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感受是主观的,但是却很真实。我们任何人都没办法拒绝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又必须谨防感觉的“陷阱”。


“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我看了一篇关于"关系里的感受"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当我们和别相处的时候,要以自己真实的感受为准,当我们感觉到很不舒服的时候,也许拉黑、删除是最好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很多自我消耗的人际关系。

这篇文章带给我很多思考。在看到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刚和我的朋友就"感受"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而文章中的观点乍一看,和我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所以,我带着疑问进行了思考,这篇文章便是我思考的结果。

当我们和某人相处时感觉很不舒服,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感觉?是顺从自己的感觉,远离对方,还是除此之外,另有他路?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首先摘录一些这篇文章的观点。

"如果说广泛听取不同声音可以让人进步,那也是真诚交流带来的不同声音才有价值。而真诚交流的人,不会阴阳怪气的说话,就算她的观点和我截然不同,他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是吸引我去阅读、思考,而不是触发我心理上的不适"


"真相很简单,真相就在自己的感受里"


"真相是:他在向别人投射负能量,他潜意识里的目的就是让人不舒服,而不是交流。所以对于这种人,拉黑他,就是对自己的慈悲,就是爱自己的方式。"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真相,一个人做一件事,实际上达成了什么效果,就是他潜意识里的真实目的,比如一个人总对你说,我是为你好,但你听完却更加沮丧,更加怀疑自己,那么他的真实目的就是打击你,把他内心的自卑和恐惧投射给你"


不过,文章也提到"这并不是说,所有引起不不快的言论都是错误的,很多人擅长把正确的道理跟投射的负能量掺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反驳,你甚至会疑惑:她说的很有道理,或许是真的为我好呢?"所以,清晰的觉察对方的话是否有道理,和他说话的方式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两码事。"


"我们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对方的话让我不舒服,我加以反驳,但他的观点从道理上又讲得通,反驳最后变成无休止的辩论",总之,是可以把方式和道理拆分清楚,向对方真实表达,告诉对方我认可你的道理,但是我不接受你的方式。


"如果对方真诚待你,听了你的反馈,会愿意觉察自己,如果他没有向内看到意愿,只是想投射他自己的内在冲突,那这种关系也就可以痛快结束了。"

这篇文章其实包含两个关键点,一是感受,二是感受之后的行为(选择)。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一般来说,我们都会本能的远离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人,做出和文章作者相同的选择。但鉴于作者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她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人的,所以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1. 感受:是"真相"还是"虚妄的投射"?

作者举的例子,是在她微博上的留言,比如有的人说:"你设计的衣服那么丑,你还是搞你的心理学去吧",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这样的话感觉听上去很舒适。所以,我们感觉不舒服是正常的反应。拉黑他也影响不大。

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我们的重要他人也让我们感觉不舒服,怎么办?简单的拉黑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时候我们至少有必要对自身系统进行一下"内检",内观一下"不舒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① 感受中的感觉和知觉

作者的观点是:一定要尊重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感觉不舒服,八成是对方恶意的投射。所以,要尽量远离。

而我则认为“感受”其实分两个部分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感受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既可以包含特定的情感体验因素,也可以包含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感受以感觉为基础。感受的结果是以知觉的形式体现出来。

感受的定义,可以看到,首先,感受是一个心理活动(带有主观性);第二,感受以"感觉"为基础,以"知觉"形式体现出来。它包含两个部分。情感体验以及认知和理解。

感受中的"知觉"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所以,知觉是带着主观性的内容,是受到以前的经验和认知影响的。当我们的感觉通过知觉体现出来的时候,就成为了感受,所以,感受必然带着主观性。

举个例子,当摸一杯开水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烫",这个"烫"是真实的感觉。当手被小刀划伤,我们感觉"疼",这个"疼"也是真实的感觉。我们和一个人在一起,感觉到"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却不是简单的感觉,而非常复杂。

它是一种感觉:比如不舒服的时候,可能伴随有,胸闷,憋气,胸痛这种客观的感觉,同时,它也是知觉:我很可能根据过去的创伤经验得出"对方在攻击我,贬损我"之似的解读。二者混在一起,成为我的感受——我感到愤怒,委屈,受伤,这种感受统称为"不舒服"的感受。

再进一步的解释一下。一个人让我感觉不舒服,这个"不舒服"除了来自对方的恶意之外,也不排除我解读对方的语言、行为有"恶意",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这一点,在亲密关系里尤为重要,需要拆分清楚。


