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最近一部《以家人之名》开播爆红,这是一部描写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两个爸爸带着三个娃,这日子该怎么过?最重要的是,其中两个娃都有痛失亲人的经历。

死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教育盲区,好像我们唯一的手段就是给孩子看一些绘本,但如果实际真的遇上了,还是会手足无措。我们会下意识地采取一些方式来应对“亲人去世”这个突发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做错了。

《以家人之名》中,为我们演绎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都有其错误之处。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一、亲人离世,父母通常会有哪些错误处理方式

1、不要对死亡做不当解释

李尖尖的妈妈,是因为生二胎而去世的,当时她身体不好,医生说得引产,但李妈妈坚持自己可以生下孩子,最后不幸去世。

面对妻子的离世,李爸很痛心,也很自责,他后悔为什么自己当时就没劝住妻子呢?怎么就由着她怀着孩子?如果自己坚决让她打掉孩子,也许妻子就不会死了。

尽管如此痛苦,但他还是决定要给女儿一个美丽的梦,他对女儿说:“妈妈去海上做仙女了,很多年之后,爸爸和尖尖也会去的。”尖尖问:“我们什么时候去?”李爸答:“等尖尖变成老婆婆的时候。”

无疑,李爸的心思还是比较细腻的,他怕尖尖受不了,想要保护尖尖“莫名其妙”的乐观,所以他编制了一个美好的童话,想要暂时缓解女儿失去母亲的痛苦。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但实际上奏效么?尖尖在宽慰凌霄时说出了她的感受:“其实我什么都知道,我爸他都是一个人偷偷地想我妈妈。”凌霄问:“那你不想么?”尖尖答:“我想。但是我要假装不想,要不爸爸会伤心的。我都是一个人偷偷的想我妈妈,不让爸爸知道。”

瞧见了吧,孩子其实什么都知道,啥去当仙女啦,孩子知道你在骗他,你还觉得这种安慰挺高级?其实女儿自己偷偷想妈妈,偷偷舔舐伤口的时候,你都没看到。

这就是中国家庭死亡教育中,家长比较容易犯的一种错误,看似为了孩子好,给孩子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但其实一点安慰作用都没有,孩子心里明白亲人去世了,无从疏解伤心难过,只能默默忍受。

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这种美丽的谎言,会令孩子觉得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实在不行我也去做小仙女好啦。这种对死亡的美化,容易让孩子低估死亡的意义和代价,对孩子来讲是危害极大的。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2、推卸责任、抹除痕迹

另一个孩子凌霄,比尖尖遇到的情况更严重些。他亲手喂妹妹吃核桃,核桃卡在气管里,看着妹妹痛苦挣扎,逐渐没了声息,凌霄疯狂的撞门,喊人。

不幸的是,妈妈出门打麻将的时候,把门反锁了,当时正是雷雨天气,雷声很大,淹没了他的哭喊声。他甚至奋力打破窗玻璃,但仍旧没能逃出去,没能叫来人。

面对女儿的离世,凌霄妈妈很难走出自责,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她不停地将自责推卸给周围还活着的亲人,她责怪凌爸不顾家,没能照顾好女儿;她责怪凌霄,就不应该给妹妹吃核桃。

这样轮番操作之下,凌霄的心理阴影面积就更大了,他的自责在妈妈那里得到了确认:妹妹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这种认知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他从活泼可爱,变得沉默寡言,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懂事听话,他在默默地赎罪。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妈妈把所有关于妹妹的东西都扔掉了,凌霄想保留一张全家四口的合影,也不被允许。凌霄说:“死了就是没有了,再也见不到了。人都会死的,死了以后就烧掉他的东西,撕掉她的照片,把死的人忘掉。”在凌家,妹妹是禁忌,谁也不许提起。

如果说李爸对尖尖的方式还是比较温和的,那凌霄妈妈的方式就是暴力的、可恶的。不许凌霄留着妹妹的东西和照片,这是在斩断亲情,孩子心里得多难受,而且他也斩不断,所以他偷偷留着妹妹的照片。

全家对妹妹的死三缄其口,这并没有减轻任何一个人的痛苦,其实情绪,尤其是悲痛是最不应该被压抑的。日本心理学顾问岸见一郎在《我不想活得这么累》一书中提到,死亡定会带来悲伤,偏偏有些人一定要压抑这种悲痛,导致自己陷入病态之中。可见,面对亲人过世,避而不谈,是要不得的。

妈妈将女儿的死归咎于儿子,这更是让凌霄背负了致死别人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不是一个小男孩能够承受的,这种处理方式,让凌霄的童年变得灰暗惨淡,他也变得古怪而忧郁。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二、面对家人去世,孩子会有哪些反应

既然上述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对的,那当亲人去世,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

要想做好死亡教育,我们就要先观察孩子,在失去亲人后,孩子有哪些表现,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从而采取更适合孩子的应对措施。

