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孩子玩手机多了不好。可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新研究发现,每天使用屏幕超过7小时的儿童的大脑会出现变化,以及每天使用屏幕超过两小时的人的认知能力会降低

据调查,美国青少年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平均超过两个小时。而花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时间竟然超过6个小时。

“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据《纽约时报》报道,最近,硅谷的电子工程师父母们在跟保姆签订的工作合约中,会加上一条特别款项——将手机、电脑、iPad、电视机等电子产品都收起来。

因为他们认为,电子产品促进学习的功能被夸大了,让孩子上瘾和阻碍发展的风险却变得极高。

近来,有数据显示,孩子每天连续玩半小时手机,平均每分钟会眨眼超过7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小于5秒,长此以往,视力将急剧下降。

“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的确,面对孩子要求玩手机的请求时,不同家长给出的不同回复,有可能会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那就玩一会儿”

孩子专注于玩手机时,不吵不闹,对很多家长来说,省心省力。

对家长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

但是,家长可曾想过放肆让孩子玩手机的后果?

手机好玩,孩子当然知道。

即便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在手机面前也未必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手机的使用时间,刷起微博抖音也会停不下来。

更何况是没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所以,孩子一旦拿起手机,如果家长不设定玩手机的时间,孩子便会不知疲倦的玩下去。

大家都知道,手机等电子产品有辐射,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是眼睛。

所以,一旦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就会加重近视的风险。

不仅如此,如果孩子假期在家养成玩手机的习惯,那么就难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

一天不玩手机,心里就不舒服,其实,这已经跟网瘾没有区别了。

所以,面对孩子想要玩手机的请求,如果家长心软,一时答应但又不加以约束的话,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患上近视,还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影响未来。

“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不玩手机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机,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孤独、无聊。

或者说看周围的人都在玩,会产生一种跟风的心理,孩子会觉得,自己不玩手机呆立在那里,会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此时,有人提出陪孩子去玩,孩子便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关注,不再孤独。

如此一来,注意力便会从“想要玩手机”转回到“有人陪自己”这件事上来。

家长适时的回应,让孩子远离手机,带孩子出去走走,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对玩手机上瘾,还能让孩子见识更广。

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机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眼界才会更加的开阔,而不只会手捧手机,上网、打游戏。

所以说,面对孩子想要玩手机的请求,家长两种不同的回复,会成就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


“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对手机上瘾,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手机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2.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孩子想要玩手机的时候,家长可以试试提出带孩子出去玩,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孩子想要玩手机的欲望

3.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为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孩子感受到其他事情的好玩。

小孩子还是爱动的年纪,有其他的好玩的事情自然不会只想着玩手机。

4.家长以身作则

其实,不光是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也非常沉迷手机,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在单位玩手机,上下班途中玩手机,回到家还是玩手机,这样执着于手机的生活方式又怎么可能不让身边的孩子受到影响?

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指单方向的,家长的自我提升也很重要。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一种习惯,体现在各种日常行为中。比如:每天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看书学习,并且在孩子面前做一个严格自律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之下,逐渐会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花在读书上了。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孩子   手机   以身作则   自制力   美国   上瘾   近视   电子产品   好玩   平均   家长   事情   两个   妈妈   小时   未来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