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 进退两难



01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 进退两难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他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

但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倒没有。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

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婚姻和家庭,不讲爱,不讲私情。讲的是纪律,追求的是效率。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相亲结婚,立马生一堆孩子,然后女人管家,男人赚钱,如同合作伙伴一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02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 进退两难

在乡土社会中,更强调长幼秩序,以超越家庭功能的家族来参与社会的事务,家庭的主轴不像西方一样是夫妇,而是父子、婆媳,基层的治理表现为一种松弛和微弱的特征,名义上是专制,实际是挂名的、无为的。过去讲中国是“人治”,作者指出这是不确切的,人治之下,一切都应听从统治者个人的喜恶,但在乡土社会的中国,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出现,并由传统来维持。

礼与法律、道德不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以社会舆论限制人的,而礼是从个人内心来限制人,以个人习惯来维持。


然而,礼是适用于一个稳定的、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的社会的,在一个急速变迁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礼的约束力也自然受到限制。

费孝通先生写到:“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

工做完了,男人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相反的,在西方家庭中,夫妇关系却是主轴。因为《圣经》里关于婚姻,有与儒家传统完全不同的理解:“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夫妻一旦结婚,就组成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共同承担风雨,并不依赖外援。夫妻共同经营家庭,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对西方人来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所以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成为凝合家庭的力量,成了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03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 进退两难

就像亦舒所说: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

结婚生子,对中国人而言,就是一份事业。如同你必须读文凭,必须找工作,你也必须结婚,生孩子,买房子。只有这一切都完成了,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些事,其实都不需要感情。

读文凭,不需要爱知识。找工作,不需要爱工作。所以结婚生孩子,自然也不需要爱伴侣。你只要认清楚,这是你需要做的事,然后拿出做事的态度,按照符合标准的模式,让它发生存在并继续就算是合格的。

所以,上学时不许谈恋爱,因为感情会干扰成绩。毕业了,马上找工作,相亲,结婚,生孩子,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当做一个个通关任务去完成。不要去搞那些旁逸斜出的所谓理想,追求,爱好,那纯粹都是瞎耽误功夫,不务正业。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谓了解,就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这个意义体系,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从出生开始就植进你骨子里的东西。

它会成为你今后思考一切,决定一切行动的基础。

也许因为是农耕社会,农耕是需要稳定的。需要持续的扎根在一个地方,去播种耕耘,才能有收获。所以我们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春种秋收,生儿养女,世世无穷,这才是我们所认同的生活的意义。

所以我们骨子里并没有什么自由精神,自我意识,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相信家族制,家长制,还是要靠上一个大集体,傍上一个老大,抱个大腿,托个亲戚,搞点裙带关系什么的。

让自己融入大集体,过上一种稳定而重复的生活。教育自己当个老实人,要顺从规矩,维持大局的稳定,才是压倒一切的准则。

04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 进退两难


人在社会中,就存在有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前者存在有自由,个人自觉和社会谴责,主要是舆论;后者具有强制性,任何人侵犯了法律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是人治和法治,法律是人制定的,用来维护社会秩序,“法不容情,法外有情”。

也可以称为“礼治和法治,”礼存在有主动性,个人的修养,素质,家教等,法具有被动性,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法越多,我觉得是社会素质退步的表现,当每个人都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也是一种纯朴和善良,这才是乡土社会。

人多了,避免不了的邻里矛盾之类的,就会有村委会的调解员之类的去调解,经常见的就是“我那个搞笑的邻居,”我是农村的,有一块田地,隔壁的田地就是我们邻居家的,土地是国家划分过的,按理说,每个人种自己家的地就好了,我的邻居为什么搞笑,他总是在“界梁”处挖一点再挖一点,导致我妈没办法就在自家地里重新弄了一个界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实,这种事情的出现,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妈为什么要忍,闹啊,让村委会来调解啊,真没多大意义,让邻居认错,我们还是邻居,他认识到错误也不改,这都是小事也没必要,如果不忍,这件事肯定有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当这个社会里,不存在有律师去调解的官司了,也没有警察、军队、这些维护社会的秩序的时候,那才达到了真正的礼治。

长这么大,你有没有质疑过,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将孩子视为财产?为什么人们对于土地和房产如此热衷?为什么犯错出事不是想着找律师而是去搓个饭局?为什么剩女这么多,还能听到“男女授受不亲”的指责?

这些其实都是中国人“土气”的思想。长这么大,有好多道理,似乎已经是不需要辩驳的真理。

05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 进退两难


无论别人觉得你的文化,你的生活意义多荒谬多没有价值,但你却深信不疑

它已经成为你的本能,你不需要经过大脑就会去遵守的世界观

不按照这套标准生活,你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各种不正常

你可能也会偶尔羡慕别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你心里始终觉得,还是回到自己熟悉的那套模式里,才觉得最安全舒服。

你羡慕过很多人,最终,你还是会回到中国人几千年的那个生活模式里,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对原生在那种文化里的人来说,那才是他们最自在的活法,是最正常的生活方式。

所以也许可以说,大多数的人从出生开始,命运就是注定好的,被文化注定的。

只有极少数敢思考敢行动敢冒天下大不违的人,才能活的与众不同

从婚姻,扯到文化。我大概扯的太远了。扯回来说婚姻。

今天的中国人的婚姻和感情,一方面受着传统中式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又接受着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洗礼,使得我们这一代人,在结婚恋爱生孩子这些问题上显得尤其艰难,问题频出。

我们与原生家庭,与父母观念的冲突也愈发激烈,这也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和迷茫。

这种矛盾,每到过年过节回家团聚的时候,就是集中爆发的时机。我们一边在心中渴望亲情,渴望与父母团聚,享受天伦,一边又渴望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脱离家族束缚,成就自我价值,这使得我们更难和父母和平相处。

同样的,我们一边羡慕着白头偕老的婚姻,结婚生子的安稳,一边又难以忍受没有感情,只讲究效率的冷冰冰的家庭机器。

乡土社会运行的过程就是欲望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欲望的实现是乡土社会运行的内容。乡土社会中的欲望的已经自然和文化的筛选,契合人类客观生存条件的欲望才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得以积累。从“欲望”到“需要”,就是从自发到自觉。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

06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 进退两难

我们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无所适从,进退两难。

我们无疑是撕裂的一代。却也注定只能在撕裂中前行,承受撕裂之痛。

中国式的婚姻,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已经走到了分水岭。有人向左,有人向右,有人干脆不选。

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一直在变,乡土社会也在变,起初土地是私有制,掌握在很少一部分人手里,后来变成国有制,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无论是社会还是社会学,都是要等待人去完善的。作者不必多说,费孝通,真正懂得这个名字价值的人,才明白这本社会学文献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传统   主轴   进退两难   乡土   无所适从   中国   夫妇   意义   感情   婚姻   中国人   稳定   事业   家庭   法律   社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