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最近《小欢喜》是这个夏天继家庭教育剧《少年派》之后又一热播剧。

每个演员精湛的表演,写实的剧情,十分抓人眼球。

剧里的每个家庭都很贴合现实生活,每种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也很写实,迥然不同的育儿观成了这个剧最大的热议话题。

其中最有争议的热点就是,陶虹饰演的宋倩对女儿英子的控制欲让很多网友一边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一边心疼英子。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陶虹饰演的宋倩是什么背景呢?

是一个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的单亲离异妈妈,也是一名雷厉风行的中学金牌老师,为了陪女儿高考,毅然辞职陪考,一心扑在女儿身上。

她的女儿英子,是一个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的高三学生。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她们是三好家庭的范本,是令人歆羡的对象。

而和谐的背后,是英子在高压管教下的无奈和崩溃,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儿沟通,只能通过控制女儿的生活和学习来缓释自己的焦虑。

其实从第一集就能看出来宋倩强大的控制欲,为了监视孩子,把孩子房间开一个对着客厅的玻璃窗,女儿像是被隔离的犯人,这操作简直令人窒息,爱得让人喘不过气。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宋倩”们对孩子的爱错在哪里?

1,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高三开学的活动仪式上,每个孩子都写一个愿望在气球上,然后和家长一起放飞气球。

英子的梦想是当个航天员,刘洋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她的心愿是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

当英子在气球上写下这几个字母时,母亲宋倩质问:“这是什么东西啊?”

英子:“这是我梦想,这不是东西。”

宋倩执意要求女儿改写愿望,她拿起笔在气球上代替写下了英子的“愿望”:“清华,北大!”

“你要许愿考到700分,你一直就在650分左右徘徊,你只有考到700分,才能进清华北大。”

母女争执不下,互相推搡之下,气球,爆炸了...

那一瞬间,英子的心也跟着碎了。

吉塞拉·普罗伊朔夫在《养育女孩》里说:

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做一些我们希望她们做(因为这会让我们开心)但是她们不愿意做的事,其实我们就是在向她们暗示:为了自己快乐,可以不理会别人的想法。

中国式父母一贯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思想不成熟,不适合做任何决定,家长为孩子做决定是天经地义的,我是你父母,你就得听我的。

这样把自己想法强加于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


2,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

网上有个新闻,神童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儿子取得的称赞又膨胀了母亲的理想。

母爱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

从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

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大学四年,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却发现他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行。

无法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甚至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和规则都不懂,为了照顾他,妈妈陪读了四年。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

科威尔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在著作《家庭》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独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础。

在中国应试教育之下,很多家长只注重学习能力,不发展孩子的独立能力。

即便孩子进入高等学府,能不能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大问题,更何况以后进入社会,家长不可能全程陪伴监视,早点让孩子独立才是孩子最基础的能力。


3,活得没有自我

从剧里宋倩经常对英子说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她从来没有“自我”的意识。

“妈妈最最最最爱的就是你啊”

“自从你到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

“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听着都觉得爱的窒息,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每天给孩子各种营养食物,怀疑女儿早恋,每天在校门口接她回家,不允许她吃爸爸买的她认为的垃圾食品......

宋倩是因为穷困才会寄希望于英子身上吗?并不是。

她有四套学区房,一套住着,另外三套出租,在北京这个地方,即使她什么都不做,每个月绝对是中产家庭了,完全有资格负担女儿生活教育的同时,自己也过得很开心,她偏偏选择了一条自己认为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所以英子深受母亲爱得太多的困扰,却又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希望妈妈少爱自己一点,却又无可奈何,每天回家都是小心翼翼的面对母亲宋倩。

父母的控制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情绪被压制,孩子容易变得极端

英子对宋倩的高压控制之下,早已变得郁郁寡欢,学习冬令营也不敢告诉妈妈。

很多网友说要是自己是英子,遇上这样的妈早就抑郁了。

在报考志愿的事情上,宋倩和英子的冲突达到了顶峰,英子无比的热爱着、憧憬着、向往着航天事业。

所以她执意要去南京大学,因为南京大学的天文专业是全国最好的。

宋倩当然不同意。

南京离北京那么远,你一个人去读书,妈妈怎么能安心?

南京大学也没有北大好,北京户口也远远强过南京户口...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丝毫没有看到英子渐渐消失的笑容,宋倩所有的高压控制和强权保护,口头上都是说为了英子好,可也正是她的“我都是为了你好”,杀死了英子的梦想,把孩子逼上了绝路,走上了极端。

得知宋倩不肯在志愿表上签字,英子选择了跳海,宋倩这个时候彻底崩溃,但是她说出口的仍然是那一句:

“你为什么一定要报考南大啊?”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英子崩溃吼出来说:“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2,不能树立自信心

在高中同学群里聊到《小欢喜》这个剧的时候,一个同学说,她的父母都是宋倩型的。

从小对她特别严格,什么都管,什么都控制,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当她想和父母聊自己的想法时,父母总是一句话打发她。

“你懂什么啊?我们大人经历多还是你经历多?听我们的总没错,管好你的学习就行!”

