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2020,一场疫情,学龄儿童全员宅家上网课。这让很多孩子共享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可也让很多家长吐槽“被网课逼疯”。受疫情影响在家开学,这让孩子和家长提前品尝了一把“未来教育”的滋味。随着科技发展,网课甚至人工智能都会强势介入教育领域,这将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颠覆式的改造。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人类教育者与人工智能将如何配合,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雅丽恢复上班后,孩子的学业就成了老大难问题。以前孩子上网课,雅丽在旁边陪伴,有不懂的及时解答,有情绪及时疏导,总体来讲学习效果还不错。

但雅丽上班后,孩子白天自己上网课,由于是录播,没什么交流,所以孩子几乎记不住课堂内容,作业也一塌糊涂。等雅丽下班回家,不但要辅导孩子改作业,还得安抚孩子情绪,每天都搞得人仰马翻。

雅丽的情况就是人机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录播网课作为教育者不能与孩子交流,雅丽在家时,正好扮演了人类教育者的角色,跟网课配合得还不错,但当雅丽一上班,就没时间做这份教育工作了,于是一下子全乱了。

所以,纵使在不久的将来,知识的传授可能会逐步由人工智能实施,但对孩子心灵的引导和教育却还是需要人类教育者来实施的,因此在“未来教育”环境中,人类必须认清角色定位,与人工智能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一、“未来教育”长什么样子

2020年1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其“教育4.0行动”的首份成果:《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白皮书,其中提到:除了如技术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硬技能”培养之外,学生们还必须拥有“以人为本的技能”,如合作、同理心、社会意识及全球公民意识等。

由此可见,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硬技能”由人工智能或网络提供,以人为本的“软技能”由教育者通过人对人的影响,向被教育者提供。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教育”二字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更重视传授,而“育”更重视人性。

网课或人工智能教育,确实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产能。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已,对被教育者性格、品质、情感、交往、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后代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人机合作”恰好可以使人类教育者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提升被教育者的“软技能”。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他2019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说:“教育的意思在今天的范畴已经变了,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这件事在教育界,已经是一个共识。”可见未来即使科技再发达,作为教育者,我们也不能期望将下一代的教育全权交给人工智能,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肩负起“人点亮人”的责任。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二、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点亮人的教育”

流利说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林晖,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青少年创新创业分论坛”中指出: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像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这些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人类教师的核心价值更多在于育人。

林晖所讲的“育人”,就是“人点亮人的教育”。这部分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必须由人类教育者来完成。

1、孩子需要学会情感交流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们对于情感交流的需求是一种基本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这部分需求属于“缺失性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后将其扩展为七个层次。他将前四种需求定义为“缺失性需求”,并认为这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缺失性需求”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一旦“缺失性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长性需求”。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孩子对于“归属于爱”、“尊重”的需求属于“缺失性需求”,是必需要得到满足的。而他们对于“知识的认知需求”是“成长性需求”,是必须在“缺失性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去追求的。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旁,任其哭闹的话,他的大脑就将遭受负面影响,最终会引发孩子的学习能力弱,情绪管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无法信任他人。同时,还会引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健康隐患,例如过度肥胖、糖尿病、冠心病、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等等。

可见情感交流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如果要想让孩子身心健康并且专心学习,我们就必须要让孩子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得到“爱与尊重”的满足,同时孩子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进行情感交流。这部分“软技能”也是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所需的必要技能。

在“人点亮人的教育”中,孩子可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利用老师的资源帮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学习如何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为自己提供学业、情感上的支持;还可以学习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与家长平等相处,用家庭的爱充分滋养自己的生命。

这些情感交流的过程,都是“人工智能”不能带给孩子的,只有“人点亮人的教育”才能满足孩子的“缺失性需求”,为孩子在情感交流中提供更多的助力和支持。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2、孩子需要将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是指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内化的目的是要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嘉嘉妈妈经常吐槽嘉嘉,玩的东西都门清,一粘学习就啥也记不住。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玩的时候得到的都是“直接经验”,是他们自己动手实践得来的,所以印象深刻。而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前人的经验,对他们来讲是“间接经验”。如果孩子只是死记硬背,在生活中找不到场景应用这些知识的话,他确实很容易将其忘记。

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将外部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如图所示,孩子在课堂上阅读到的书本知识、孩子的思考和提问,以及课后的总结复习,这都是内化的起点。真正促进“知识内化”的动作是:大量的运用。在大量的应用中,慢慢累积,从量变到质变,孩子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进行演化和创新。

