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暑假很快来临了,各种游学机构,培训班的电话也络绎不绝地打进一些家长的手机里,我有时一天就会接到10来个这样的电话。

和朋友聊起这事,她说她正为这事发愁呢。原来她儿子班上,每年都有同学去国外游学,全班45个人,只有7个孩子没有去过了,她儿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她儿子下了最后通牒,无论如何,今年都要去游学。但是自己月薪才6000,老公也不过1万多,除去房贷,生活费,学习杂费等,每个月要精打细算才能存上4000块,而去游学一次就要5万。朋友孩子不顾家庭情况,和别人攀比,让她左右为难。

那什么是攀比心理呢?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用《三傻大闹好莱坞》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孩子出现攀比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同伴压力

朋友家经济并不宽裕,但她儿子却执意要去游学,就是来自同伴的压力,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去了,而自己没有去,会让他觉得自己被孤立。

而朋友觉得左右为难,想要儿子去,自己经济条件有限,不让孩子去,觉得很难堪,因为别人的家长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去游学,这也是来自同伴压力。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其次,父母喜欢攀比

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多样化差异化,这和他们的家庭有着极大的关系,孩子把父母当成第一任老师,从小就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

如果父母喜欢攀比,总是和别人比车子,比房子,比票子,比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习得了父母的做事方式。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最后,心理偏盲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心理偏盲,它是指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进行选择记忆和评判,从而变得爱攀比,爱较劲,对身边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自己已经拥有的熟视无睹,对没有得到的却非常眼红。

比如丹丹有一堆布娃娃了,看到同学买了一个新娃娃,她就非要买一个,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没有别人的好,眼睛没有别人的大,裙子没有别人长,颜色没有别人的鲜艳等等。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生活中,攀比的情况随处可见,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很多家长通常会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回应孩子。

第一种:简单粗暴地说不行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他们会简单粗暴地说,不行!天天学别人买这买那的,为什么不学学别人成绩好,读书用功呢?别人每次考试都100分,你多少分?心里没个数吗?

简单粗暴的回应方法,不但让孩子觉得委屈伤心,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孩子还是想要买。被拒绝的孩子,表面上不说自己要买,但背地里还是会想尽办法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第二种:打感情牌,哭穷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就是喜欢用哭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这个玩具几十块,是咱家几天的生活费了。”“我们家很穷,这个太贵了。” 以为哭穷就能让孩子懂事,体谅父母,从而发奋图强努力上进。但实际上事与愿违,很多哭穷家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生活在自卑中。

在《四大名助》里,一个叫九总的人,把抠门发挥到极致,他家5口人,家住北京四环,有房有车,一个月生活费几百,他是怎么做到的?在家尽量不用水,每天骑车10多分钟,去单位洗脸刷牙上厕所,充电,在家能摸黑就绝不开灯,给老婆的开销一年不超过1000块。主持人问他如果中了大奖,会改变生活习惯吗?他笑着摇摇头说不会!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造成九总如此抠门的原因是,小时父母离婚,每次他去问生活费,父母都要哭穷,把儿子像皮球一样踢给对方。童年的经历,让九总长大后一花钱就心慌,内心的匮乏感让他一辈子都过着打折的生活。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道: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那我们要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攀比呢?

1,父母以身作则,不攀比

每个孩子周围都有一个无法超越的“别人家的孩子”,当父母能看到自家孩子的优点,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孩子自然过得更开心愉快一些。

同时父母以身作则,不和自己周围的同伴,比物质方面的东西,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的房子,发型,品牌衣服大谈特谈,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去攀比。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2,帮助孩子弄清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让孩子学会区分想要的和需要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不受虚荣和攀比心困扰,这对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呢?比如,作业本,铅笔,校服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必须品,而品牌衣服,炫酷自行车,电动转笔刀,手机,IPAD都是孩子想要的。

在平时买东西时,就可以刻意让孩子知道需要和想要的区别,让他们学会思考,这样东西是我真的需要,还是因为别人有,我就要。如果买了,它对我有什么用,怎样用?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3,延迟满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日本有一句教育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可以通过劳动来获得。

当孩子明白需要和想要的区别,但是他还是想要买,怎么办呢?这时可以用延迟满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想要的东西。比如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卖报纸等方式来赚钱。

当孩子通过劳动赚钱时,他们才会发现原来赚钱不容易,这样才能帮他们养成合理消费,不攀比,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

妈妈月薪6千,孩子游学5万:有远见的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4,用知识充盈内心,拥有自己的思辨能力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指思考辨析能力。

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充盈他们的内心,当他们从书中获得思辨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对事物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和主见,明白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么,他们就不会被别人的物质观所影响,就不会人云亦云,看到别人有品牌衣服就要品牌衣服,看到别人买手机,自己也要买。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曾说,这是一个全民富二代的时代,我们指责富二代的行为失当,但是其实,我们都是富二代的践行者。

我们总是一边怪孩子爱攀比,一边又惧于同伴压力,把孩子养成富二代。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庭教育产生后天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的作用,想要孩子不攀比,我们要以身作则,从自己不攀比,不拜金开始,带孩子多读好书,用知识充盈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他们拥有了思辨能力,才能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才会抵挡住外界不合理的物质诱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父母   孩子   思辨   粗暴   生活费   月薪   同伴   内心   儿子   家长   衣服   压力   东西   能力   妈妈   心理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