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爱的距离,爱究竟来自哪里?

从孩子出生之后,我就经常对孩子又亲又搂又抱,还动不动表白:妈妈爱你。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只不过频率降低了很多。

我们与爱的距离,爱究竟来自哪里?

在孩子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母亲看我对孩子还这么亲热,就说,爱孩子要爱在心里,不要爱在面上。

我想,她说这句话之前,脑袋里多半飘出了“慈母多败儿”这样的话语。不过,当时,我并没有追问为什么,只是心里确实因此产生了顾忌,从此在心中存了个疑问: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对孩子究竟好不好?

但在行动上,我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也许是出于习惯,也许是天性使然,我总是控制不住对孩子表达如滔滔江水般的母爱——当然,吼起来也是如滔滔江水般气势如虹……

直到最近,悬在心头的这一丝疑问才获得了解答。

《登天之梯》这本书告诉了我恶来自哪里,同时,也告诉了我爱来自哪里,解答了我该如何爱的问题。

我先说答案,我的这些举动,对孩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对孩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那为什么这样做会有好处呢?

因为这和大脑的发育规律有关。

大脑发育从出生到4岁之间会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大部分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都发生在这段时期。4岁孩子的大脑可以达到成人脑体积的90%。

我们与爱的距离,爱究竟来自哪里?

这段时期,是孩子大脑发育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既具有发展潜能又非常脆弱,各种体验在积极地塑造着大脑的形成。如果孩子在安全、可预见、充满关爱和重复体验的环境中,就能够帮助基因发挥最大潜能让大脑获得最优成长。相反,这段时期也非常脆弱,最容易受到威胁、忽略和创伤的损害。

另外,大脑的发育,在其构造中,也按一定的顺序来发展,最先发育的是最原始和最中心的脑干区域,然后慢慢地从中心部分向脑皮层过渡。想要获得充分的发展,每个区域都需要得到恰当的时机、结构以及重复的体验。

我们与爱的距离,爱究竟来自哪里?

在婴幼儿时期,当孩子觉得冷、饿、渴、害怕或是难过时,只要哇哇大哭,就有人来照顾、安抚。在这样的关爱下,有两类重要的神经网络会在大脑发展的同时受到刺激而获得发展。

一种是与人类交往互动相关的复杂感知系统,这套系统能让婴儿感受到看护人的脸庞、微笑、声音、抚摸和气味。

另一种是调节“愉悦”的神经网络。很多方式可以启动这套系统,压力舒缓就是其中之一,冷、饿、渴等不舒服的感受都会造成压力,当父母给出适当的回应,去缓解口渴、满足饥饿,去拥抱和亲吻孩子,都能缓解孩子的压力,也就能刺激孩子产生“愉悦”和舒适感。

两种模式的神经活动同时出现,而且重复足够多次时,这两种模式之间就会产生出联系。

这种联系正是连接和产生出健康关系的重要神经生物学“纽带”。

当孩子能够在正常的关爱环境中长大,他就可以在大脑中建立起满意的、愉悦的人际互动系统,在成年后就有能力形成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相反,如果他遭遇到不协调的,或是中断的,虐待的看护,那么,他很难发展出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最严重的就如我的上一篇文《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来自哪里?》中所举的反社会杀人的孩子那样,对人的感觉是无比冷漠、残忍的。

在不正常的环境下发展出的人际关系模式,比较普遍的状态,就是对任何可见的威胁做出反射性的、冲动或是激进的行为反应。比如,眼神接触时间过长,也许会被他们看成是威胁生命的信号。友善地拍拍肩膀,可能会让孩子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性虐待。总之,他们会歪曲正常的行为,因为他们长期接受了不正常的人际互动模式,形成了一种固定认知。

生命早期的爱抚究竟有多重要,《登天之梯》中的一个案例可说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典型。

我们与爱的距离,爱究竟来自哪里?

