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回家掰棒子,不过是在外漂泊的农村人,和田野的又一场约会

每一位生长于河南农村又漂泊他乡的游子,也许都记得朦胧的青纱帐,丰收的金色田野,那应是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每年,我们都和玉米有个约定

而经年累月双足立于泥土的父辈们,亲手把种子种到田里,经过浇水、施肥,长出小苗,再辛勤的拔草、锄地,看着它们拔节、长高,再到抽穗、成熟,他们的感受不仅只是田野上的风光,还有汗水变成果实的骄傲,对土地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感恩。

广袤的豫东原野上,秋季的庄稼,除了少量的黄豆、红薯外,主要就是玉米,五、六月份,也就是农历节气芒种前后种下,八、九月份,农历节气秋分前后收获。

因此收玉米,也就是家乡常说的掰棒子,就成了秋收的象征,无论已离家多年,无论身在何方,一看见树上的叶子发黄,就会不自觉的拿起电话,问问家乡的玉米熟了几成,或者和身边讲着乡音的人说一声:现在老家该掰棒子了吧?

这时候,乡下的农家小院,不断的有电话声响起:“妈,咱家棒子还要几天能掰呀?”

“爸,我已经请好假了,明天晚上就能到家……”

有的父母一听说孩子要回来,连忙加班加点的干活,就是为了孩子到家能少干一点,也多出时间来给孩子做点丰盛的饭菜。

也许早就识破了父母的苦心,一些人悄悄打听了家里棒子的成熟情况,不再跟父母提前打招呼,总是突然的出现在家门前。

千里迢迢回家掰棒子的人,不仅仅只是要帮父母干活,也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那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期盼。

无论头天夜里几点回来,第二天一定是早早起来,穿上商家在村里做活动发的各种各样的广告衫,蹬一双平板鞋,戴上帽子、手套和口罩,拿上工具,准备去收玉米。

秋天回家掰棒子,不过是在外漂泊的农村人,和田野的又一场约会

下地,二话不说就开干

田地距家远的话,要开上车,如果中午不回来吃饭,会带上一些食物,比如烙饼、馒头、煮鸡蛋等。

男人们还要带上一包烟,路上见到伯伯、叔叔,要打个招呼,让根烟。有时正在地里忙碌的人看到外地归的伙伴,也放下活儿走过来,在地头上聊会儿天。

秋收时节的玉米虽然不及夏季时的茁壮,但也很高大挺拔,一行行,一排排,犹如一道道天然屏障,置身其中,感觉是那么踏实和安全,秋天的大地,就是属于玉米的。

此时,玉米杆上的大棒子沉甸甸、圆鼓鼓,几乎要撑破裹在外面的层层包衣,一阵风吹来,摇摇欲坠,仿佛风再大一些,就能让它们破皮而出。

自站立处,从地上到半空中,望向四面八方,无论是玉米叶,还是玉米杆,都是淡淡的自然黄中泛着点点的绿意,这是玉米成熟时节特有的色彩,鲜艳亮丽,却不妖娆妩媚。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拉车的,开车的,三五成群,一路上欢声笑语,沿着乡间的小路,在这无边无际的黄绿色中穿行,前往自家的玉米地。

到了自家地头,按照一辆车进出的宽度,男人们先用䦆头砍倒几垄玉米杆,然后把倒在地上的玉米棒子掰下来。

这几垄玉米掰完,也就等于在稠密的玉米地里开出了一条“小道”,顺着路开始在两旁掰,一般是在玉米杆上直接撕皮,把棒子掰下来,扔到中间的道上。

慢慢的,小道上放满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天气不好的话,当天要拉回家,以方便苫盖。天气好就不管它,第二天再接着晒,等半干时再拉回家。

等到路两边掰的差不多的时候,男人们就把掰完的玉米杆砍倒,再接着往里面几垄掰。

砍玉米秆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需要用锋利的䦆头使劲砍到土里,把下面的根砍掉半截。这样没有过多的根须留在地下,有利于下茬麦子的播种。

这样的深砍,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田地里玩耍的孩子们磕磕绊绊摔倒了被扎。

我在一年一熟的北方田野,见当地人用镰刀直接把玉米杆削断,地上留下一大截,又高又尖,人走过去都心惊胆颤。

也听大人们讲,秋收后就要犁地播种,以前都是靠牛拉犁,玉米根须发达浓密,如果都留在地下,还不把牛给累坏了了啊!

这样一比较,觉得家乡连庄稼的收割,都是带着股温情与关怀,让人心里暖暖的。

秋天回家掰棒子,不过是在外漂泊的农村人,和田野的又一场约会

吃一口野果子,累并快乐着

人们都是把玉米杆砍倒后,在地里蹲着或拿个马扎坐着掰,相比原来站着从玉米杆上直接掰,轻松许多。

累了,坐下来歇会,喝点水,吃点水果,隔着田埂跟别家的人聊聊天。没有风的话,隔了好几块地的人家,可以边干着自家的活,边互相聊天。

有人找到一根比较细的发青的玉米杆,剥去叶子,折断,再撕开皮,咬上一口,一股清甜,滋润了干裂的嘴角,那味道,比甘蔗还甜。

太累的话,干脆就躺在砍倒的玉米杆上,呼吸一口带着庄稼味道的空气,看着蓝蓝的天空上朵朵白云,再嚼一口脆甜的玉米杆,那种惬意,真是无法言表。

除了甜如甘蔗的玉米杆,玉米地里还长着许多好吃的野果,常见的有灯笼果与马炮瓜,我们当地分别又叫做香芒榴与马炮,这两种果子又各有两种口味,香的好吃,还有一种是苦的。

灯笼果是大家公认的最好吃的野果,有时候大人们从田里回来,变戏法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灯笼果,那种香甜的味道,至今回忆起来,都要流口水。