许多孩子在失去亲人后,常会出现以下反应: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尖尖就属于特别乖、故作坚强这个类型,她那不是莫名其妙的乐观,这是她在失去妈妈后的一种自我疗伤途径。而凌霄属于觉得妹妹的死是自己造成的类型,他也容易紧张、容易做噩梦。

在《情绪心理学》中提到:当一个人失去了亲人和重要资源,这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丢失感。

丢失感的意义是当孩子长期与这位亲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之间就充斥着感情。当这个亲人所扮演的角色突然消失了,就意味着角色与渗透的感情被割裂,与心理上的角色也被割裂了。这就是心理上的丢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身体会处于一个很危险的状态。

可见,当亲人离开,对孩子的心理安抚和调节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忽略了这一点,像凌爸一样避而不谈,或像李爸一样简单编个故事,这都是比较草率的处理方式,这样处理会延长孩子“心理丢失”的时间,让孩子长期处于痛苦之中。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三、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孩子尽早走出心理丢失感

当亲人离世,父母本身也是非常难过的,《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妈妈和李爸都在经历痛苦,但与此同时请不要忘记,家里还有个弱小的生命,他们所经受的,一点不比我们成人少。

当父母观察到孩子因亲人离世而产生了“心里丢失感”,并出现上述一些反应时,以下是我们可以做的:

1、与孩子分享心情

亲人去世了,避而不谈不是明智之举。父母应该坐下来跟孩子聊一聊,向孩子倾诉自己的痛苦,问问孩子是不是也有这种悲痛,甚至悔恨。告诉孩子,你跟他有一样的感受,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帮助孩子找到抒发这种情绪的渠道,可以帮孩子更快走出阴霾,比如《以家人之名》中尖尖就喜欢用画画来想念妈妈,多年的思念恰恰培养了尖尖的艺术美感,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木雕师。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有一位6岁的小朋友,在爸爸去世后,开始给爸爸写信。信中写到:“爸爸您好!爸爸我好想您呀!您在天堂那边过的好吗?我长大了,我会听妈妈的话。我和妈妈都想您……”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这些情绪疏导方式都是在给孩子寻找“减压阀”,当孩子掌握一种排解忧伤和思念的方法后,他才能从亲人离世的巨大变故中走出来,慢慢恢复正常生活,将来才可能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2、帮孩子摆脱罪恶感

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而且他已经尽力,已经表现得很棒了,他不需要为亲人的离世而负责。这对于将亲人去世归咎于自己过失的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

比如,凌爸应该跟凌霄好好谈一谈,肯定凌霄当时为了救妹妹所作出的努力,作为一个7岁的孩子,他能砸破玻璃,大声呼救,已经尽力了。妹妹的去世是个意外,并不需要凌霄来负责,以前凌霄经常带妹妹玩,让妹妹感受到了快乐,对妹妹来说,凌霄是个好哥哥。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谁来为教育买单》一书中提到,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因此,家长一定注意,不要在亲人离世这件事上追究责任,更不应该将一个生命的重量,归咎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3、让孩子有机会对逝去的亲人表达心意

可以让孩子为逝去的亲人折千纸鹤、做手工,参与一起收拾东西,并珍藏等等,这些行为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疏解。

对于亲人献上祝福和心意,总比什么都做不了,要好得多。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4、一起回忆

跟孩子一起回忆与亲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爱你,你也爱他”,这些曾经在一起的美好回忆,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异议。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思念故去的亲人,这不应该成为家庭中的禁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追思亲人,一起聊聊天,互相取暖,珍藏记忆里的那份美好。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所有表达的那样,只要我们还记得,那份爱就永远不会消失。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5、适应新生活、建立新关系

亲人离世后,孩子可能需要换到新的生活环境,与新的人建立依赖关系,这这对他们来讲可能会十分困难,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

比如,奶奶去世,不能接孩子放学了。以后,孩子可能要坐校车回家,或者去托管班。他会认识新的托管老师,会跟一群新朋友度过他放学后的时光,这些都需要孩子去调整和适应。

对此,家长要体谅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努力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节奏,这方面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啦。

在《以家人之名》中,两个爸爸三个娃,正是一种全新的家庭构成,李爸的无微不至,凌爸的宽松管理,孩子们间的积极互动,这些都促成了新关系的建立和形成,最后孩子们适应了这个全新的“家”,并在其中快乐长大。


亲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丢失感,咋办《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错啦


结语

人终有一死,这不应该是让人避讳的、给我们人生投下阴影的事。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活动有时是超乎我们想象的。父母不要自以为是地做一些“为孩子好”的事情,反而伤害了孩子。

面对亲人死亡,让我们敞开心扉,带着自己拉着孩子,一起尽快走出悲痛,迎接新生活吧。

我是@蓁蓁宜人 用心理学和哲学知识,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欢迎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亲人   家人   孩子   心理   避而不谈   凌霄   悲痛   自责   痛苦   爸爸   女儿   父母   妹妹   妈妈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