知识内化的过程,与学习书法的过程很相似。学软笔书法,刚开始都要临帖,这就是模仿和应用。练习时需要老师从旁指导,无论是握笔、行笔,还是神韵,都需要根据练习者的情况,进行引导和指教。在成百上千次的临摹中,练习者将一笔一划都印在脑子里,一撇一捺都像是自己身体的延续。最后做到心笔合一,在某一书体上有较深造诣之后,才有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自成一派的书法。

同理,孩子的知识内化也需要人类教育者从旁指导。家长或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开拓出大量的应用场景,为他的进步喝彩,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他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对他产生的情绪及时疏导。这就是“人点亮人的教育”的意义所在,有了这样的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孩子才不会轻言放弃,才能真正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人工智能”不了解孩子在真实世界中所处的环境差异,无法为孩子提供上述服务,因此它无法取代“人点亮人的教育”。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3、孩子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机智”

王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同学们都在抬头向上看,原来是有一条红领巾挂在灯管上。王老师亲自取下红领巾,并将这节语文课内容调整成“灯管上的红领巾”,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

正在进行篮球比赛的两名同学扭打在一起,李老师上前制止,说:“比赛时发生碰撞很正常,你们却大打出手,不丢人么?我只问这事是你们自己处理,还是交给我处理?”两个孩子互相看了一眼说:“我们自己处理。”几分钟后,他们言归于好。

这两位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突发情况,而他们都运用“教育机智”及时化解了问题,并对孩子们进行了教育。

“教育机智”是指,教育者能根据被教育者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应用,是只有人类智慧大脑才能完成的突发性工作,“人工智能”不具备面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对于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教育者能否恰当的解决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孩子也能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中,学习如何智慧地处理问题。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三、家长如何做才能为孩子创建“未来教育”环境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对未来教育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今天的学校会成为“学习中心”,而家庭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学习中心”。

在疫期居家学习期间,被“逼疯”的家长不在少数,其实这种“由网课传授知识,由家长陪伴学习”的模式,与“未来教育”的人机合作模式非常相似。家长如果想将家庭建设为“学习中心”,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利用“共作效应”,成为引导者和陪伴者

《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白皮书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而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不少教育系统仍然采取的是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适切的“被动学习方式”

要改变过时的被动教育模式,家长就需要带领孩子进入主动思维的互动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家长可以利用“共作效应”,与孩子共同工作,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共作效应是指,如果有进行相同活动的其他人在场,当事人的作业绩效会有所提高。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可见家庭中的“未来教育”环境,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建设。为此家长可以将自己的个人成长时间与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在一起,并在这段时间里尝试这样做: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说:长期以来,学习变成了孩子们单方面的任务,父母们的任务则是监督和逼迫孩子学习。在未来,这种单向成长的格局会被彻底颠覆,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家庭,必须拥有“未来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未来人才。家长要从旧的角色中脱身,才能颠覆被动学习方式,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找到自己在“家庭学习中心”中的角色定位,帮孩子营造“未来教育”环境,助力孩子茁壮成长。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2、利用“泛在学习”,实施个性化教育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说:未来学习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U-Learning)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校学习。

泛在学习,又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等,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

随着科技发展,“泛在学习”在生活中越来越容易实现,孩子通过“泛在学习”所能学习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春节期间,七岁的豆豆受疫情影响滞留在了农村老家。在村里,豆豆对生火做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催着爸爸去劈柴,跟爸爸一起生火,过程中他不断地向爸爸提问:为什么木头能起火?别的东西都能燃烧么?为什么燃烧的东西会发光发热?光到底是什么?灯泡里的光又是什么呢?

爸爸很耐心地为他讲解,遇到爸爸也拿不准的问题,俩人就抱着手机搜索答案。看到豆豆不懂的词语和内容时,爸爸引导他说:这个“量子”你以后在学校会学到的。

“泛在学习”其实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就像豆豆和爸爸的这段经历一样,孩子的兴趣和问题就是“泛在学习”的开关。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记得提醒自己,孩子的学习要开始了,家长首先要重视这种学习形式。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泛在学习”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虽然孩子的课堂学习都是分科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却都是综合性的。孩子以后在未来世界,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所以单纯进行分科学习,是不够的。孩子需要通过“泛在学习”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性。

“泛在学习”有利于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兴趣点也不同,但每天的学习内容却是一样的?这不太合理吧。孩子需要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泛在学习”起源于孩子自身的兴趣,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

要利用“泛在学习”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家长只要记住三点要诀:

