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已经几个月没有去爷爷家了

三年前,因脑溢血,我家孩子的爷爷入院治疗,康复出院后,他的行为就开始反常。比如,他会自己乱走、随便坐公交车,迷路回不了家;他会所答非所问;他经常不懂我们说话的意思;他会忘记奶奶,把奶奶锁在门外;他脾气易怒、烦躁,还喜欢乱吃药。

刚开始,爷爷出现这些现象时,我和老公都没在意。倒是近几年的《都挺好》和《忘不了餐厅》,把“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这些词汇,普及到了我们面前。

我们隐约知道,爷爷这是脑部手术后遗症,他的大脑应该已经开始退化了。但我们并没有得到过医院的确诊,因为爷爷拒绝去医院。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爷爷患有认知障碍后,因为奶奶身体还不错,我和老公并没有担负起照顾的责任。在我家,受爷爷病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奶奶和我儿子Coco了。

奶奶作为首要照顾责任人,是又累又有一肚子牢骚。每次见面,基本上都是跟我们抱怨,爷爷的各种劣迹。疫情期间,因为小区封闭,爷爷甚至去爬围栏,被社区工作者抓住。为此,奶奶生气了很久。

我儿子Coco对爷爷的变化,特别难以接受。他非常讨厌爷爷抓着他的脚脖子,把他倒着提起来这个游戏,但爷爷却乐此不疲。每次跟爷爷奶奶出门,奶奶都会让Coco帮忙照看爷爷,防止爷爷走失,一开始Coco还很喜欢这个工作,但慢慢的他就厌烦了。

在爷爷病情逐步加剧的过程中,我目睹过几次Coco当面顶撞爷爷,说爷爷“怎么听不懂人说话呢?”为此,我批评了他。也是在这之后,他开始抵触去爷爷家,到现在已经几个月都没有回去过了。奶奶很思念孙子,我想,爷爷也一样,只是爷爷表达不了。或者一表达就是Coco受不了的肢体冲撞方式,这反而让祖孙关系更加恶化。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Coco跟爷爷最近的一张照片,竟然是在冬季拍的

为什么我们无法与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和睦相处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老爱幼”,要“尊敬长辈”,所以Coco的这种“讨厌爷爷”的行为,让我接受不了,每次发生,我就会教育他,让他对爷爷好一点,要尊敬爷爷。

但Coco对于爷爷的抵触却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几个月都不想相见的地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他真的不懂孝道?是我们的教育如此失败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遇到《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自我启发之父”、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他是当代心理学家中,我特别喜欢和崇拜的一位学者。

他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理解得非常透彻。并将他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心理学应用方面的专家。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对于岸见一郎的崇拜,让我注意到了这本书。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从书中,我认识到我家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到Coco讨厌爷爷的原因,也发现了我和老公的一些问题。

1、负罪感

岸见一郎说:“父亲住院时,我本应该祈愿父亲早日康复,实际上却暗自盼着父亲尽可能多住院。”这种表里不一的想法,让他产生了负罪感,而这种负罪感对他来讲,是一种折磨。

这让我立刻想到了我儿子Coco,那年是他高烧到惊厥,爷爷目睹了这一幕,十分担心他,才会脑溢血的。对于这个事,我们没有瞒着Coco,大人们会说:“是因为你发烧,把爷爷吓坏了,爷爷才会这样的,你现在怎么能嫌弃爷爷呢?”

有一次入睡前,Coco对我说:“妈妈,我多希望我小时候没发过烧,我为什么要发烧呢?如果我不发烧,爷爷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这话让我一个激灵,这孩子是在自责呢!我们都知道自责是多么的不好受,尤其是他才是个7岁的孩子。我赶紧安慰他说:“爷爷的事,是个意外,你不要自责,这不是你的错!”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这次对话之后,我才隐约摸索到Coco不想见到爷爷的原因之一,那就是他不想面对自己的负罪感,一见到爷爷脑子不清楚的样子,他就会自责不已,所以,他宁可选择不见面。

在生活中,有些成人对父母也会有这种负罪感。比如,岸见一郎就曾经在照顾患病的母亲时,想着“如果再这么熬下去,他一定会倒下的”,结果他一这么想,母亲就去世了。惊人的巧合,让他自责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可能不会遇到这么极端的情况,但由于照护的劳累,很有可能会有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光是这些想法,就会让我们身心俱疲,让照护老人成为世上最磨人的工作。

不要责怪自己,这才是最明智的。让情绪自然流转,坏情绪总会走掉。如果老人必须让你带他出门,那就去享受郊外的空气,全当为自己放个假。只有照护者保持好心情,老人才能得到好的照顾。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2、逞强照护

