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焦虑、迷惑的中国父母,到底要何去何从?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家庭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各种探讨如何做更好的父母以及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书籍、文章比比皆是,亲子关系的训练和培训甚至成了一门赚钱的产业,在"教育"这个问题,整个社会弥散着浓郁的焦虑情绪。

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活的忧心忡忡。焦虑和迷茫,大概是最能代表中国家长整体心理状态的两个词。

就我个人而言,关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类的文章占了全部文章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内容呈现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写给家长的。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认为孩子的全部问题都必须由家长负责?家长是解决孩子问题全部的解药?答案是否定的。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想为焦虑而迷茫的中国父母写一篇文章,力争从"整体"的框架呈现出关于孩子教育更完整的状态,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到底何去何从的问题。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一)孩子的问题不都是父母的错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非常复杂,既有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也有个体独特性的发展经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既有影响深远的人和事物,也有很多偶发性的因素。忽略任何部分单纯的讲发展,都不够科学。

1. 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三个系统

对于青少年而言,ta至少生活在三个系统中:家庭系统、社会(学校)系统和同伴系统,这三个系统有些部分是重叠的,单纯的强调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不恰当的

从孩子上学以后(社会化开始),学校系统和同伴系统就越来越多的影响对ta的成长和发展施加了作用。很多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因为碰到好的老师,也可以成长得很好。

美国"60分钟"节目曾经访问一个黑人校长,这所学校在纽约最贫穷的黑人区,那里的孩子被认为是最没有前途的,但是她的学生很多都成了专业人士。记者问这个校长,她用什么办法使这些孩子改变了命运?这位校长说:"我的道理很简单,我对那些孩子说,我知道你们的家里有很多不幸的情况,有人酗酒,有人吸毒,有人做妓女,有人使用暴力,所有不幸的事情都可能在你们家里发生。可我想让你们知道,这些问题不是你们的事,是大人的责任。但是,你们到这里上课是你们自己的责任,我会尽力帮你,你也要自己尽力。"所以,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到整个系统影响的。

除此之外,每一个人都还生活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并且,每代人的成长都带着各自的时代烙印,这些文化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时代发展的烙印,也同样会深刻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如果把所有的内容全都归责于父母,显然是不恰当的,也会给父母们制造太多的焦虑。

关于文化背景,可以举一个例子。我在有一篇很受争议的如何为孩子树立规则的文章下面,看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其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说"孩子不听话就要打,打一顿就听话了"——事实上,这种观点不能单纯的说是父母个人的,而是跟中国几千年来"父子君臣"的权力规范下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2. 父母或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可见的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章基本上都"剑指"父母?事实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没办法用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进行量化。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所决定的,而在外部环境中,家庭环境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为什么亲子类的文章基本上其受众都是父母?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重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从孕期就开始了,孕妇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所以,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第二,可控。在影响孩子发展的全部外部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是最可调节的变量。相比较难以掌控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长通过提升认知,改变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施加的影响是最迅速、有效的。

第三,终生。几乎所有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可以说,对一个人来说,家庭的影响,尤其是早年抚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后天通过自我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可以改变一部分,但是基本上不可能彻底的改变。所以,这也是特别强调家庭影响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意义重大且深远,但家庭环境不是影响孩子的唯一因素。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二)父母如何发挥"有限"的责任?

现在有越来越的父母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做出切实的改变之间却还远隔千山万水,此外,市场上有太多种类繁多的"教育指导",过量的信息本身也在制造焦虑,于是,很多家长就陷入到了新的焦虑、自责和迷茫之中。

面对这种现状,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在此,提供几个方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面对vs承认

社会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种状况会带给人很大的焦虑感,被裹挟于时代的洪流,不管对于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心理上的严峻考验。

关于父母自身的焦虑和困惑,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面对和承认它们的存在。

"我承认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既焦虑又困惑",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也是一个清晰的确认。当复杂的情绪被呈现并承认,它的杀伤力就减弱了一大半。除此之外,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没有孩子能在完全无害的理想环境下长大。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能在完全无害的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作为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一回事,奢望完全给孩子提供无害环境是另一回事。

作为焦虑的家长,我们首先要对焦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第二,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自我和孩子

世界唯一的确定就是变化。不管是父母、孩子、时代、文化、关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变化中的。父母的不够完善是事实,但是却不是限制。父母只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作为父母,要充分的相信一个人的自我成长的动力——事实上,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的逆反,就是最好的发展,这些逆反的现象恰恰代表了孩子的成长历程。

父母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担心自己对孩子施加了不好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需要过分的放大和僵化。

第三,应对焦虑,解除迷惑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

学习绝不仅限于课桌前的那几年,事实上,学习或者说成长,是每一个人终生的课题。包括做父母,我们也需要学习。它是一门包含了自我成长,儿童的发展心理学,沟通技能等一系列知识的科学。

学习能够解答大部分的疑惑和化解大部分的焦虑,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焦虑和迷惑就逐渐消失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2. 人格>技巧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父母的人格。

很多父母的焦虑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写作业拖延,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玩手机等等,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父母自身的人格的完整程度。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父母自身人格的完整程度,几乎是所有问题中间最重要的部分。人格不是外显的内容,但是所有的思维、行为都受到人格的支配。

我记得我的心理老师李少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同样的一项心理咨询技术,不同的人使用结果就是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就是因为使用者的人格不同。理论是粗的,但是应用却是细的,自身的人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时的具体操作

比如,一篇文章讲父母应该耐心的倾听孩子,"耐心的倾听"是一种行为,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教育孩子时"正确的标准",但是能否做到耐心的倾听,却来源于父母自身的人格。为什么做不到?是因为不想做吗?大部分时候不是,而是因为无法做到。比如说,不耐烦,听着就来气,无法听孩子说完就特别想马上给出意见和指导等等,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都是父母的人格。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父母的人格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养育的质量。

