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认真到极点是黑色幽默,把最凄惨的生活嬉笑着来过。

时代巨变、离婚争孩子、患病父亲、工作困难、借钱无门...影片中的逐句陈桂林面对着的困境,足以令人窒息,只是生活依旧得过下去,不仅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有一个父亲的身份。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妻子要嫁给卖假药的商人,要求带走孩子,因为陈桂林给不了孩子优越的物质生活,于是陈桂林先是自己做了一把假的纸板钢琴,再是去偷钢琴,最后是造钢琴。与他一起荒唐着的还有他的一群“兄弟”,他们认为双手能制造一切,解决所有问题,仿佛这个观念是没有错的,陈桂林相信自己能做出钢琴,和女娲补天,和历来提倡的“人定胜天”几多相似。

然而,这样的信念总会被时代的车轮碾碎,只是,陈桂林这样的人可爱吗?答案是肯定的。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记得朋友曾说过,朋友父亲从小就给她做床,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时的调整床的尺寸,或者重做。后来,朋友决定在北京定居,她的父亲拿着他的全套木工、电工工具到北京,一进女儿的家,连水都来不及喝,便挨个的检查房子,临走时还给朋友留下了一整套工具,并且还叮嘱朋友如果有不会用的,及时给他打电话。

想起了前几天,见母亲深夜发了一个朋友圈,两个字:无奈,我便给母亲发信息问她怎么了,她说,年纪大了,不如前几年能挣钱了,帮不了你们太多,觉得很对不起你们。母亲一语,顿时让我心酸。这就是父母,从他们选择生下孩子,后面的几十年人生的中心便是孩子,他们总是不计回报的希望把所有都给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

影片中的陈桂林,多么一个傲气的男人,但还是会因为孩子的需求,而一次次去渴求身边的亲人朋友,他知道他想要留住的东西需要用尽全身力气去获得,他尝试了。

最后,这群荒唐的人把钢琴造好了,女儿小元坐在椅子上,工厂里飘荡着轻快的琴声,陈桂林选择了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他知道,他能造出钢琴,但是造不出更多小元需要的东西了,放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最厚重的情感。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空旷的工厂里,他拉着手风琴;宁静的雪地里,他弹着钢琴;嘈杂的ktv里,他唱着歌曲...粗糙的痕迹里却是藏不住的浪漫、忧伤、热情、以及无尽的爱。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开片和结尾,陈桂秋和小菊站在分岔路口,背后是一边是破败的房屋,另一边则是新盖的楼房,置于灰冷的画面基调中,彰显着时代及这段婚姻的结束,不过,两人的服化打扮及美术场景,却将剧中人物增添了一丝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情与韵味。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单幅的画面美感十足,片中场景看似极为生活化,但是却有着极强的视觉美感,静态画面的构图能看出创作团队的仔细设计和考究。镜头中人物站位、运动也极其符合平面美学的原理,整部影片的构图都充满着美感,配以工业化的灰冷色调,一种史诗般的壮丽感也成就了这部电影和所有的人物角色。

在影片中,除了主角陈桂林的角色十分立体,其他角色也基本勾勒出了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群体的生活状态,角色都有各自的职业,优缺点,苦恼,角色的整体丰满度都极强。他们就像一群浪漫的堂吉柯德,拥有着骑士的优雅精神,同时又逃不开时代与命运的撞击。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情感特性,片中女儿小元不是陈桂林一个人的女儿,更是这一群人的女儿,《十三邀》中曾谈及过现代人对于“附近的消失”这一状态的疏离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愈渐加快,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也来自手机等媒体渠道,真正面对面的交流已经慢慢减少,无论是在亲情、友情、爱情或是陌生关系里,对于身边人,身边事的不关注与疏离好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常态。再去看《钢的琴》中一群朋友的亲近情感,感人却又悲伤,因为它随着时代进步,时间的更迭,在渐渐的消失,堂吉柯德在消失,亲近在消失,附近在消失...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给不了女儿更多的物质,陈桂林选择放手,而把孩子放给一个卖假药的继父、一个极度关注物质生活的母亲,是否是对小元真的好?这个问题和选择似乎是一个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钢的琴----一首父亲黑色的散文诗


最基本的,不受争议的答案也许是一个健全的家庭,一对有着健康积极的婚姻关系,有着爱情的父母。

随着现代对于个体性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现当代由于原生家庭导致孩子出现的种种悲剧频繁,各种新闻层出不迭。

有很多人说:“我清晰的记得爸妈的每一次吵架”。

热播的《都挺好》中,苏家三兄妹一个在家里被高捧、一个被溺爱、一个被忽视,都不同程度的带着原生家庭打下的烙印,摆脱不掉,日复一日造就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剧。

《钢的琴》中对于陈桂林的塑造,是父爱的深刻彰显,片中的时代,似乎除了GDP,什么都有,只是导演未说出的话,应该值得思考。

情感,从来不是单向的东西,好的情感,双向奔赴才有意义。

愿每个家庭不散,愿孩子总在父母身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父亲   散文诗   物质生活   片中   美感   钢琴   画面   角色   女儿   母亲   父母   黑色   孩子   家庭   情感   朋友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