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在宝藏群里一位心理咨询师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诸如《美丽人生》、《我是山姆》、《心灵捕手》等电影。它们每一部都直击心灵,令我深受感动。

于是,当这位老师转而推荐书籍时,我就毫不犹豫地去买来看了。其中,《登天之梯》这一本,是我最近读过的书籍当中,最令我震撼又念念不忘的一本,也让我再次感激能够遇到这个宝藏群,遇到那位老师。以至于把它分享出来的冲动,来得比以往任何一本都要强烈。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事实上,《登天之梯》这本书的翻译有些地方读来感觉怪怪的,排版也感觉比较老式,可它对我有股强烈的吸引力,促使我总想一口气读完它。

《登天之梯》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于此书的第三个章节名。这个章节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大卫教惨案的一些内幕。

大卫教是一个邪教组织,教主考雷什利用宗教信仰,以及残忍严苛的恐惧化管理,把教员牢牢地控制在手里。

通过恐怖的体罚、洗脑,教员们深信大卫教以外的人都是“异教徒”,而“异教徒”终将会杀掉他们所有人,这一天就是世界末日,经历过这场战斗之后,教员们都可以在天堂和家人相会。他们也相信只要严格遵守教会的所有规章制度,就能够登上天堂。

而考雷什是他们眼里毋庸置疑的上帝,他们对他的崇拜,已经超过正常人可以想象的地步。这也是后来酿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教会习俗便是女孩子们的献身。女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将来会成为“大卫的新娘”。当她们长到10岁,就会通过一种性虐待方式成为考雷什的性伴侣。

非人的恐惧和封闭式管理,让大卫教成员不再相信外面的世界。可美国政府也难以想象在如此虐待之下,人们对教主还如此忠诚,当他们一开始解救这些教员时,就遇上了强烈抵抗。最初只救出了一批孩子。通过观察这些孩子的行动,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个组织被洗脑的程度,并非简单的介入就能拯救他们。

但是,政府已经势在必行,展开了最后一场解救行动。这场行动,让剩下的成员走向了自我毁灭,包括教主考雷什在内的80名成员死于一场大火,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教义——登上了天堂。这就是“登天之梯”的出处。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最初被救出的那批孩子,一度自动延续教中的生活习惯,例如吃饭时男女严格分开,大一点的女孩子开始为成为“大卫的新娘”而做准备。他们警惕着那些照顾他们的社会人士,因为在他们的概念中,那些都是“异教徒”,随时都会把他们杀掉。长期以来的高压环境,让他们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登天之梯》的作者布鲁斯·D·佩里作为精神科医生,带领他的团队对孩子们进行了心理辅导。但孩子们被集体看护的时间有限,最终被分散送到亲戚家或领养家庭。在大卫教经历的这段人生经历,给他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在佩里医生的跟踪了解下,他发现后期发展良好的孩子,是那些能够进入到最健康和充满关爱环境的孩子正是与他人良好而稳定的长期关系,才对心理创伤的治愈最有帮助。

这也是此书的主题:真正能够治愈孩子、让孩子获得好的成长的,只有爱,只有稳定而持续的爱

然而这个世界总有黑暗,譬如大卫教,又譬如很有可能生活在自己家附近的什么坏人,所以,才会有《登天之梯》中其他几个孩子被伤害的案例。

但也有孩子,并不是遭遇了坏人才形成创伤。他们仅仅是因为生命早期经受了父母无意识的疏忽,就造成了大脑的损伤,改变了他们的人格。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左边是处在用心养育环境下长大的三岁儿童的大脑,

右边是被忽视儿童的大脑

(图片源自佩里医生的研究报告)

有一个反社会性格的大男孩(简称他为J),杀害了两名女孩,并强奸了她们。当佩里医生去评估他的心理时,只感受到令人发指的冷漠和残忍,这个男孩对自己的作为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悔和愧疚,他已经无药可救。

佩里医生从他厚厚的卷宗以及对家庭的采访中,发现了他成长的轨迹,以及他内心之恶的来源

与一般反社会性格的人所不同的是,J的生长环境并不恶劣,他有着和睦而普通的家庭,完整而一致的父母,以及一位个性正常的哥哥。

但J和哥哥的成长并不相同。他们共同的母亲是个虚弱、没有太多精力的妇人。当她生第一个孩子时,生活在农村大家庭中。于是,在她乏力之时,周围有别的亲人帮她一起照顾孩子。J的哥哥也就在足够的拥抱、温暖中长大。

可当J出生时,情况就不同了,因为父亲换了工作的原因,他们搬到了其它市里的某处小公寓。又因为父亲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于是,就变成母亲一个人照顾2个孩子的艰难处境。