“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② 尊重"感觉",但在"知觉"上做功

我和我朋友的探讨,源于"伤害vs伤害感"的讨论。

曾奇峰说:严格的说,人与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一个人早年和他父母的关系。之后所有的关系,都是这种关系的投射。

所以,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都会受到自己早年经验(尤其是创伤性体验)的影响,这几乎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对方发来的讯号。大部分人都有各种人格的不完善,这就意味着,我们早年都有创伤体验和防御机制,当对方的讯号传递过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按照过去的经验,尤其是创伤性的体验来解读对方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走在马路上,对面的人看了他一眼。不同的人会对这一眼有不同的解读。

张三认为,对方在挑衅自己,所以两人打了一架。李四认为,对方出于好奇,可能是自己的脸上粘了什么脏东西,于是赶紧照镜子。而王五,则可能很自恋,坚信对方是因为自己漂亮才多看一眼,所以赶紧掏出镜子补补妆.....

对于同一个行为,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所以得出来的结论也不一样。当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就需要厘清一下:这个不舒服,到底是对方的恶意,还是我自己的解读或者投射?

我的朋友问我: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有很强烈的创伤感,我觉得被伤害了,心理很难受,难道我的感觉是假的吗?我难道还要在自己剧痛的基础上,去自我反省吗?

这不是唯一和必须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可选项"之一。

一个人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我感觉不舒服,有强烈的被对方伤害的"被伤害感"。当被伤害感出现的时候,可能伴随有,胸闷,憋气,胸痛这种客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但是,我们可以"做功"的部分,在"知觉"层面

比如,当我们感觉被伤害的时候,可能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得出"对方在攻击我,贬损我"的解读,并且产生"愤怒,委屈,受伤"的感受。

但我们同样可以换一个角度,比如说提升认知体系,看到自己的心理创伤,愿意选择自我负责,并且意识到"此刻受伤的感觉,源于早年经验在现在的投射,其实并不是对方这个人的问题",在知觉这部分做功,可以迭代更新我们的认知系统。而更重要的是,当知觉发生改变,感觉也可能会随之改变,比如说,那种"创伤感"就减弱或者消失了。

从这个角度说,在"知觉"做功,是我们影响"感觉",完成个人成长的手段。


“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③ "虚妄"的感受

这部分,将进入最关键的部分。我们需要看一看自己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做工作。

第一:所谓感受,其实也是一种主观的投射。

这一点比较难理解,但是很重要。我们感觉到对方有敌意的时候,常常是自己的敌意向外投射的结果。比如说一个人去了一个陌生的会场,感觉会场里的人都很冷漠,所以她蜷缩在角落里,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但其实,"这的人都很冷漠"是她自己内心缺少安全感的投射,这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会让我们"推卸"自己的责任,认为是外界环境的问题。

所以,感受常常来自于投射,如果能看清这个心理防御机制的把戏,就能够更多的面见真实,和"真实的世界"发生链接,自我也就得以成长和疗愈。

第二:深入骨髓的"被伤害感",本质上是一种虚妄。

这一点更难难理解。

受伤害感,常常来自于我们早年未被疗愈的心理创伤在当下被重新触碰到了。但是公平的说,对方只是扣动了我们自己"创伤感受"扳机的按钮,却不是真正伤害我们的人。

如果非要追究责任,那么早年需要为此负责任的人,是父母,因为在我们弱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给出恰当的爱,如果父母没有做好,就会让我们的心灵受伤。但是如果考虑到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那么现在需要为这个"创伤感"负责的人,只能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对方

比如刚才那个因为看了一眼就打了一架的张三。他的创伤是怎么被触发的呢?是因为在他早年的经验中,父母"看到他的时候,"一般都没什么好事,比如训斥他又干坏事,然后揍他一顿。这种经验深入骨髓,使得他对别人看他特别敏感,会对外界怀有很深的敌意,当别人看他一眼的时候,他就容易将其解读为"挑衅",并因此受伤,愤怒,进而打架。

所以,不在于对方怎么看他,而在于他内心的创伤一直没有痊愈。

第三: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的感受我负责"

自我负责是一个只有纯熟人格的人,才具备的心理品质。虽然很多人都自诩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但本质上,能够做到100%自我负责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当我们感觉到委屈、愤怒、受伤的时候,很容易为这些负面的感受找到一个客体——潜意识里,我们都会容易认为"是你伤害了我"或者"你做的这件事太可气了",当然,也有的人没有这种想法或者指责,只是蜷缩起来,一动不动的假死....不管是哪种形式,本质上都没区别,都是无法做到100%自我负责。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即使感觉到这种难受的感受,但是会有觉察,会提示自己"我的情绪是自己的事,是自己的伤被触发,和人无关",而大多数不成熟的人,则会自居受害,认为自己严重的受伤

