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你家孩子有没有过这种不自信的情况:

陪三岁的孩子上课,老师分发教具,孩子就是不敢自己去拿,非拉着爸爸一起去;

五岁的孩子看一群三四岁的孩子踢球,看半天愣不敢上前,原因是“怕踢不好”;

上了小学,平时公园运动跑跳都不错,一到学校运动会,各个项目都不敢报名,理由是别人太厉害了。

明明没遇到什么挫折,为什么就直接选择了“躺平”。

面对孩子一次次的不自信,让人焦虑害怕孩子的未来,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回想孩子刚学爬学走时,不管跌倒几次哭几次都会继续地往前;

到了孩子两岁能说会道、以自我为中心时,不管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就像世界上没有我不会做的事情一样;

到了知道道理能明白感受时,反而开始不自信了。

而追其根源其实就是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改变,影响了孩子自信的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减负才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讲的是观察者喜欢用内归因(即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情、能力、特质)来解释他人行为。

因为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的的性情是一个几乎自动化的处理,而用环境等外部因素(外归因)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思考(Krull&Erickson,1995)。

但对于行动者来说,会更愿意将行为归因于环境(外归因)(Jones&Nisbett,1971;Krueger,Ham,&Linford,1996)[1]

这就解释了当父母(观察者)觉察孩子不自信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性格或者能力的问题,而非外部环境的因素,这样的归因偏差致使父母容易放大孩子自身的问题,产生多余的焦虑。

例如喜欢尤克里里的孩子,单独上课时演奏非常顺畅,但一人多孩子就会忘记词谱,导致不看谱就不敢演奏,父母却把这一切错误归于孩子胆小内向。

由于对不敢演奏的原因没有找对,因此这样的事情会不断的发生,一系列的持续让父母开始焦虑孩子不自信的问题,变得焦躁。

面对焦躁的父母,孩子(行动者)本能会把这个事情归因为练尤克里里,因为孩子会觉得都是尤克里里这个乐器让他挨骂和饱受指责。

就这样孩子的不自信标签在父母心中扎了根,乐器的不愉快经历也在孩子心中撕开了一到裂缝,孩子乐器上的自信就这样被淹没。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自卑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是人一开始生活就具有的,它并不是坏事,反而是所有人个人成就背后的动力。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们感受自己的无知和对未来的渴望。[2]

对于自信心,很多家长其实是过于焦虑的,总觉得孩子不自信自卑就很难有成就。

但孩子不自信自卑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孩子成长道路的一种自我觉知,让其出现问题的其实是我们处理孩子不自信自卑时当下的情感。

例如刚学打篮球的孩子,一到场上看到比自己高大的队员和对手,怯懦的不敢跑位和带球,这其实是孩子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不自信的根源(对篮球技巧的缺乏)而不是只是将原因归于孩子的软弱不自信。

只有看到孩子不自信的根源,我们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例如不自信上场那就场边练习基础动作,等动作熟练到一定程度,孩子自然就会重新获得自信去突破。

关于孩子自信心的误区

误区一:让孩子自信就要远离负面评价

— —不,父母的态度就是最好的盾牌

纪录片《小小少年》里十岁的昆虫少年殷然痴爱昆虫,在面对周边的同学各种质疑时,他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他们不懂就不懂呗,没有什么口舌好费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但殷然不在意吗?

不是的,他只是拥有对抗这些流言最好的盾牌(父母的支持)。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图片来源纪录片《小小少年》

当面对流言蜚语时,他父母一直支持着他的爱好。

没有其他虫友,妈妈就是他最好的虫友,认真地听他说着虫子世界的事情。

在殷然历经波折找到珍稀虫子时,他爸爸比殷然还兴奋。

殷然第一次受到学校邀请给同学上公开课时,主动地给同学准备了金色的蝶蛹做礼物,更让人惊喜的是他还考虑到其他同学不喜欢蝶蛹会觉得恶心,特意准备了圆珠笔给不喜欢虫子的同学做礼物。

对于一个十岁孩子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面对身边的偏见和质疑,他心理强大而自信包容。

这些都是因为父母源自内心的支持,维护了殷然的自信心和温柔。

误区二:只表扬不批评容易造成孩子自恋

— —不,表扬加批评更容易加剧孩子的不自信

有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这个理论中将那些失败后不气馁坚信努力会使自己成功的孩子归类为“精益求精取向”,而失败后就立刻放弃,深信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孩子归类为“习得性无助取向”。