岸见一郎在书中提到“逞强照护”这个词,这是说,照护者在照顾患病老人时,喜欢用大包大揽、勉强自己全勤等方式,来进行照护。此时如果负担过重,又不寻求帮助,就容易出现无能、无力的状况,甚至最终放弃照顾。

岸见一郎本意是号召照护者都不要逞强,有困难就要求助于专业机构,或者是家政服务员、上门护理等服务。但这个“逞强照护”却让我发现了Coco不见爷爷的另一个原因:他也在被动地“逞强”照护爷爷。

奶奶每次出门都要他看好爷爷,可能是句玩笑话,奶奶不可能真的把爷爷全权交给他;也能是为了锻炼他的能力,但无论如何,他接收到的任务是:“别让爷爷走丢。”

Coco曾经无数次,对我说:“爷爷不听话,越不让乱走,他越走,我实在是管不了。”但我们大人却说:“爷爷就听你的,你去跟他好好说说。”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读了《请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惊讶地发现,我们这样做,其实是将一项成人都难以完成的工作,交给了一个孩子。爷爷患认知症后,特别不好沟通,固执己见,有时我们直接跟爷爷说:“别一个人走开。”他都不听,何况是他孙子。

Coco因为照顾不好爷爷,总担心爷爷会丢,自己出门也玩不好了,所以他不再愿意跟爷爷奶奶出门,后来甚至出现了岸见一郎所说的“放弃照顾”,彻底不去爷爷家了。可见孩子在照顾爷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量的“无助”和“挫败”。

所以说,无论是谁,都不能承担超出能力范围内的任务。成人在照顾老人时也是如此,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儿,有困难及时求助,这样照护人才能心情愉快,照护也才能长久。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3、一去就烦

我们都知道,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经常会做出一些给人找麻烦的事情,有时还情绪不稳定。作为亲人,跟这样的老人相处时总会有些变扭。比如,共同的回忆,他已经不记得了;之前的吵嘴、矛盾,你还耿耿于怀,他以为没发生过;鸡同鸭讲,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交流障碍等等。

这些情况,让我们力不从心,甚至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所以一想到要去老人家中进行照顾,就会畏难、不敢去、不想去。

岸见一郎在书中提到,他也曾经为了不去照顾父亲,而找到一个“要去工作”的理由,他说:“看护者感觉跟父母很难相处,见到父母就烦躁、生气,一想到去父母那里就郁闷的情绪,都是为了使‘不照顾父母’的行为正当化,而制造出来的。”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觉得“既然照顾了就要寸步不离”,但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所以当我们想离开一会儿时,我们就制造出了“烦躁”的情绪。

对于这一点,我和老公都需要检讨。面对逐渐喜怒无常、不知所云的爷爷,我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因为没有方法,所以选择了逃避,眼不见心不烦,将所有的照顾责任都丢给了奶奶一个人。

正因如此,奶奶强制要求老公每周必须回家一次,我想这是奶奶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她也需要个人空间,她也需要透口气,跟家人、孩子倾诉一下。

对于照顾者的烦躁情绪,岸见一郎表示,暂时离开被照顾人,这是不需要理由的。离开1-2个小时,让自己透口气,这再正常不过。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允许自己“无理由”离开,就不会衍生出各种烦躁的情绪,人的内心也就会平静很多。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究竟怎样做,才能让老人舒服,让我们自己也快乐

在《忘不了餐厅》中,黄渤透露,他的父亲也患有认知障碍,小时候,黄渤与父亲的关系比较紧张,父亲经常打他,现在父亲老了,有一次黄渤回家,父亲说黄渤是他的老战友,黄渤说:“当时,我头发就竖起来了!”当父亲说自己没儿子的时候,黄渤特别难受。

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老去,并且将我们共同的回忆都忘记了,确实令人沮丧。眼前这个人,好像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而我们又无能为力,这令我们痛苦无比。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Coco曾对我说:“上一次,爷爷在医院的时候,一见到我就亲了我一下,我感觉爷爷很爱我。但他出院之后,就完全变了一个样。”

在孩子心里,那个爱他的爷爷好像不见了,他心里变扭,跟自己赌气,也跟爷爷赌气,他就不去爷爷家,除非那个爱他的爷爷回来。

在读过《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之后,我才能这样清晰地了解,儿子心里在想什么。而这份理解,好像就是一种心理能量,让我突然有了些许头绪,对于如何跟爷爷重建关系,关于如何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我跟Coco终于可以不再回避“爷爷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谈起爷爷了。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岸见一郎表示,无论患病的亲人变成什么样子,无论我们以前同他们的关系如何,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照顾他们,也让自己更轻松,就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

如果老人在患认知症前,与我们关系融洽,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到非常失落;如果我们与老人关系僵硬,老人却突然不记得这些了,可能我们会觉得有些窝火,自己过不去那个坎。

