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教育丨学校管理变革的三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海韵教育丨学校管理变革的三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是领导与变革管理领域权威专家。他的八步变革模式,在管理界非常有名。

  科特提出的八个步骤,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酝酿变革气氛,属于“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造势”,通过各种方法,营造变革舆论,上下形成共识,建立领导团队,明确变革愿景。

  第二阶段为推动上下齐心参与,属于“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行动”,通过不同渠道传达愿景,赢得基层最大限度的支持,并致力于消除各种推进变革的障碍,看准时机,稳步而坚决地推进变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及时表彰、反思。

  第三阶段为维持变革动力,属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通过反思提炼,不断分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在此基础上设定新的目的,继续巩固良好势头,趁势而上,持续推进新的变革,逐步形成变革文化,提炼变革理念和价值观,最终全面实现深刻变革的大目标。

  约翰•科特的理论,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变革管理规律。这一规律适用于任何企业任何变革,也适用于任何领域任何变革。无论当代、现代还是古代,方方面面,概莫能外。

  ● 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完全吻合这三大阶段、八个步骤

  按照约翰•科特的理论来分析一下两千年前的商鞅变法,你会发现同样吻合这三大阶段、八个步骤。

  第一步:舌战群臣大儒——推波助澜,达成共识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实施变法。他想展开重大变革,又怕国人议论纷纷,于是,找大臣们商议。不过,旧贵族代表坚决反对变法,他们认为维持现状最好。

  此时,变革紧迫感制造者——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主张,为实行变法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就这样,通过舌战群儒,商鞅为变革了建立上上下下的紧迫感,让大家意识到非变不可。这是变革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步:树立个人品牌——组建团队,协同支撑

  有舆论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还得有关键队伍。秦孝公亲自挂帅,担任变革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当然非商鞅莫属了。这么重要的任务旁落在这个“外来者”身上,老奸巨猾的太师甘龙(秦泰斗级人物),装病不出。其他老世族,见甘龙装病,也变得蔫不拉几。于是,秦孝公放心地把整个变革团队交给商鞅去组建。

  如此一来,商鞅就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大干快上。商鞅实行“徕民”政策,组建了一个强大的HR团队,大肆招人,在短期内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既可以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国人口(尤其是兵源)枯竭。

  第三步:出台改革纲要——制定愿景,明确目标

  秦孝公是个有大气魄的人,绝非小打小闹、见好就收、鼠目寸光之徒。商鞅上任第一天,他就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我只想在最短的时间把咱大秦集团做大、做强,你看如何?”商鞅说:“好,我也这么想!”

  于是,两人闭门谈了三天三夜,谈出了大秦集团发展的两个十年战略规划——这两个十年战略规划,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振奋人心。改革蓝图,有时候就是这样聊出来的!蓝图越清晰,越有助于变革推进。

  第四步:策划“城门立木”——传达愿景,求得认同

  “民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变革团队来说,信任,是最宝贵的。要想变法,必须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商鞅通过“城门立木”,重赏黄金的做法,很快确立了变法政府的公信力。商鞅这一杀手锏,使得他的愿景很快被普罗大众认同,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第五步:清除改革障碍——“太子犯错,刑太子师”

  变革势必触动既得利益者。“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 因此,变革路上,清除障碍,让改革畅通无阻,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一环。

  甘龙隐退,老世族夹着尾巴做人,一大拨阻碍者躲到了幕后;“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在朝廷的关系可谓盘根错节,然而最终,“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君列传》),改革的最大阻碍者,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改革几乎畅通无阻。

  第六步:大力发展农业——小试牛刀,旗开得胜

  信任问题解决,变革障碍清除,商鞅变法进入实质性阶段。

  第一个十年计划是努力发展“农业”,储备粮食。商鞅小试牛刀,实施《垦草令》。《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第七步:推行军功封爵——军事铺路,变革续力

  农业发展起来了,要想让国家强大,必须要在军事上强起来。于是,改革继续往纵深发展。

  第八步:商鞅惨遭车裂——巩固变革,形成文化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逐渐发展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过,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继位后,因贵族们对商鞅的不满,商鞅最终落得“车裂”下场。好在,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虽死,改革仍在继续。商鞅变法惠及黎明百姓,秦惠文王在商鞅死后,持续推进改革,秦国,最终“屌丝逆袭”,有了后来的“灭六国”。

  ●商鞅变法对学校变革管理的启示

  “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变革管理之道和学校管理变革之道,其实都是相通的,无非就是“在对的时间用对的人做对的事”。

  那么,校长该如何在学校管理中成功实施变革?

  第一,在什么时候启动变革,比怎么变革更重要。

  尤其是重大变革,切忌操之过急。时机尚未成熟,急于变革,非焦头烂额不可。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校长,在接手一所新学校,往往喜欢“新官上任三把火”,希望借此树立新威信、烧出新面貌,但往往因时机尚未成熟,就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结果把自己烧得焦头烂额。

  甚至有些县市教育局领导,参观了某地“某某课堂”、“某某教学法”,听了几场报告,观摩了几节公开课,对某项改革尚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脑袋一热,便以行政的方式,强势在全县(市)推广。这样的推广,大部分不是虚应故事,便是中途夭折,甚至有把自己推往火坑的。

  “什么时候启动变革,比怎么变革更重要”。时机未熟,“潜龙勿用”;时机成熟,“飞龙在天”。

  第二,变革是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

  一项重大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人、财、物、时,任何一方面没有安排妥当,都会遭遇失败。因此,学校领导班子一定要对整个变革方案做科学的顶层规划,对变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风险做“沙盘预演”。

  同时,变革推进的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不要指望一步到位,而要坚持“小步子,不停步”,最终实现预定大目标。变革,切不可指望一步到位。有时候,力度太大,进度太快,反而坏事。欲速不达,全盘皆输。

  第三,变革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学校变革的目的,是为了人,学校变革也要依靠人。这里的人,有几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选准关键的领头雁。一项工作,交给谁来具体实施,这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选准了人,就要充分授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要选有全局意识、有改革勇气、有做事魄力之人,这样的人,堪当大任。否则,最完美的计划,有可能毁在优柔寡断执行不力的人身上。

  二是组建团队很重要。一个人,单枪匹马,无法做好大事,必须靠整个团队,才能赢得全局。

  三是要千方百计赢得反对者的支持。变革工作,要依靠支持者,这谁都懂。但有时候,反对者,恰恰是潜在的支持者,一旦我们做通了他们的工作,让反对者深刻领悟到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么,他们可能是最有力的支持者。

  面对阻碍力量,要么各个击破,要么适度冷处理,用真诚和时间来感化反对者,最大限度地赢得他们的支持。

  四是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肯定、激励为变革做出贡献的人,强化正面舆论,巩固变革成果,形成变革文化。

  价值观与文化的管理,才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变革管理尤甚。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秦国   立木   世族   车裂   约翰   目的   反对者   支持者   太子   舆论   时机   步骤   障碍   团队   阶段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