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疗愈的电影 1 ——爱的教育

两年前刚毕业的时候看了一个印度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

故事讲述了一个思想自由却成绩落后、调皮捣蛋的小男孩伊夏,遇到了和他有着相同成长经历的美术老师尼克。

适合疗愈的电影 1 ——爱的教育


尼克老师的教育与传统模式不同,他主张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下自由创作。在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下,他发现:能把字母"b"和"d"写反,字母“s”永远也记不住朝向哪边的“坏孩子”伊夏却有着非凡的美术创作天赋。

不因为伊夏的“不合群”而忽略他,尼克想尽办法让伊夏知道“我不是不行,我只是有点特别”的道理。正是在尼克的赏识教育下,所有人眼中的“问题孩子”伊夏开始展露他富于常人的画画天赋、重获一份属于孩子的自信……

适合疗愈的电影 1 ——爱的教育


电影最后在伊夏欢乐的拥抱中结束。一个曾被“限制”的孩子终于得到拯救并给世界以拥抱进行和解。

而今天,我在另一部产自法国的高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看到了同样“震撼”的结局。

来自池塘之底男子寄宿学校的一群“放牛娃”是出了名的捣蛋。主人公马修——一位过气音乐家——到学校任职代课老师的第一天,就见识了孩子们极端的恶作剧——为抗议残暴的院长而将善良神父伤到头破血流。

即便是这样,马修也没有“放弃”这60个娃,没有像院长一贯命令那般将受罚孩子关进他们闻之瑟瑟发抖的黑屋子。相反,长于音乐的他抓住了孩子们爱唱歌的特点,成立了一个“合唱班”。齐心合力突破层层险阻的背后,是童声合唱队的孩子们越发凝聚在善良的马修老师身边,连一向刻薄自私的院长也有了片刻的松动。

适合疗愈的电影 1 ——爱的教育


可惜,一场大火烧灭了院长妄图借“合唱班”殊荣实现升迁的梦想,也让恼羞成怒的院长“不客气”地赶走了孩子们心爱的马修老师。而“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电影桥段再次上演:“大魔头”院长因体罚学生被革职,受到马修关照的“天籁童声”莫安琦也消除了他与母亲间的误会,离开了寄宿学校并前往音乐学院学习。

电影最后,始终得到马修老师关爱的孤儿佩皮诺终于如愿以偿地跟着马修离开了“池塘之底”。这个答不出院长提问的历史问题、单纯信赖朋友给出的数学答案“5+3等于53”、全片只露出过两次笑容的可怜孤儿在善良的马修的带领下走向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适合疗愈的电影 1 ——爱的教育


谁也想象不出,留在片末的那抹阳光般灿烂的笑,是来自一个因二战失去双亲、曾固执相信“爸爸周六会来接我”的孤僻幼儿。虽然这个孩子不是影片众多儿童演员的中心,却是马修“用爱唤醒沉睡的幼小心灵”这幅巨大拼图上的最后一块,是最突出“爱的教育”这个电影主题的成品。

观影结束后,我第一时间跑去知乎看影评。在最热门的一条知乎评论下,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简单是因为无心,粗暴是因为无爱”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教育难以被学生接受的核心原因。

尽管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承袭了很久很久,亦培养出许多领域的菁英,可有更庞大的学生群体仍旧不被看好,他们终日活在优秀生的光芒之下、那些暗无天日的角落。

他们的“差”也许只是因为偏科,也许只是因为遇到了一位不见得会赏识人的教师,也许……而他们在这些“也许”之下成了“无爱”教育的牺牲品。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爱,而知道自己值得被爱,正是救赎的开始。

这是影评作者最后提出的总结性观点,亦是我站在“过来人”角度对教育提出的共性解读。

以上就是今日份的“适合疗愈的电影”。

适合疗愈的电影 1 ——爱的教育



文中知乎链接:

https://www.zhihu.com/tardis/sogou/qus/2367949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音乐学院   菁英   尼克   关进   电影   童声   池塘   影评   孤儿   合唱   院长   善良   适合   老师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