但无论如何,老人已经走在了另一个轨道上,只与“当时当下”的我们有所交流,我们只能放弃过往,从“这一刻”开始,跟患病的老人,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

也只有放下,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这样无论是老人还是我们自己,才都能与“认知障碍”和平相处。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但这种想法是美好的,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困难的。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却总是不懂得,如何照顾父母。我们总是心力交瘁、情绪烦躁、一肚子委屈,还总是与父母发生冲突,或者数落他们。

这就是岸见一郎要写这本书的初衷,在他照顾自己患有认知障碍的父亲时,他体会到了心理的各种矛盾冲突,他认为不仅仅是患病的老人,负责照顾他们的照护者,同样需要心理安慰。

因为,从来没有容易的照护。这就像是我们俗话所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孝子如果照顾老人太久,身心俱疲,不做适当的调整,是很容易会放弃的。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为了照顾老人就委屈自己,我们需要一种对老人好,又对我们自己好的照顾方式,岸见一郎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一书中,通过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照顾认知症患者时,适时使用心理学手段,让自己和亲人都舒服融洽地度过这段时光。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1、保持相安无事

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他们的行为举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可能会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忘掉,可能会脾气暴躁,也可能会郁郁寡欢,他们会刚吃完饭,又让你去给他们做饭,也可能一觉醒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

这些变化,我们是难以适应的。有些照护者会不断提醒老人:他们忘记了什么,有些照护者会不断纠正老人:他们做错了什么。其实这样做都是不可取的,就像前文提到的,要想彼此都舒服,就要从当下着手,建立新关系。而不是抓着过去不放,或者不能容忍老人的过错。

岸见一郎在他的书里,提到他曾经到一位老师家里做客,老师的母亲是认知障碍患者,那天他们共进午餐之后,没多久老人走出来问:“我吃饭了么?”老师的妻子,非常礼貌而温和地回答:“您吃过了。”

这个互动,让岸见一郎很有感触。他直言,他一开始照顾父亲时,都做不到这么彬彬有礼。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家奶奶就喜欢不断提醒爷爷,有时甚至是批评,时间长了,两人关系紧张,家里气氛都怪怪的,这也是Coco不愿意去爷爷家的原因之一。

但Coco却似乎继承了这一点,他也喜欢没事数落爷爷的过错,这肯定让爷爷不开心了,所以爷爷的耳聋变得更加严重,他选择不听到一些纠正或指责的话。

与患有认知症的老人相处,首先给自己一个任务:保持相安无事。不发生口角,是我们的第一个里程碑,就像前文的那位老师的夫人一样,礼貌地回答老人的问题,阐述事实即可。

在与老人的相处中,不评价对错,不提醒已经遗忘的事情,是我们建立新关系的秘诀。先保持跟老人在一起时光,是安宁平静的,其实这不但对亲子关系好,对老人症状的恢复也有好处。

因此,我告诉Coco,再去爷爷家,首先不要拿他跟以前的爷爷进行比较,要找到与新爷爷的相处方式,如果暂时找不到,就要做到“彼此相安无事”。Coco的理解就是,如果爷爷言语不当,不要理会,如果爷爷要动手,那就赶紧跑开。我觉得这样暂时可以接受。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2、静静陪伴是有价值的

尽量不要让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自己呆着,即使他们生活可以自理。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状况,内心也是恐惧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会做出怎样的事情,有个人在,他们更安心。

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我们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前文提到过,离开父母去做自己的事情,是不需要理由的,也是不需要内疚的。所以我们要考虑是否需要家政服务员的帮助,或者将老人托管到有照护资质的机构。

在找到亲力亲为和寻求帮助之间的平衡点之后,我们就要在“需要自己出现”的那些时间段里,尽量陪伴在父母身边。因为静静地陪伴就是一种心理充电,有我们在,即使我们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老人依旧能觉得被重视,他们会有满足感。

因此,在开学后,我决定恢复每周二中午回爷爷家的惯例,让爷爷能见到Coco,也让Coco有机会与爷爷建立新关系。当然,我会和Coco一起回去,我也得尝试与爷爷建立新关系。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3、退出权力之争

俗话说:老小孩儿。确实,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有时候的举动就像个孩子。他们会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而特意做出一些举动。比如,有的老人会故意忘记关水龙头,故意将菜炒糊,故意把家里弄乱等等,这都是在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确信:他们在家中是重要的。

你一定还记得《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他各种作妖,找麻烦,惹祸,需要子女为他善后。直到他被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这一切才有了解释,原来这些都是认知症的症状。

患有认知症的老人,会突然像小孩子引起大人注意一样,搞出很多“幺蛾子”,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想要引起重视,证明自己还是很重要的,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想要继续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尤其是男性老人,他们在患病前可能在家中说一不二,这下生病了,好像所有人都能纠正他、指责他。这令他实在受不了,只能频繁制造麻烦,其实是在争夺“主导权”。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亲子之间的权力之争:放下输赢,才能赢得掌控权》,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也很容易产生权利的争夺,我们只有放下权力之争,才能赢得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一次,轮到了我们与父母,这是老一辈的亲子关系,所以我们依然需要放下权力之争。当老人想拿回主导权时,就给他,又何妨?