有个名叫劳拉的4岁小女孩,因为身体虚弱、无法进食而被送进了医院。但医院做了各种深入的检查都没有找到孩子病症的原因,只能在她无法进食的情况下每天给她通过鼻饲管喂养流质食物来提供营养,但即便如此,劳拉又瘦又小,吸入的营养根本吸收不了,体重和身高都丝毫没有增加。

最终,在一位社会工作者的要求下,劳拉被建议进行精神咨询。自此,她的问题才迎刃而解

原来,问题出在劳拉的妈妈身上。劳拉的妈妈只有22岁,属于未婚先孕的单亲妈妈。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劳拉的妈妈是一个孤儿。

劳拉的妈妈刚出生就被吸毒的母亲抛弃。当时的儿童福利制度规定,每隔半年就要把孩子送到新的寄养家庭去,以免让孩子过分依赖某个看护人。当时儿童福利机构还不了解人类需要感情依赖的这个特性。直到她5岁之后才有了一个长久的寄养家庭。

于是,劳拉的妈妈在5岁之前,一直在各个寄养家庭中换来换去,没有接触过长久而重复的积极刺激,因此,她没有母性的本能,她在有了自己的宝宝之后,没办法在拥抱自己的宝宝、和宝宝玩、闻到宝宝香味时产生愉悦的感觉——这种愉悦的感觉便是母性的本能。

而她到了18岁,就在国家规定的法律下,离开了自己的养父母。后来,她独自一人抚养孩子,根本没人指导她该怎么带娃,她除了养父母教导她要对孩子负责的道德观念外,对如何照顾孩子并没有什么概念。

她只知道要给孩子吃东西,给她穿衣服,给她洗澡。但很少去抱孩子,喂奶只是塞给她奶瓶,她也不对孩子说话、唱歌,也不会去逗孩子玩,更不用说拉拉小手摸摸小脚之类。总之,一切看起来傻傻的行为,她都没有去做。尽管这些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与爱的距离,爱究竟来自哪里?

并且,当她感到沮丧,或是孩子表现不正确的时候,她要么只会严厉地教训孩子,要么就忽略她。

所以,劳拉由于缺乏这些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身体和情感信号的刺激,就停止了生长。事实上,这类“发育不良”的症状在早年的孤儿院很常见,很多孩子没有受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甚至还会夭折。即便幸存下来的孩子,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知道了问题之后,就有办法解决了。

通常针对受过创伤和虐待儿童的治疗方法是神经序列疗法。这种疗法就是首先帮助他们检验大脑的哪些区域和功能发育不全,或是运转欠佳,然后提供相应的刺激,以帮助大脑重新恢复更正常的发展

但针对这个案例,佩里医生给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建议劳拉母女和一位热心友好的养母P共同生活,让劳拉的妈妈向养母P学习该如何对孩子表达爱

这位养母P天生就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她刚领养了一个7岁大的男孩。这个男孩因为从小被殴打、忽视,表现出了类似“精神错乱”一样的各种严重问题。而养母P却丝毫不以为意,她在对待这些问题上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能力。当孩子烦躁,表现出反常行为时,白天,她就抱着孩子坐在摇椅里哄;晚上,就抱着孩子躺在床上,拍他背,给他唱歌。

这位妈妈P本能就知道,在跟孩子交往时,不要去记住他们的年龄,而是要了解他们的需求,要了解孩子们在成长关键期也许缺失的东西。这个7岁男孩,恰恰强烈需要弥补幼时未曾接受过的拥抱和爱抚,和那些没有长期接受过关爱的孩子一样。

就这样,孩子越来越稳定。

也因为如此,佩里医生才决定让劳拉母女和P同住。她们同住了将近一年,劳拉的进食和生长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不过,劳拉始终存在着一些后遗症,就像她妈妈一样,她始终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疏离,尽管有着积极的价值观和强烈的道德感。

所以,如此看来,我的那些对孩子的爱抚和拥抱,无疑是正确的。它能够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能够让孩子和我都感受到愉悦和幸福。

我们与爱的距离,爱究竟来自哪里?

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样,也会在给孩子爱与对他严厉之间来回摇摆,不知道如何界定平衡点,但我现在慢慢觉得,对孩子说爱他,拥抱孩子,不需要顾虑,孩子不会因此被宠坏,孩子只会被没有规则而教坏。

至于孩子长到多大就不能再这样,我想,哪怕成人都希望当自己失落难过的时候有人抱抱有人安慰,所以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对他说声妈妈爱你,又有什么过错呢?

总之,《登天之梯》又让我重新认识了一遍:什么是爱,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劳拉   养母   神经网络   养父母   母性   人际关系   愉悦   本能   大脑   时期   距离   妈妈   模式   宝宝   孩子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