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被人讨厌,不求被人认可,存在便是你的价值

人生的难题,总是多于欢乐。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对于生活的印象。

不过,其实难题和欢乐之间,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难题攻克与否,欢乐它就在那里,只待你细心发现。

对于如何找到欢乐,如何破解难题,我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读书。不知在哪里看过,读书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只读几本书,反复读,读到通透为止;另一种是读大量的书,但每本只读一遍,最后以量变求质变。不论是哪种方法,都对人有很大的助益。而我采用的方法是后一种。

在几个月前,我看到别人推荐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这个题目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大家都担心被讨厌,而这本书却好像要指导人们如何不怕被人讨厌,去活出真正的自我。这样的心理话题,很吸引我,但直到上个月,我才把它读完。


不怕被人讨厌,不求被人认可,存在便是你的价值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东西,也看到了不少陌生的东西。

01 把课题分开,你的烦恼也许不是你的烦恼

首先,它让我联想到一本书: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被讨厌的勇气》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一位年轻人和一位年长智者之间探讨的对话展开的。而《遇见未知的自己》也比较类似,尽管不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样的对话体形式,但也描写了一位困顿于人生难题的年轻女子遇到智者之后所收获的智慧。


【博集官方直营】遇见未知的自己 修订版 ¥26.2 购买


此外,《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提出,人生的难题无外乎三类,一类是自己的事,一类是他人的事,还有一类是上帝的事。当发生一件困扰自己的事情时,只要稍加分析一下,辨别此事是属于谁的事,那么,人们就可以不用那么头疼了,毕竟他人的事和上帝的事,都无法干预,只有自己的事,才是人们可以干预和改变的。

我这样简要概括,可能没办法使你受到震动或启发。但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觉得醍醐灌顶。那时,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看待问题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也一下子想起来很多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根本就是在替别人瞎操心。

无独有偶,《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也提出了课题这个说法,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处理,就取决于此事属于谁的课题,是你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

比如,有人问你借钱,你身边没钱,或者有钱也怕后期回款困难,不借又怕得罪别人,你就开始特别烦恼。但实际上,借不借是你的课题,你完全有不借的自由,至于你下了决定之后,人家怎么想是人家的课题,不用你为此操心

这样一来,人生就轻松多了,没必要再为一些你害怕担心的事情而纠结。

所以,在我的感觉上,这两本书是比较想象的,它们大致传达了同一种理念,而《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偏向对女性说的,《被讨厌的勇气》则涵盖面更广。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写的。这两位作者,在书中明确说明,他们的这套理念来源于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思想体系

那么我想,《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可能也有参考阿德勒的这套思想体系。


不怕被人讨厌,不求被人认可,存在便是你的价值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他们是人格心理学的三大祖师爷。

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这三位大师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的思想体系,也远非三言两语能讲明白,也不是我随便看了些书就能弄懂的,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还是回到《被讨厌的勇气》上来。

这本书,说难不难,但要说完全理解和吃透,却也并不容易。我也只能零散地说几点。

02 我们不需要别人认可,只要存在便是价值

书中的智者提出论点: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类似的话,我在一次听书的时候从另一本书上(忘记是什么书名了)听到过,而那本书的观点是人的一切烦恼和焦虑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

不怕被人讨厌,不求被人认可,存在便是你的价值


细想一下,“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句话诚然是正确的。如果你不用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不用担心被别人说,不用管别人的看法和想法,那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想干什么干什么。你要说可我的烦恼是工作,可不是什么人际关系。但工作就得与人合作,哪怕在家做自由职业也是如此,哪怕不需要当面焦急,你也得在网上交际并去获客,那还得想办法处理人际关系

而另一本书讲的人的一切烦恼和焦虑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只是在这基础上再延伸一下,因为所有人际关系的烦恼最终都会涉及生死存亡,在远古时代,你被集体抛弃,那你离死就不远了,所以这种集体观念已经刻在了我们基因的深处,没办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死亡的威胁,哪怕你自己也意识不到。这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前文说的分清事情属于谁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让烦恼飞走。也就是说,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这就是某种自由。那要怎么才能产生这样的勇气呢?就要知道自己是因为存在着,所以才有价值,而不是必须经过别人认可才算有价值。只要存在,便有价值。只要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人就会产生勇气。有了价值感,人也会获得幸福感。

当然这些观点我浓缩起来你看着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在书中,对话会引导你代入,引导你一点点去接受这些观念,改变那些曾经让自己自卑的东西,心里就会不知不觉变轻松。

你要说看这些真的就能改变观念,对自己有帮助吗?我不知道你怎么想,至少对我来说,看这些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我们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很多困难,总会遇到很多麻烦,当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如果心里有个声音对自己说:这是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这一点不重要,别担心。那情况就会好很多

而书本,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它就像是一位陌生人,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跟你娓娓道来,给你这种力量。作者会从字里行间,让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让你走出自己的牛角尖,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不怕被人讨厌,不求被人认可,存在便是你的价值


就像之前我很纠结自己是否专注的问题,但《被讨厌的勇气》中的一句话就给了我强大的安慰: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这句话给了我力量,阿德勒让我接纳了自己,在看到这句话之前,我总是怀疑自己太贪心,家庭、事业、兴趣都想要。而他就告诉我,本来就该这样啊,你想的都对。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安慰和支持吗?

书中又说,这套心理体系,需要人从接触开始,慢慢去消化才能逐步转变,通常到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和习惯,需要人花费一半的人生,也就是说,你今年35岁开始看,那么你会在70岁的时候变得通透无比。你在20岁开始看,40岁就能不惑了。所以年纪越轻接触,就能转变得越快。

我从《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开始觉醒,到现在,我看书越来越多,接触的心理学书籍也越来越多,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好。这是一种让人舒服的变化,也是读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

03 活在当下,方能自在从容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又说人要活在当下,这跟《禅之道》所讲的禅的理念不谋而合。


譬如说,你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的困扰,总觉得自己现在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那你就活在了过去。又比如说,如果你一直头疼将来要是失业了怎么办?要是和另一半分开了怎么办?那你就是活在未来。而当下,就是你所呼吸所生活的当下。当下,你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什么样的天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东西。

不怕被人讨厌,不求被人认可,存在便是你的价值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那为什么有的书会跟我们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呢?做计划,不就是活在未来吗?

我认为不是的,做计划确实是要考虑将来,但做计划的目的,也是为了确定我当下该干什么。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不是十年前,也不是十年后,而是现在。

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活在了当下,不论是考虑过去总结经验得失,还是思考将来防患于未然,我们做的都是当下可以做的事情。

但当我们陷入困境,为事情感伤而无所事事时,我们就可能活在了过去的阴影中,或者在为未来而担惊受怕。这种时候,那些看过的书,听过的道理,就可以在心底冒出来,悄悄对自己说,嘿,你又不在当下了,看看周围的车水马龙吧

这种对自己内心的关注,以及适时的提醒,何尝不是活在当下呢?

多看看像《被讨厌的勇气》这样的书,我感觉真的可以减轻我们人生的负担。比如我开一个专栏,换做以前,可能会担心开出来没人买怎么办呢?但现在,我会无所顾忌,我觉得自己有分享的价值,也有输出的能力。至于有没有人看,没关系,那不是我的课题

当风吹起,我自迎风舞动。当下的美好,就在你的一呼一吸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弗洛伊德   讨厌   价值   智者   人际关系   课题   难题   勇气   烦恼   担心   欢乐   事情   东西   计划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