这点其实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到。

比如孩子在搭积木,搭着一半就塌了,然后不再愿意重新搭。

不管我们怎么邀请,他都觉得“没用的,积木一定会再次塌落。”

这样的行为就更倾向于“习得性无助”取向;

而有些孩子,虽然积木倒塌了,但在家长引导后愿意再次尝试并付出更多努力,他们的行为就更倾向于“精益求精”的取向类型。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根据进一步研究,德威克还发现当孩子成功时表扬结果、失败时责怪能力,这样的方式会容易培育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取向,导致孩子的自我怀疑和价值观。(Burhans & Dweck,1995; Zieger等,2001)。[3]

个人觉得“精益求精取向”的孩子表现出的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自信,坚信自己能力能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而“习得性无助取向”的孩子则明显缺乏自信,容易受到失败的打击而不愿意从头开始。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出成绩就表扬,事情没完成就批评,这样的方式只会打击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最终导致孩子自信的缺失。

只有孩子成功时父母表扬其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失败时则只强调他努力的不足,才会使孩子自信和强大。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SIS原则"指的是STOP(停止) 、independent(独立)、show(展示)。

首先STOP(停止) 代表的是成人应该停止对孩子行为的过度干预和干扰。

面对孩子,作为家长有时候我们是容易做多而不是做的太少,我们出于好心的各种帮助可能就是孩子自信探索的阻力。

例如孩子第一次剥鸡蛋,花半天都没弄完,把鸡蛋剥的坑坑洼洼,壳上还带着不少的蛋白,这时候你可能会不耐烦的指责孩子,并一把拿走告诉孩子这样剥太浪费了,要像妈妈这样才行。

可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再也不愿意自己去剥鸡蛋了,因为他觉得剥鸡蛋太难,而且还容易受到指责,不如等着别人剥好吃。他自信的探索就在这一次经历中被迫终止。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independent(独立)代表的是孩子需要不断有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经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这些场景:

a.“这个书包太重了,你拿不动,我来拿。”

b.“我抱着你吧,你走路累。”

c.“我来喂你,你不用自己吃。”

d.“擦桌子你擦不干净,我来擦就好。”

e.“这个衣服穿起来很麻烦,我来帮你穿。”

在这些画面中,父母一次次地阻止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探索。

因为爱,我们替孩子做了很多,可偏偏无法帮他探索自己的能力。

要知道自信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我们需要每次的探索来探寻能力的边界,获取自身的自信。

就像你觉得孩子桌子擦不干净你来擦,衣服穿得慢你来帮忙穿,但孩子没经历过也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过,那他怎么去获取照顾自己的自信?

毕竟独立完成,才是最自信的体验。

最后show(展示)代表的是给予孩子自我展示的机会。

孩子其实是非常喜欢和我们show他的各种东西,例如幼儿园做的手工,自己新买的玩具,刚刚搭好的乐高,在他各种奇妙展示的时候,眼中是放着光芒,洋溢着自信的。

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变得不太那么愿意配合,不太愿意去了解孩子的喜欢。

成人总觉得自信应该来源于更有用的事情上,例如成绩、乐器演奏等,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自信其实最容易出现的是我们喜爱的事情上,就像一个NBA球迷,他最自信的时刻不是他聊工作的时候,是他跟不懂球的家人分享篮球的时候,是他高谈科比当年81分屠龙之夜的时候。

自信一种极具传导性的力量,有时候一件事情的自信能让我们获取到其他事情的动力,例如玩奥特曼卡牌上的自信,可以让一个内向的孩子敢于主动去结交新的卡牌同伴,打破社交上的不自信。

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多点去邀请他show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刚搭的乐高是怎么完成的、这个动画片是讲什么的,毕竟自信就是从这些兴趣中萌芽的,给他show的机会其实就是给自信养料,让它能成长能去帮助孩子突破其他事情的困难。

最后,

自信,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我们自身能力的信任。

人类依靠双手和身体从和大自然的相处中获得了面对自然的自信,而孩子也是如此,他们的自信蕴含在每一件日常的小事中,小到自己洗手,大到自己独立面对陌生环境。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到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这样孩子的自信自然就会发芽,不需要额外的训练。


参考资料:

[1]《心理学导论》 ,(美)韦恩·韦登(Wayne Weiten)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九版),2016.12

[2]《自卑与超越》,(奥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远方出版社,2016.1

[3]《发展心理学》 ,(美)David R.Shaffer& Katherine Kipp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八版),2009.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自信心   焦躁   取向   焦虑   自卑   乐器   无助   自信   事情   独立   父母   自我   努力   能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