所以,孩子们是最乐意到玉米地里玩的,大人们掰棒子,他们自娱自乐,找点野果,或者捉上一两只蛐蛐来玩。一望无际的田野,本来就是孩子的乐园,所以,一玩就是大半天,也不耽误大人干活。

天快黑的时候,大家开始往车上装玉米,即便天气晴朗,傍晚归家,也要顺便拉回一车的。

玩耍的孩子也跑回自家田里,拿了篮子、编织袋,帮着装玉米,装好一篮子,大人提到车上,孩子再接着装。

早些年最常用的就是两个轮子的架子车,有每次只能拉上五、六袋粮食的轻巧型,还有车身很长很重,每次能拉上十几袋,一千多斤的大车,一般套上牛马来拉。

我家这两种车子都有,大的那辆连空车我都拉不动。有一次,我和母亲用小架子车拉粮食到柏油路晾晒,每次拉两三袋,大约拉了十几袋,还没等把粮食倒出来,突然乌云密布,好像要下雨。

父亲果断回家取来大车,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十几袋粮食一车拉回,刚刚到家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架子车车厢比较低,人们往往嫌车厢不够用,于是给它增大空间。选收获后的棉花杆,取粗壮的,去掉枝杈,用细绳密密的编成一块长方形的围栏样的东西,还有个好听的名字“花柴帛”。比如收红薯的时候,车厢放满了,再用它围上一圈,还可以多放一些。

现在,家里的农用车有柴油车,也有电动车,但父亲还是习惯用架子车。有一次弟弟用农用车往地里送肥料,父亲看着深深的车辙,嘴里念叨着把田地给压坏了。

玉米收割机也出现好久了,可是村里没有一家用的,好像也是因为收割机过去后,不仅有很深的车辙印,还有粉碎后随风乱飞的秸秆,感觉非常凌乱。

田地里,无论是玉米、还是黄豆、红薯,每一块都种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一根杂草,内心洁净的庄稼人接受不了这机械化所带来的凌乱。

秋天回家掰棒子,不过是在外漂泊的农村人,和田野的又一场约会

丰收的喜悦,哪怕只是多打了三五斗

掰棒子是个慢活儿,急不来。如果是开着像拖拉机一样的大车下地,一般一家人一天也掰不满一车。如果是那种三个小轮子的电动车,两个人掰,另外需要一个人不停的往家拉,才能把当天掰掉的全部打回家。

掰回来的棒子常常放在院子外面没有树的地方晾晒,或者是在村头比较平整的空地上,也有的拉到通往镇上的柏油路上,但如果被管理公路的人看到,是要处罚的。

晴朗的天气如果到村里转转,一片片、一堆堆金黄色的大棒子,还有的带着棒子皮,一串串挂到树上,墙头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金黄色,非常耀眼,看着亮堂堂的,心里舒坦。

八、九月的天气,夜里露水很重了,白天摊开晾晒的玉米棒子在傍晚要拢到一起,用塑料布盖起来,第二天再揭开晾晒。如此反复,晴好的天气,大约十多天左右,拿起一根摸上去滑溜溜的,就是晒干了,可以脱粒了。

早些年没有机器,玉米脱粒需要纯手工,须等秋收过后,地里没有一点儿农活了,人们才开始剥玉米粒。

从寒露或者霜降,直到寒风呼啸的冬天,人们围着炉火,用自制的工具,一个棒子一个棒子的剥粒,那时候好像时间很慢,冬天也很长。

现在,十多亩地的玉米,四五个人,一台机器,两个人往入口续玉米棒子,两个人接玉米粒,一个人接玉米芯,只需大半天的时间,就变成了玉米粒与玉米芯。也有的家庭买台小机器,一个人闲来无事时就可以进行脱粒。

玉米粒再经过两天晾晒,留下自己吃的或喂鸡鸭家畜的,剩余的直接卖给粮库。为了避开卖玉米的高峰期,有个别人家会把玉米棒子装到编织袋里,随便晾晒一下,再一排排剁起来,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脱粒出售,每斤要比秋天时高出几分钱。

等再把少量的黄豆、红薯收回家里,地里的玉米杆已经晒干了,用榔头把跟上的泥土敲打干净,再用绳打成捆,拉回家剁起来,还有晒干的玉米芯,就是下一年的柴火。

接着把堆积半年的粪肥送到地里撒开,开始耕地,播种小麦。直到小麦种到地里,这一年的春播秋收,算是完成了。

秋风习习的傍晚,农家小院的灯亮了。

书桌前,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向爷爷背诵着上午刚学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灶台前,母亲在为明天又将远行的儿子烙着棒面饼:“这是今天刚磨的新棒子面,一定好吃,你带给同事们尝尝……”

坐在灶前烧火的人,看着两鬓斑白的母亲,突然间,期待起下一年秋收……

刘箮原创,谢谢阅读,喜欢请转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棒子   田野   架子车   玉米棒子   野果   大车   田里   黄豆   红薯   在外   庄稼   玉米   粮食   家乡   秋天   天气   农村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