括对其自恋的保护——而这本身就会造成一个人极大的自我设限,所以,也可以概括的说,他们的心智大部分属于防御型心智模式。

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思维的开放度越高,对于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不符的新鲜事物,排斥度越少。与防御型心智模式相对应的,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前者的特点是僵化、固守,避免伤害(主要是潜意识里认为的伤害)为主要目的,而后者的特点是开放、创造,以获取自我进化为主要目的。

我之所以说这些读者身上的限制性人格特质明显,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真正耐心的读完全文,当看到开头描述的人格类型和自己的认知与经验(尤其是对自我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因为自恋受损而激发了恼火的情绪,进而转向了攻击模式——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价值保护(自恋)人格的特质的表现。第二,即使看完,也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他们依然是活在自我的经验和感受里,按照自己的投射来理解作者的内容——这实际上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无效沟通非常类似,两个人貌似是在对话,但其实各自活在各自的"频道"里,潜意识里总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观点),而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这同样也是一种思维的限制。

限制性思维极大的阻碍了一个人认知的提升,当一个人过于想要保护自我价值的时候,无形当中就相当于堵住了耳朵,蒙蔽了眼睛,无法倾听来自外界的声音。也许有的人会说:并不是这样,而是我听了,但是我不认可,难道什么我都要全盘接受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任何观点我们都应该抱着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吸纳,但是批判性思维并不等于一意孤行,而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态度,简单的说,如果我们认为对方的观点不对,自己不予吸收,那么这个结论应该是站在充分的论据和科学的实证的基础上,而不是以个人的意愿或自己的感受为标准确立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批判性吸收,也是一种科学的对待不同声音的态度——既不是不加思考全盘接受,也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全盘否定。

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思维限定,比如绝对化、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都是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2. 限制性思维的延展:自我设限

从限制性思维延展开来,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自我设限。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生活中,阻止我们走向"成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心理层面的原因,都可以说是出于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它有两种主要类型——行为式的自我保护和自陈式的自我保护。

前者通过行动给自己的成功施加压力,是一种预先策略,发生在成功或失败前,比如故意拖延、考试前不复习而热衷于玩乐、选择不可达到的目标等;后者则倾向于过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具有状态特质性的事件,如考试焦虑、身体不适、压抑、抑郁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自我设限,都会给自己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为失败的痛苦提供了自我保护,二是如果成功,则提供了自我增强——比如没有学习也能考好,那这个学生就可以宣称他拥有超高的能力。我们可以再概括一下,这两种好处都指向一个本质的目标,即保护虚体自我,也就是不健康的自恋。

昨天和一个孩子的妈妈讨论她的孩子不写作业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可能是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聪明"而故意表现的对学习不努力,这个"聪明"的特质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认为,聪明=好=被妈妈喜爱。所以孩子才会对这个特质有着特别的感情和保护。

生活中敢于直面挑战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确定的、稳定的关系,无法接受动荡的、不确定的因素,因为后者会让他们十分恐惧。所以,在学习一项新鲜事物的时候,自我设限的人往往还没开始,就从内心中退却和回避了,并不是他们笨所以学得慢,而是潜意识里的心理作用在对结果施加着影响。

在所有的情绪和感受中,恐惧大概是最深层次的一种状态,很多时候,我们的防御机制都来自于对抗恐惧的需要。在"自我设限"的这个话题中,恐惧自我价值缺失,恐惧别人看到自己的"糗",恐惧自我不足的暴露,恐惧大众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都是导致自我设限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学术界,对于自我设限的动机,主要有两种解释的理论:一是对自尊保护的策略(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二是对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策略(使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


“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3.突破限制性思维的方向和思路

① 识别内心的恐惧

就像想让一个孩子努力学习需要挖掘他的内驱力一样,任何改变的根本,都要从内开始。心理学的很多流派,都从情绪入手对一个人的不完善人格进行修正。对于限制性思维的人来说,从恐惧入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自我改变的途径。

我们被恐惧所限,所以不能很好的发展自我。在应对恐惧带来的各种防御之前,识别自己的恐惧有特别的需要。很多人根本无法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因为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意味着可能要面对真实的、千疮百孔的自己回避恐惧是人的天性,而人的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对抗天性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很容易说"某某某真讨厌",在这个表达背后,真实的自我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认为ta讨厌?Ta哪里"刺激"到了我们,让我们如此厌恶?我们的内心最深处,究竟是对ta的讨厌,还是因为ta的某些特质跟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给我们伤害的重要他人非常类似?以我个人举例,我特别讨厌控制欲强的人,也可以说,我对控制特别敏感,无论对方的控制有多隐晦或者多么巧妙,都无法逃脱我的"法眼"。但是当我接触心理学,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我才发现,我不是"讨厌"控制,而是"恐惧"控制。因为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被控制"伤"的太重了,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父母的矫正和叮嘱(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所以,我非常逆反,但是逆反的背后,其实是对控制的恐惧。

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模式——战斗或逃跑。很显然,逆反就属于战斗模式,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其本质都是出于对危险的恐惧而发展出来的行为模式。

荣格曾经说"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当我看清了自己所谓讨厌背后的恐惧之后,我就知道,并不是这个人怎么样,或者这个人的本心想伤害我,而是ta的模式激发了我自己潜意识里的"伤",这样,我的人际关系无形当中也就被拓展了。