所以,如果父母不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就会出现"懂得了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的现象。所以,与其把重点放在"应该怎么说""应该怎么做"这些技巧上,不如把重点放在自身人格的发展上

不过,人格的发展又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而且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深切的自我否定,所以能够意识到自己人格方面的缺陷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格成长不够的父母都习惯于从"外面"找答案,认为是孩子出现了问题,而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原因所在。

所谓人格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需要父母学会内省,从自己内部寻找问题的根源。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焦虑,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不写作业等行为导致,但本质上,是孩子的这些行为激发了父母潜意识里的恐惧,父母自身有一些绝对化、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认知层面),有自己早年对惩罚的恐惧(潜意识层面),所以,父母会将这些创伤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了对孩子极度的焦虑,而焦虑本身又会激发控制的行为,控制又会触发逆反,导致孩子更加厌学....于是,一个闭合的链条就形成了。

如果想成为一个学习型和成长型的父母,就需要父母从自省开始,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之所以很多做过系统家庭治疗的家庭都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当链条的某一个环节开始松动之后,整个链条就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互相影响的——不仅父母能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影响父母。于是新的链条就逐渐取代了旧的链条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3. 思考vs原则

在我的文章下面,经常看见类似的留言:你说的都是道理,最好能告诉我怎么做。相信这也是很多焦虑的家长共同的问题——从人格方面入手太慢了,不如你直接告诉我一个方法,我依葫芦画瓢,就能马上见到成效。

回到刚才说的"人格"话题——从这类留言中可以看出留言者的什么人格呢?焦虑、急迫、缺少耐心、不愿意思考.....所有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都是人格。

事实上,没有人能给出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即使有一些书会有明确的示范,但是它依然提供的是一个思路,而不是答案。我们单纯的靠背过这些答案是无用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将一些原理进行消化和吸收,变成抽象的思维模式,然后回到具体的生活中,进行实操。

很多人看了很多科学的育儿指南,但是依然在养育子女时困难重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少了思考这个环节,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高质量的应用。

养育孩子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可以视作科学的方法论,它们提供的是弥补我们认知层面的不足。而对科学原理的思考,提供的则是我们人格成长的内驱力,这些思考能帮助我们内省,提升自己人格的完整度。

比如很多书都讲到要对孩子有同理心,这样才能和孩子进行同频的沟通。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这是因为在人格层面,大部分人都没有打破自己的原始自恋,有很多自我中心的内容,这样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基本上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耳朵竖在那里,但是却做不到倾听——当孩子说些什么的时候,家长很难全身心的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的感受,而是会不自觉的在心里对孩子进行评判,比如孩子说"张三拿了我的橡皮",家长可能就会不由自主的想:"笨死了,他为什么老拿你的东西?"或者"你要是及时收好,别人还能拿吗?"或者"为什么不告诉老师?"或者"太软弱了,应该打回去"或者"这都是借口,是在为你不完成作业找的借口".........除了我列举的这些,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评判和想法,不由自主的在家长的脑海中蹦出来,这些潜意识的评判,如果不仔细觉察,很难注意到。但它们只要存在,即使家长嘴上没说出来,也一定会从其他渠道表现出来。孩子在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家长全情投入的倾听,感受到的却是委屈,不被理解,没劲等等,那么沟通质量一定低下,延伸到亲子关系,大部分也不会太高。

说一句题外话,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倾听能力。成长不够的咨询师无法做到高质量的倾听,所以也很难真正的帮助到求助者。虽然角色不同,但是道理却殊途同归。

思考离不开深刻的自我觉察。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对于父母来说,不善于思考和总结的父母,也很难完成人格的成长。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4. 关系>个体

现在的心理咨询大部分是家庭整体的咨询,这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相对而言,过去只强调治疗个人,但是却没有看到个人生活的系统是有缺陷的。这个变化本身就显示了"关系"或者"系统"的重要性。

人的人格形成于"关系",映射于"关系",同时也在"关系"中变化和发展。比如,一个孩子厌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ta和学习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解决问题也要从关系入手。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最值得重视的。比如,很多父母头疼自己说的话孩子不听,自己讲的道理孩子也不听,这其实就反应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样,父母说话孩子不爱听,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来说缺少了权威感,也可以说,父母丧失了孩子对ta的信任。而权威怎么来?当然不是靠恫吓、威胁或者天天板着脸就能获得,而是靠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尊重和信赖中间,又包括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安全感,以及父母的规则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所以,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孩子身上显然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父母应该"后退一步",时刻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很多孩子出现问题,恰恰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太近,破坏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导致——就像画画,如果没有留白,那这幅作品一定很难看一样,同样的,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提出了"母婴间隙"的概念,说的都是距离的问题。

关系怎么建立?又回到最初的话题——人格。父母如果有比较健全的人格,比较健康的自我,就能做到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抱持——这不是溺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当孩子被这样的爱滋养,ta自己也就能够健康的发展。

很多家长过于低估孩子自我发展的力量,实际上,一个人天然的自我发展力量是最强大的,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如果没人干扰,孩子能自主的探索世界,大脑飞快的发展。

把重点从"个体"迁移到"关系",是认知的迭代升级,也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


【写在最后】

每个父母都有程度不同的焦虑,但是焦虑本身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而不是为了制造更大的紧张。

养育孩子的确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的多,需要动用很多心力,但是并非无路可循,实际上,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仅父母会影响孩子,孩子也能帮助父母。

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成为人格更加完善的自我而工作。养育孩子,只是其中的一环。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四大指导带你走出育儿焦虑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焦虑   家庭   链条   人格   事实上   家长   父母   因素   自我   关系   环境   孩子   科学   系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