岸见一郎回忆说,有一次11:50,父亲问他为什么还不去做饭,因为12:00要开饭。当时他手头的工作还没告一段落,所以他想忙完这一段,再去做饭。于是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岸见一郎自己都不敢相信,他竟然为了10分钟,跟父亲吵成那个样子。所耽误的时间,比11:50立刻去做饭要多得多。

所以,岸见一郎提醒我们,当我们发现老人想要掌控节奏时,要放弃与他们争夺掌控权,适当地依从,避免冲突,这是我们与认知症老人相处的优化模式。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4、活着本身就是贡献

父母逐渐老去,好似什么都需要人帮助,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果从个人对社会、对家所做出的贡献来讲,好像是越来越没有价值了。

这也是认知症老人本身的一个愁苦点,他们害怕被淘汰,他们害怕没有贡献。所以,生活中会有很多老人,每天很早起床,给全家人做早饭,儿女说不用起那么早,早饭买点也可以,或者直接用预约式电饭煲煮粥,晚上按好,明早就可以喝。

但老人就是不乐意用先进的电器,他们就要自己起来做。其实这就是他们在寻求自己的价值感。老人如此,认知症老人更是如此。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其实,这些老人们对于“贡献”的理解是有所偏差的。中国古代部落里有很多先知,都是老人。他们基本都不劳作,他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的观察,洞悉周遭变化,指引部落的迁徙和决策。这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作用。

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跟老人谈谈时政,聊聊人生规划。一个智慧生命,活到这个岁数了,有些用时间换来的思考,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样做也能给老人找到更多的存在感。

另外,岸见一郎提出:老人,活着本身就是贡献。因为,老人还在,我们就能“子欲养,而亲犹在。”他说,他每次推开父亲的家门,如果父亲在睡觉,他都会不自觉地去探一下父亲的鼻息。他害怕,父亲就此离去。

可见,活着本身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我们可以尝试让老人也了解到这一点,每天看到他们,我们就表现得很高兴,让他们知道,存在即有价值,不用刻意去创造价值。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让善待老人成为家族传统

Coco说:“我现在这么不喜欢爷爷,我害怕等我当了爷爷,我孙子也不喜欢我。”

我说:“那你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跟爷爷相处,不比较、不评价、不批评、不争吵,这就是‘积德’,德厚了,你后面的愿望就会实现,你就会成为受孙子喜欢的老爷爷。”

我们是如何对待老人的,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都看着呢。孩子最喜欢用“模仿来学习”,他们会不自觉地用我们对待老人的方式,对待将来的我们。就像我们不自觉地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孩子一样。

一个优良的家族传统,会不断地被传承下去。一个不良的习惯,也会被继承。所以,有了孩子之后,我会更加谨言慎行,希望孩子继承的都是比较正面的做法。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但照顾认知障碍老人,确实不容易,为了不让“上有老,下有小”的你被各种责任和烦心事压垮,我推荐你也读一下岸见一郎的这本《请你迷失在我身旁》。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这是一本治愈性书籍,阅读这本书,你会觉得深深地被理解了。你的所有不良情绪,作者也有,他不但能理解你,还能找到这种情绪的心理源头,并加以化解。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不同于全社会对于认知症老人的关注,岸见一郎关注到了照顾这些老人的人。作为照护者,我们也在经历巨大的心理动荡,一样需要被关怀。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当父母患有认知障碍,请他迷失在你身旁,这其实是一个互相疗愈的过程。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我们与父母重建了新的亲子关系,我们照顾得不累心,父母老去得不揪心。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状态么?


爷爷认知障碍,性情大变,岸见一郎:教你几招,找回久违的亲情

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


心理家、哲学家岸见一郎用他的真情实感,为每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带来精神抚慰。这本书原价59.8元,现在头条特价29.9元,一杯奶茶的钱,就能让“照顾老人”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点击下方“去看看”,即可下单。

请你迷失在我身旁 ¥29.9 购买

我是@蓁蓁宜人用心理学和哲学知识解释家庭教育问题,欢迎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家长[耶] #今天看了一本好书#

延伸阅读:《亲子之间的权力之争:放下输赢,才能赢得掌控权》

#头条品书团# 来今日头条,搜“免费书单”,海量小说免费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前文   认知   爷爷   障碍   孙子   负罪感   性情   亲情   奶奶   情绪   父亲   老人   父母   关系   孩子   心理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