再比如,当我们说"我根本不喜欢做某事"的时候,到底是我真的不喜欢,还是因为我在潜意识里恐惧,知道自己可能对于驾驭它无能为力,所以找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逃避?当识别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之后,那些想象出来的恐惧就消减了很多,我们自我的疆域,也就因此而扩大了。


“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② 认知系统的升级

人的认知,一生都在迭代升级。防御型心智的人,在认知的层级上,一般都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层次,刻板、僵化、固执、偏颇等等

固守自己的认知系统当然也有"好处",它的好处就是保护了这些心智不成熟的人在一个感觉上"安全"的地带。

在人格的几个维度中,自我疆域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它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走的更远,见识更多,就需要从认知的层面上有所突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张三跟李四说一件事,李四很不耐烦的说"行了行了,别说了,我知道了"——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李四真的知道,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是,张三跟李四说的话引发了李四的防御,他着急离开。

在问答的评论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条评论,这个读者说"过度表达谢谢有什么不对?你别以为你是二级心理咨询师,你就...."从这个读者的反馈来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逆反,刚才说过,逆反的本质是一种应对危险的战斗,那么,是什么激发了他内心的危险信号呢?其实就是他对于这个回答的投射,我猜测,这个人也是唠叨、控制、挑剔、指责的环境下成长的,所以,他对哪怕不是控制的控制也会逆反。

在上一条提到的对恐惧情绪的识别中,就包含着很多关于认知层面的升级,很多事在我们接触之前,自身的系统里并没有这些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当我们的认知系统升级之后,也就意味着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我们自身的系统里,这就意味着我们再看问题的时候,角度更丰富,视角更广阔,认知更准确

在这一点上,想要突破自我设限的壁垒,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不断提示自己保持"空杯心态"以科学、理性和思辨的态度,接受来自外部的信息。这对于自我设限的突破,大有裨益。


“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③ 行为入手,升级自我系统

任何认知、感受、情绪,都要落实到行为上,反过来,从行为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也同样可以改变认知——这是因为在行为中,我们会产生新的体验,而这些新的体验会带给我们新的认知。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行为和认知,像两架并驾齐驱的马车,互相影响,对我们的人格升级施加着作用和影响。

正如对抗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事"一样,突破自我设限最有效的方式,也可以从行动入手。这个行动,可以从尝试吃以前从来没吃过的东西;尝试去以前没去过的地方行走开始,逐渐拓展到尝试挑战自己不愿意、不敢、不喜欢的事情;尝试和自己不喜欢、恐惧的人说话......等等

这些尝试,相信在做的时候都会有很难突破的心理障碍,但是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设限有了足够清晰的认知,并且有想要改变这种状态的愿望的话(动机),就需要"试一试"

"试一试"这三个简单的字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事实上,我本身也是一个典型的消极型人格的人,自我设限的特质在我身上也体现的相当明显,我总是在做任何事之前左思右想,当然,想的大部分都是不好的结果,并且,我还美其名曰"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当最坏的结果来临时,自己也就有所准备"——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型思维,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是边干边想,遇山开山,遇水铺桥。当然,可想而知,当我把最坏的结果想完之后,大部分时候我都会被想象中的恐惧限制了行为,所以长期以来,我都是一个"想多做少"的人。

以我在头条写作这件事举例。事实上,我正是因为在这件事上没有考虑过多才因此获得了"成功",我当时给自己设了一个flag,就是连续写100篇文章,每日一篇。我的本意是想对抗一下自己的懒癌。在这之前,我身边有多位亲朋好友都认为我有写作天分,曾劝我可以尝试写作,但是我找了各种理由拒绝,并将自己的写作内容和领域一直限定在私人的QQ空间上,——这正是因为"自我设限"的限制性思维在发挥影响。因为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很悲观,认为自己的写作"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就连试一试也不敢。

但是当我不再空想,将注意力执着于一个具体的目标上,打开自我设限的牢笼决定"试一试"之后,事情发生了改变。

作为一个对自媒体运营和写作双重零经验的新人,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写作这条道路上"闯出了名堂"——去年一年,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近120万字,92次获得青云计划奖励,多次入选专业领域最具价值的账号名单,并与包括头条在内的多平台签约,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物质上的回报。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最初的"试一试"(也就是行动)。

试,也许不会马上产生结果,但是只有试,才有突破自我的可能人生的道路,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个试,既是心态的突破,也是行为的改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动,是最好的自我发展之路


“我为什么没活成想要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限,才有人生的发展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局限,看到、想到、认识到的非常有限。从广义空间上来说,人类的个体十分渺小,从历史的深度来说,一个人所能存活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十分有限。所有这些,都限制了我们的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心理的防御机制,也极大的限制了自我的发展。

所以,我们想要发展自我,就必须在"限制"这个话题上有深刻的思考和行动。

人的一生,归根到底,是体验的一生,世界、宇宙和个人,都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发展,有的走向毁灭,有的走向辉煌。我常常在想,世界留给人类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而世界的美妙又实在太有魅力了,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探索无限的可能,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自我发展的终极意义。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自我   限制性   事例   心智   特质   认知   心理学   人格   恐惧   讨厌   角度   思维   模式   孩子   心理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