A.允许孩子提问

有些家长因为下班太累,无心应付孩子的问题;也有家长觉得孩子总是提问是浪费时间。希望“泛在学习”的理念能带给家长们新的认识,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都要允许孩子提问。

B.重视孩子的问题

这个要点的意思是,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即使他现在还听不懂,也不要给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更不要给出错误答案。

C.带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遇到不会的问题,求助于网络智能。带孩子一起参与寻找答案的过程,共同学习进步。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3、利用“游戏学习”,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学习(Learn through play)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孩子为什么喜欢做游戏,喜欢玩不喜欢学习?因为他们在游戏中更容易体验到“心流”的感觉。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概念。他认为,“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

生活中,你也一定体验过“心流”的感觉,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一次你沉迷于一个活动或工作,感觉只是一瞬,抬头看表,发现已经一下午过去了。这种就是“心流”的状态,在“心流”状态中,人的精神力由于太过专注在手头的项目,所以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孩子们在游戏中经常能体会到“心流”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兴奋又有充实感,所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如果学习能在游戏中发生,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呢?


冉冉的爸爸是资深旅游设计师,冉冉家的书房是他和爸爸的小天地。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是他们做的标记;书架上是各地风土人情的书籍还有爸爸的旅行手札;桌上放着各种线路规划思路笔记,电脑上也贴满了各种创意便签。

八岁的冉冉一有空就缠着爸爸到书房里,两个人一起讨论世界各地风俗、天气、交通、美食、景点,以及这些如何衔接。这个“线路设计”游戏,他们一玩就是两年。为了设计出更合理的线路,冉冉的语文、数学、英语都有很大进步。

利用“游戏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夯实基础学科知识,让孩子取得全面进步。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家长们可以参考冉冉爸爸的做法,从自身兴趣和特长出发,设计一个自己和孩子都感兴趣的游戏,带孩子长期玩下去。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比如喜欢历史的爸爸,可以在家里开辟一个历史角;喜欢手工的妈妈,可以在家里开辟手作乐园;喜欢美食的爸爸,可以把游戏场所定在厨房。

也许有家长会问:如果我喜欢的东西,孩子不感兴趣怎么办?这里介绍两个原则,这是保证“游戏学习”质量的要点。

如果家长是用一种“教导”的心态与孩子玩,那孩子肯定不想再玩第二次。所以家长需要拿出玩家心态,首先这游戏需要家长自己喜欢,其次需要降低难度,让孩子也能一起玩起来。

邀请孩子一起创建游戏场景。将每次游戏的过程中,加入制作和布置的环节,比如冉冉家书房的地图,就是他和爸爸一起,一笔笔标记出来的。游戏区如果是孩子自己新手建立起来的,他往后就更有可能对这个游戏保持热度。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4、设立“学分银行”,进行全方位价值评价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说: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所谓“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

“学分银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是提示家长朋友们:孩子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孩子需要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体系。我们在建设家庭“未来教育”环境时,不妨考虑为孩子设立“学分银行”,考试分数、个人卫生、良好作息、收纳整理、承担家务情况、为人处世、泛在学习情况、游戏学习情况等等都可以纳入“学分银行”,进行统筹管理。

在“学分银行”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分银行”成为激励手段,而不是打击手段。具体来讲,就是要设立不同级别的奖励,使孩子可以通过积攒的学分换取各种福利,福利可以包括虚拟奖励和实物奖励。

虚拟奖励方面可以参考设立:免洗碗券、拥抱券、独处时光券,邀请父母表演节目券等等。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设计兑换各种奖励所需的学分值。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家长还可以大开脑洞,将“学分银行”引入部分金融功能,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锻炼财商。

参考做法有:

“学分银行”的基础奖励功能、理财功能和贷款功能,都需要家长为孩子量身定制。原则就是设计一款适合自己孩子的,能全面评价孩子价值并为孩子提供激励的机制。孩子通过“学分银行”首先能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其次能因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得到奖励,再次还能初步获得金融体验,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家长复工,孩子没人管?学会这四招,携手AI共创“未来教育”环境

四、结语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曾经说:“教育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所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未来教育”将演变成什么样子,对于人的关注和教育都是不能完全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

“人点亮人”将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家长,我们只要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和陪伴者”,运用“泛在学习”、“游戏学习”和“学分银行”就能在将家庭中为孩子创设“未来教育”环境,让孩子提前享受“未来教育”的滋养,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家长   未来   孩子   内化   人工智能   学分   缺失   爸爸   人类   需求   过程   环境   银行   时间   知识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