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1999年,拥有该片发行权的紫禁城三联公司一部拷贝也没卖出去(一说为只卖出一个拷贝)。该片出品后就被卖给了央视电影频道,在院线无人问津。

而在日本,2001年4月7日,《那山那人那狗》正式在岩波影院上映。它的上映方式跟主流电影铺天盖地的全面上映完全不同,它采用的是细水长流式:在半年时间内,该片被安排在岩波影院的一间100多个座位的小厅中循环放映。由于反响热烈,除了东京的岩波影院外,从同年五六月份开始,大阪、神户、京都都开始放映这部影片,不少边远地区还要求加映。

从2001年4月至9月,该片在日本的观众多达24.4万多人,票房约合人民币2千多万元;至同年10月,票房超过3.5亿日元,取代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成为日本境内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 在日本上映一年后取得超过4亿日元的票房成绩, 至2003年11月,票房累计高达8亿日元。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动人心,近人情。

影片开始于一个雾气迷漫的清晨。即将退休的乡村邮递员,最后一次陪接班的儿子走一趟去往大山的邮路。从一开始,影片就抓住了我:飘渺优美的背景音乐,整洁碧绿的乡村风光,古典风格的湘西民居,奠定了整部影片唯美清新、温情脉脉的基调。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整体节奏过于缓慢,而且丝毫没有高潮,一直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我却刚好相反,我觉得整部影片节奏如潜潜溪流,涓涓而下,舒缓沉静,配以如画景致,更让不老的远山给人洗涤心灵的悠远之感。见过大海的人,自然会臣服于大海的咆哮和不可一世之下;见过高山的人,也会自然而然的仰望;见过繁华盛世的人,个个都带着炫耀之情;在我们面前,更多的是挑战,面前是刀光剑影,背后是万丈风波!可在心中,却对那一畦油菜花地寄予最甜蜜的憧憬。这就是整个电影的基调,那是一种在纯净、宁静中,扣人心弦的震荡之旅,在这段蜿蜒曲折的山路中,陪伴山一程水一程的,正是父亲最深厚的爱和远山敞开怀抱的呼唤。


父亲和儿子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出门的时候,父亲看到儿子和妻子亲密的道别,可爱的吃醋,而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
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在这里,本打算自己下水的父亲听到儿子说

你呀 就享受一回吧

当即就愣在原地,对着狗说

老二,我这辈子独往独来,还没享受过

镜头切换到儿子正面,此时的镜头,儿子的形象已经比父亲高达,一个实一个虚,虚实轮转。

当儿子将包裹送到对岸,再次返回的接父亲的时候,父亲开始是僵硬着的,慢慢的开始趴在儿子背上,这时,他想起儿子小的时候,自己背着儿子的情形,不禁泪湿眼眶。

当儿子把父亲背到对岸,放下来的时候,父亲不禁轻轻的摩挲儿子的背,这才发现,儿子是真的长大了。父亲怕儿子看到自己的眼泪,不禁转过身去。

就这一处,是我最深刻的镜头,细腻,温润,真实,感动。

在烤火的时候,父子俩聊了起来,因为这次的亲密接触,父亲才发现儿子的脖子上有个疤,而这个疤已经是儿子十五岁的时候的事了。父亲说道:

生你那会儿,我跑外县一个月才回家一趟,生你的当天,你妈写了封信给我,别看我整天给别人送信,写给我的信就这么一封。这么多年了,你妈就给我写过这么一封信。

父子俩这才敞开心扉,有了交流,临起身的时候,儿子说:

爸,该走了。

父亲高兴不已,对着狗说道:

老二,听见了吗,他喊我爸呢。

到了这里,父子终于和解。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 儿子在山外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认同,但是没有找到。山里的环境同他追寻的认同感的差距使得矛盾产生。最后经过父亲一路上带有仪式性质的送信之旅。终于使得这个矛盾达到一个平衡。
还要说到的是父亲与山外世界的矛盾。这个构想算是电影的神来之笔。父亲是深山的产物,淳朴而没有一点心机。他和山外的世界是单向绝缘并对立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片尾,儿子数落父亲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嘱父亲注意和村里人的相处。父亲抱怨:山里还这么复杂。儿子出人意料的给出:”生活是复杂的”这样的答案。父亲才发现,其实儿子已经长大。于是父亲不作声。默默接受。


这段旅程是一种轮回与延续。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儿子是父亲的生命的轮回与延续,也是父亲工作的轮回与延续。电影的命题在这里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命题再一次被强调。

影片的最后,在那个静谧得只听得见虫鸣的山村之夜,父亲坐在床边,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接着上床,轻轻地躺在他的身边,这时,儿子在梦中把头靠在了父亲的肩膀上,而且把腿也压在了父亲的腿上……这让我想起我的那篇《睡在我身旁的父亲》,原来每个男人都想抱一抱自己的父亲,可是我没能做到,影片中的儿子却做到了,即使是在梦中。

此时的儿子,已经熟睡,父亲看着熟睡的儿子,看着看着眼眶就湿了。儿子抱着父亲,腿搭在父亲身上的时候,父亲笑了。这时的镜头,转换到妻子和儿子站在桥上等他的身影,光线陡然明亮起来,这就是父亲此时心情的写照,释然,心里亮了。

最后,一直是妻子和儿子等候父亲归来的身影,变成了母亲等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可预见的最后,是俩老人等待儿子归来的身影,这就是延续,生命的延续。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那人那山那狗 || 村里老人说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这部影片中有优美的背景音乐,纯净的乡村风光,和古典的湘西民居......导演用世界上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了最真挚的亲情。有人说感觉这部电影的年代离我们很远。其实一点也不远,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小时候父亲背我们的画面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整部片子平静温馨感人,是一部制作成本不大,没什么大场面但很值得看的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侗族   湘西   儿子   日元   山里   村里   票房   身影   层次   矛盾   父亲   镜头   母亲   影片   电影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