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随口无心的一问,却可能是亲密关系的......

你随口无心的一问,却可能是亲密关系的......

「离开时怎么都不关门?」「你难道不能体谅我一下吗?」你和家人也曾经这样说话吗?小心这样的质问式的语言,对一段关系的破坏力是很大的。

也许你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是破坏关系质量的杀手,特别是在越亲近的家人或伴侣之间。

你随口无心的一问,却可能是亲密关系的......

有位母亲刚在厨房里忙完,走到客厅的沙发上休息片刻,才坐下来,看到一旁念初中的儿子正在目不转睛的看电视,她向儿子开口说道:

「孩子,你怎么不去帮我倒杯水呢?」

孩子应了声:「噢!」,离开座位去弄了杯水递给妈妈,脸上的表情不是很愉悦。

母亲心想,我整个早上忙进忙出,你在那边翘二郎腿看电视,请你倒个水给我,还给我摆臭脸。她忍不住念了孩子说:

「你怎么都不能体谅一下你妈妈的辛苦呢?」

「好啦!我知道了啦!」孩子不耐烦地响应。母亲听了更不开心:「你难道就不能口气好一点吗?我是你妈,不是你家佣人,好吗?」

「好啦!我说我知道了嘛!我没有那个意思啦!」

这是一段令母子双方都感到泄气的亲子互动片刻,却是经常在家中上演的戏码。不过就是妈妈请儿子倒杯水,问题出在哪里呢?

--

你随口无心的一问,却可能是亲密关系的......

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母亲对孩子说出的话语中,有一些共同的模式,里头常是「怎么没有……?」、「为什么不……?」、「怎么不会……?」、「难道不能……?」的句型结构。

这是一种典型的「质问式」句型,语句中带有否定的字眼,并以问号做为结束。常见的包括:

「离开时怎么都不关门?」

「你为什么没有顺道帮我带点东西?」

「你怎么没有找我一起去?」

「你难道不能体谅我一下吗?」

「怎么没有先跟我说一声?」

大多数的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心里都是不舒服的。因为其中带有浓厚的指责与否定意味,不是指出了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情,就是贬抑了我们的人格与形象。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的人不一定有意要指责或否定对方,通常只是在传递出一份请求。像是前述例子中的母亲对孩子说:「你怎么不去帮我倒杯水呢?」,真正的想传达的,是请孩子帮忙倒杯水,希望孩子展现体贴,而不是真的想知道孩子不去倒水的原因。

只是,听在孩子的耳里,他感受到的是被母亲责难:「我不够体贴,我不是个乖孩子!」,自然会产生防卫心态。

如果孩子直觉地响应:「你又没说你渴了,我怎么会知道?」接下来,免不了的是更加针锋相对的场景。

如果,换个说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期待,或许就可以避免接下来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例如:「孩子,我好累,有点渴了。请你帮我倒杯水来,好吗?」这便是直接请求,儿子应该会很乐意为母亲效劳的。

--

你随口无心的一问,却可能是亲密关系的......

当我们说出质问式的语言时,表面上似乎是要对方解释没做到某事的原因,事实上,我们一点都不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真正在意的是对方没有做到我们期待中的事情,我们希望他能够做到。而当对方想方设法努力地解释时,却发现我们根本不在意,不想听,这往往令对方感到十分恼怒!

有个孩子某天晚了点回到家,父亲劈头就问:「你怎么不早点回家呢?」

「我也想呀!但是今天放学比较晚,公交错过了一班,等下一班花了很多时间,路上又堵车,所以比平常还晚了一点。」孩子认真解释道。

「那你怎么不先打个电话回家呢?你难道不知道我们很担心吗?」父亲接着问。

「我也想呀!不过我的手机刚好没有电了。」

「你怎么不保留点手机电力用在紧急时刻,你难道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吗?」

孩子发现父亲表面上是在问自己晚回家、没先打电话的原因,事实上根本不在意自己说了什么,从头到尾只感觉到被指责而已,似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很愚蠢。

如果不在乎原因,又何必问呢?

--

你随口无心的一问,却可能是亲密关系的......

质问式的语言在关系中最大的破坏力,其实是传达出对对方能力的不信任。

我们很容易将对方的质问式语言解释成:「你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就是质疑我的能力呀!」、「你一定觉得我欠缺这方面的能力吧!」于是我们响应对方的语气也不会太好。

如果,我们本来就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如果,这是一直以来我们极力隐藏,不想被知道,不想被看透的部分,一旦被揭露,情何以堪?

于是,使用质问式语言,一个不小心,就会掀开了对方的自卑之处。在防卫心理驱使下,对方要不是不想接续这个话题,不然就是使用更强烈的攻击性字眼响应,这场对话铁定不欢而散。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被他人喜爱;没有人天生喜欢在别人眼中有着恶劣的形象。然而,质问式的语言却容易传递出一种贬抑与负面评价,而戳中了人们往往最在意的自我价值感。

--

你随口无心的一问,却可能是亲密关系的......

我们活在关系中,也活在他人眼中。虽然不需要过份在意他人的观感,但也不能对别人的评价丝毫不予理会,做自己与我行我素之间经常只有一线之隔。

相对地,我们也要能够体会他人时时在意如何受到评价的心情。当口中的话语在脱口而出之前,请先想想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希望对方做出某些行为,请直接提出请求吧!

「请你下次早点回来!」

「请你记得来找我前先跟我联络。」

「请你顺道帮我买样东西。」

如果,你确实想知道对方没做到的原因,也直接开口询问吧!

「我看到你今天的心情不太好,可以告诉我发生什么事吗?」

「你的成绩最近有点退步了,可以告诉我原因吗?」

「两个会议的时间撞期了,我想知道当时是如何协调的。」

当然,知道原因之后,你也得与对方讨论解决方案。

明确传递内在意图,少用质问式语言,让关系更亲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破坏力   句型   话语   在意   儿子   父亲   说话   母亲   评价   原因   能力   语言   妈妈   关系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