最离谱的是,J的母亲在怀二胎时就养成了和大儿子出去散步的习惯。当小儿子出生后,她因为无力应付儿子的不停哭闹,就把小儿子独自放在了家里,和大儿子出门散步,而且一出去几乎就是一整天。久而久之,她的小儿子也真的不再哭闹,她以为自己搞定了这一切。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然而,长达十几个月独自面对白天的J越长大就越表露出异常的性格和情绪,他常常产生无缘无故的怒气,性格冲动又反复无常。慢慢的,他变得劣迹斑斑,他的父母不得已把他送到类似儿童管教所的机构。

但因为把一群行为不良的儿童聚集到一起看管,他们不但得不到高质量的陪伴,又会互相模仿和影响。于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事情就愈演愈烈,J一步步演变成了魔鬼。

同样的忽略,却未必会造就同样的人。

还有一个被当作狗养大的孩子C,却有着不错的结局。C是一个15岁女孩偷食禁果生出来的孩子。他母亲没办法抚养他,但他被外婆养了起来。他的外婆充满爱心,对他呵护有加,却在他一岁左右就去世了。

于是,外婆的同居男友,成了C的养护人。这个男人向机构申请过把孩子托给寄养家庭,但政府的办事效率导致孩子跟他一起过了好多年。这个男人一辈子没结过婚,不知道如何养育孩子。但他养了好多狗,于是,他就把孩子当狗那样养了起来。当C犯错时,他就把他关到笼子里,每天也会把他放出来溜溜。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这样长大的孩子自然会不正常。C在2岁时,就被他养父带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瘫”。但是没有医生去询问他的养育方式。直到C在6岁时在医院作为一例棘手的特殊病例,经受佩里医生的治疗,他的情况才有所改观。

当时,他已经变得像一只疯狗一样,不会说话,时刻展现出攻击性,会拿粪便攻击任何人。他的病床需要专门做一个笼子罩住,否则没人敢接近他。

佩里医生凭他高超的心理技巧赢得了C的信任。之后,他就从轻微的抚触开始,对C展开了循序渐进的系统治疗,包括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治疗。抚触便是弥补他在大脑高速发育阶段(1-4岁)错失的刺激

经过半年的治疗之后,C获得了良好发展,并且被送到了新的稳定有爱的领养家庭,后期的发展情况也令人欣慰。

之所以能有如此有效的表现,离不开C在一岁前受到的来自外婆的关爱。这些关爱,正是生命早期成长所需的对大脑的合适刺激。因此,他的大脑才能对后期治疗产生快速的反应。

佩里医生对大脑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后的3年,大脑需要抚养者的拥抱、话语等合适的刺激,才能够正常发育

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受到这种关爱,被虐待或是被忽视,大脑的发育会产生问题。他们不但会产生认知偏差,今后还难以和别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且,他们的大脑会明显小于正常的同龄孩子。

这让我想起之前那起轰动的14岁少年奸杀女孩的新闻,这个孩子与书中案例的J是如此相似,他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这不禁引人深思。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我又想起今年很火的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深刻反映了发生反社会杀伤事件之后的社会现象。剧中李晓明是无差别杀人的凶手,他的家人和受害者家人在这一事件之后如何生活、自处,如何从这场悲剧中走出来,正是这部剧所要探讨的对象。而那位触犯众怒为李晓明打官司的王律师,正是想要从这个案子中去挖掘凶手行恶的原因,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事实上,这个原因,剧集并未交代清楚,李晓明的家人是最普通不过的居民,谁都不知道李晓明为什么会变成恶魔,但《登天之梯》却给了我启发。

从佩里医生的研究成果来看,恶的来源,也就是反社会性格的来源,一方面来自于基因,一方面来自于生命早期的经历——也即成长环境

在一个正常家庭里(近亲中无相似病例)出现的恶,其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种恶就往往来自于早期的虐待或忽视。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对这种虐待和忽视已经有了直观的了解。

这种虐待和忽视,更是会引起孩子的丧生,在20世纪早期的孤儿院就常常出现此类情况。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孩子侥幸生存了下来,也并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只是对自己形成了惯性伤害无法自爱——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当我们号召人们多爱自己一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这么一部分人,也许根本就不知道爱自己是怎么一回事。

就像《登天之梯》这本书说的那样:“事实上,除非你被人爱过,现在也有人爱你,否则你不会爱自己。爱的能力是无法独自建立起来的。”



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

这,就是我从《登天之梯》这本书中获得的真知。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好好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大卫   小儿子   教员   教主   外婆   大脑   性格   母亲   距离   医生   情况   儿童   孩子   环境   家庭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