这是一条说出来容易做到很难的原则。

所以,虽然那种"被伤害"的感觉如此真实,我们甚至都感觉到了身体上切实的感觉,胸口真的会绞痛,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还是一个"虚妄"的存在。这里面说的"虚妄",不是否认真实的感觉,而是我们需要知道,之所以产生这些感觉,却是来自我们的防御和创伤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潜意识 的"幻境",在这个"幻境"中,我们受伤,我们疼痛,我们难过,但是,它的本质,却仍然是幻境,而如果要成长,就必须打破幻境。


“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2. 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选择"

我们常常被过去所"限定",是因为我们很难突破防御和创伤,但是无论之前的创伤多么严重,我们都还始终拥有一种权利:选择权。

比如,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和对方吵架,感觉到万念俱灰,心如死水。这个时候,说一声"跟你在一起我不幸福",然后转身拜拜,这当然可以,是一种简单的选择。

而且如果对方确实是一个人格受损严重的人,坦白说,我们也真的没法自我安慰"吃屎"和"吃饭"一样香。所以,选择离开,未尝不是一个即使止损的方法。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比如,在"关系"中修行

我们的人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体现,同时,也在关系中重塑。这句话的意思是:"关系"是我们一个很好的修炼场,而且,也只有深入到关系里能重新塑造我们的人格,完成自我的疗愈。

自然,可以不选择在这段不舒服的关系里死磕,但是如果从成长的角度,不舒服的时候,往往是开启我们自我觉察的好时机。

在关系中,我们淬炼,成长,完成认知的迭代升级,完成自我的疗愈和修正,完成做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可以选择离开,但最好不是因为逃避痛苦的离开。其实无论什么选择,断裂还是修行,选择和谁在一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好不放弃个人成长,不放弃觉察 ,记住自己始终拥有"可以脱离早年创伤的限定"的选择权。


“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3. 我们完全可以摆脱"感受"的陷阱

我的朋友问我:"你跟我说:不满,委屈这些感受,是因为期望落空,而有期望,就免不了会有控制。如果真像你说的,应该祛除控制,那岂不是期望都不应该有吗?那如果没有了期望,两个人如何磨合,难道一味的压缩自己?那这样的关系太卑微了吧。"

"委屈,不满,愤怒"这些感受,很容易驱使我们对对方实施控制,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容易对对方有期待,并因期待落空而失望,然后委屈。

"完全祛除控制"是一个理想状况,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确不应该有期待,因为期待,意味着将自我命运交由对方掌控。

首先,我们根本不可能改变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其次,.有控制必有反抗。所以,当我们对别人的改变抱有期待的时候,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希望你改变",或者有的人用更隐蔽"我改,你也改",但是不管哪一种,都是希望别人发生改变,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态度的本质,是不能为自己负责

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只会改变自己,而不会试图改变别人。

至于说到两个人如何磨合?答案是:改变自己,接纳别人如其所是。这样做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因为我自己先改变了,我的气场和发射出去的能量发生了转变,对方感受到了我的接纳,他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可能也会随之改变。二,对方仍旧不改变。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时候,不管是选择继续在一起,还是离开,都是正确的。因为我已经具备了"自我负责"的能力,所以跟谁在一起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不过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人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在我们还没完全成长成心智成熟的人之前,有时候还是会有期待,这本身也不是问题。但是这个期待需要自我觉察,尽量不要把期待变成控制。我们可以一方面自我修行,另一方面能够用更加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希望对方多陪陪自己。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觉,说:你总不在家,我感觉有点孤独。我希望你能陪陪我。这里面主要是感受,虽然也有期待,但是这种期待不是控制,对方也更容易接受。

而大部分人因为孤独,所以受伤,会用指责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受伤情绪,比如说"你怎么老是不陪我,你根本不爱我!"之类的方式。显然,这就是不恰当的方式。


“相信自己,感觉不舒服,要果断拉黑删除”:如何逃出感受的限定


【写在最后】:

感受是一个很主观的感觉,而我们人类,是习惯于遵从感受的动物,所以,如何理智的看待感受,对待感受,以及如何能让自己的感受更符合客观真实的世界,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作为一个愿意自我成长的人,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的感受,接纳它,尊重它,并且也需要突破幻境,修通它。

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却是从根本上化解很多痛苦的唯一方式。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做功   感觉   虚妄   幻境   早年   果断   创伤   知觉   认知   期待   自我   真实   关系   方式   经验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