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女人…

村里女人名字里都要带个“珍”,“巧”,“花”,“萍”,“霞”,“燕”,相比于男人名字“拴狗”,“拴牛”,“拴柱”,“狗剩”还是文雅的多!

村里的女人…

她们的衣服往往也大同小异,冬天清一色的大红棉袄,棉花自家种的,布是合作社买的没有弹性的红布,由于布没有弹性,所以棉袄不能做的太大太小,大了四处漏风,小了就像穿着铠甲,扣子都扣不上。纽扣是布质的,一头打结,一头挽个孔,北方冬天冷,里面有时还要加个毛衣,当然毛衣也是自己织的,像袜子,围巾,围脖,马夹,毛裤,手套都是自家织的。因为穷,买的毛线都是比较劣质,洗完之后掉色严重,新的穿上还是比较暖和,经过多次洗涤后变得生硬,弹性也没有了,穿上后还不如件秋衣暖和。那时卫生条件差,一个冬天不洗澡都属正常,人人身上都长虱子,它们钻在毛衣夹缝处,很难被抓住。外面穿上肥大的罩衣,保护棉袄不被弄脏,要知道这件棉袄至少要穿五年以上,棉袄拆洗非常麻烦。棉花是块状的,每间隔约5cm就要有条缝线,不然棉花就会在里面移动,导致有的东方很厚,有些地方就是薄片。清洗时就要先把这些缝线拆除,棉花全部掏出来晒的蓬松,把内外两层布清洗干净,再重新缝好,相当于重做一件的功夫了,这和被子是一样的!看着外面还算干净,但衣领内测已经脏的发黄了。棉裤和棉袄一样也是自己缝的,只不过要宽大很多,脚脖处缝上根带子,风就不会从裤腿往上灌了。至于腰带都是用缝衣服剩下的布条拧成的。鞋子是自家纳的千层底,千层底布鞋做工复杂,技艺高深,难度大,耗时长。包括:打袼褙,切底,包边,粘合,圈底,纳底,槌底等,每道工艺都有很多讲究,而且要求严格。一双鞋底要纳一两千针,并且麻绳粗,针眼细,纳底时得用手勒紧,先用针锥(样子类似小型螺丝刀,只不过装的是个大很多的针,用来在鞋底打孔,方便穿线针通过)打孔,这就用到了另外一个物件-顶针,长得像扳指,钢制的上面有均布着小凹坑。使用时带在食指第二个关节上,针尾顶在凹坑里以防止滑脱。当针穿过厚厚的鞋底一半时,再用手顶出就有些吃力了,这时会用尖嘴钳将针拉出鞋底,在把麻绳缠在顶针上拉出勒紧。纳鞋底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个动作,她们会不时用针在头发上一捋,至今我都不知道目的是做什么,可能是利用头油来润滑针头吗?有可能因为那时洗头的间隔很长,头发会很油腻!这身行头完全纯手工打造,在瑟瑟的北风中,双手交叉缩在袖口里,不时掏出口袋里的小手巾,擦掉快溜到嘴巴里的两通鼻,撩起红棉袄的一角,把揉做一团的手巾,装进裤兜里。有时擤完鼻子,往脚后跟一擦。

她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刷牙的习惯,也可以说是没条件,夏天穿裙子坐着干活时,好不避嫌的露出鲜艳的大裤衩,就像那时大部分男人们的裤门总是关不上一样。她们唯有的化妆品就是雪花膏,摸完后淡淡的香味让她们很受用,这样多少可以遮蔽长期不刷牙和洗澡给身上带来的异问。


村里的女人…

她们也是勤劳的,比男人们付出的更多,得到的更少。男人们冬天比较清闲,但她们却没有闲下来,要忙着给全家老小张罗吃的,穿的,用的。那时菜都是自己中的,冬天能吃的就是地窖里的红萝卜,白萝卜,土豆,大葱,白菜。一个冬天她们要变着花样做饭才不至于让娃娃和男人们吃的厌烦。一日三餐除了围着锅头灶台转,还要给一家老小洗衣缝补,家里的猪,牛,鸡,狗也都指望着她们过活呢!每日起早贪黑,她们大部分没上过几天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饭,做很多花样,女工也是基本功,将来好在隔壁村找个稍微殷实一点的人家。她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隔壁几个村的活动范围,顶多去过几次县城,认为世界上的女人都是这样生活的,也就不抱怨什么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她们心中就那么大个地方:孩子,丈夫,黄土地,家畜,这就是属于她们的世界,没有抱怨,没有遗憾,似乎一切本该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袼褙   拉出   缝线   顶针   麻绳   手巾   老小   头发   棉袄   鞋底   暖和   村里   棉花   毛衣   弹性   冬天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