习惯了被父母做决定,导致她一直认为自己没什么用,做什么工作都没有信心,感觉自己胜任不了,想改变现状,又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

信心意味着采取行动、争取权利和独立决策的勇气,这意味着依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

人们需要有勇气为信仰而奋斗,为正确的事情采取行动需要极大的勇气,父母如果在面对孩子教育的时候,不能让孩子敢于大声讲出自己的信念,并为之付诸行动,其实就是失去了营造孩子自信心的环境。


3,与父母越来越远

没有人喜欢被人控制,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成人在工作中,如果感觉领导控制欲强,尚可以跳槽来应对,但是孩子呢?

大多数孩子永远摆脱不了原生家庭,摆脱不了父母,长大之后会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远离父母。

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父母会发现越来越难和孩子沟通,交心更是一种奢望,说多了孩子就会不耐烦,因为孩子从心理上已经与父母越来越远。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我是为了你好”是孩子头上第一座大山



父母该怎么摆脱“我是为了你好”的魔咒


1,尊重孩子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想有同等决定权的人。如果我们能像对待亲密好友那样,真心倾听孩子说话,我们就能从他们的敏感和智慧里学到很多!”

尊重孩子,意味着允许孩子表达他的感受。

在和孩子相处中,甚至允许孩子表现消极情绪,比如嫉妒、怨恨、愤怒。这些挑衅性情绪并不都是坏的。

因为它能帮助孩子维护自己的立场。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完全自由地去表达这些情绪,那么也应该允许孩子们自由享受这样的权利。

剧中宋倩很少允许女儿英子表达她的感受。

英子爸爸送给英子乐高当生日礼物,英子藏在方一凡的家里,都不敢拿回家让妈妈看见,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英子情绪不敢外露给妈妈。

英子放学回家,看见宋倩发现了乐高,正在拼,先是很害怕,不等妈妈说话,就赶紧向妈妈道歉不该收爸爸的礼物。

如果母女真是如此下去,这个家庭确实没救了。

结果宋倩很理解,邀请女儿教她怎么拼乐高,完全没有责怪的样子,表现除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孩子。

英子先是惊讶,然后松了一口气,也很开心,告诉妈妈她的真实想法:“她本来就没打算现在玩,等高考完再玩这个”,母女开心地玩起了乐高。


2,放手孩子

从孩子出生,到牙牙学语,再到孩子上学、离开身边,让一个爱孩子的母亲放手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放手孩子,才是生命的真相。

就像龙应台说的: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放手不代表放松,但是让孩子早日独立的家庭,一定比对孩子有控制欲的家庭更和谐,孩子也更快乐,开朗。


3,正面影响孩子

家庭教育中最常被提到的词语就是“言传身教”,父母想让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和性格,毕竟直接的教育方式就是“言传身教”,父母正面影响孩子,比对孩子提多少要求都有用。

和谐,幸福,快乐,积极,善良,爱,这些都是家庭的正面影响,试想一个充满抱怨、消极、暴力的家庭,如何会培养一个快乐、积极、向上的孩子呢?

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和谐的家庭之音。

比如之前上过节目《爸爸回来了》的杜江和霍思燕一家,这对夫妇在节目中不断撒狗粮,在家庭教育中也非常成功,儿子嗯哼是一个充满爱、善良、体贴、会照顾人的小暖男,这离不开他们夫妻的正面影响。

育儿路上,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从来都不是独自前行。

两个不同年龄的个体,有冲突和矛盾很正常,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找到两方的交汇点,一起前行。

做个控制孩子的父母是不明智的,这个时候父母不妨换种方式,把轨迹收回到自己身上来,找寻让自己平静、快乐的方法。

心理学家佩普·考恩曾研究表明:“父母快乐,孩子才会幸福。”这种不费力的方法,,或许是能让孩子与父母走得更近的方式。


我是七七妈妈育儿,分享养娃的那些事,崇尚科学育儿。

亲子互动,儿童教育,性格养成,自己一边学习一边分享,每篇文章都是自己一字一字码出来的。

做个成长型妈妈,提升孩子幸福感,你要的干货都在这里,欢迎关注我,转发评论点赞收藏,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南京大学   孩子   家庭教育   母女   气球   情绪   你好   想法   女儿   父母   母亲   独立   能力   妈妈   家庭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