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而写。

写于1949年11月1日鲁迅逝世13周年,不仅是为了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且还通过有的人进行强烈的对比。

诗歌中批判了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歌颂了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下面大家就跟随杜du老师的脚步,一起去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学习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二、字词的学习

1.近义词

情愿——宁愿,到处——处处,抬举——抬爱,伟大——崇高,永远——永恒。

2.反义词

情愿——勉强,抬举——贬低,伟大——渺小,永远——短暂。

3.词语解释

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伟大:品格崇高。

牛马:比喻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不朽:永不灭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

三、课文结构

这篇诗歌一共有七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小节,是全诗的总纲,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意在表达鲁迅先生虽然已逝世多年,但他的精神却永存。

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第二部分是第2到4小节,这部分写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赞颂了革命战士给人民当牛做马的精神,同时也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

第三部分第5到第7小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

四、中心思想

诗人通过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五、写作方法

作者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

意思就是:虽然他们是活着,但是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他们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欺压百姓,下场非常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或像鲁迅那样那样的人,他们虽然死了,可是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同学们,大家看第一小节,其中有两个活和两个死。

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第一个“活”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肯定和赞美。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六、写作背景

作者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

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是作者去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回到家以后有所感而写下的。

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作者臧克家说他写这首现代诗,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

也就是说,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非常深厚的,也是耐人寻味的。其中这两种人的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七、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六年语文《有的人》,看资深教师手写笔记,教学生这样预习

叶圣陶曾经评价过鲁迅: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撒到大众的心里。

说得多好啊!老师也希望同学们都像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小树立志向,要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如果觉得老师整理的文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压迫者   鲁迅   小节   统治者   课文   反动   截然不同   崇高   可贵   深厚   诗歌   语文   评价   老师   精神   教师   笔记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