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3点,每一个人都可以化身为玄奘,找到自己的真经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了一个现象: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

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削弱了犯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最终的死亡。

然而作者却在接下来的文字里写到: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

在法国的一项民意调查中,89%%的人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61%的人承认自己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德国的结果与此仅仅相差2.

北大教授陈春花在《价值共生》里也有相同的观点:我们要记得我们的根本,以及我们几乎失去的灵魂——让生活有意义。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鸡汤类书籍,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工作似乎往往只是一种责任、一种职业,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对一些人来说,组织是痛苦之地,充斥其中的毫无意义的内耗和竞争压抑着真正的创造力,人们无法满足于组织中的自我状态,却又找不到解决之道。

陈春花教授说:“人的生命并不仅限于此。我们希望能为追求更有意义的价值创造、更有灵魂的生命存在和更可感知的成就而组合在一起工作。就是带着这样的愿望,我始终关注个人与组织价值合一的管理模式。”

《价值共生》一书就是这一研究成果:作者用超过10年的时间,依托对华为、腾讯、海尔等50多家企业的持续跟踪研究,报告对新时代的见解:有关个人和组织如何释放并创造最大价值。

做好这3点,每一个人都可以化身为玄奘,找到自己的真经

本文着重谈谈如何在新时代的洪流中释放并创造个人的最大价值。

01 找到能让你焕发动力的意义所在

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么我们就能忍受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的困难。我想这就是找到意义所在的活法。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建立了意义疗法体系。他在美国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他对8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的问题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么?16%的人选择了赚钱,而78%的人首要目标选择了发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并且他还做了进一步的调查,他发现在一个人高中毕业的时候,美国大学生只有5%的人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而95%的人并不了解生命的意义。而在20年后,当这些人达到40岁左右的时候,那些5%的人掌握了95%的权力和财富。

陈春花老师认为:“只有我们,可以定义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你为什么活着?你是为了你的名誉还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因为你的存在,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人的幸福分两种,一种是因为获得而得到的幸福,一个是因为奉献而得到的幸福。获得而得到的幸福是有限的,因为获得是有限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奉献,奉献是无止境的,所以他的人生的追求是不停止的,他会永远有激情,永远有目标。这个观点和稻盛和夫先生的“利他”思维是不谋而合的。

在工作中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是什么?

有一个很接地气的路径:你自己创造了一种工作或做了一件事。并在其中找到成就感。

我记得格格老师曾经说过,她找到了一个使命,那就是用读书来给人赋能,我想这就是她在工作中找到的意义所在。

外界的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只有守住心中的意义感,才能守住心中的宁静,用心中的宁静去对抗外界的纷乱,这就是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明确生活的意义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02 抱持让你稳定的长期主义价值观

陈春花在《价值共生》这样说:“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笃定,因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稳定性需要依赖稳定的价值观,也就是长期主义价值观。”


看到这个有关“长期主义”价值观的描述时,我的心是有很大触动的。

我反观了一下自己的自媒体之路:一开始,一腔热情投入音频制作,买设备,学软件操作。在喜M、等平台注册账号,上传作品。可是一顿操作猛于虎之后,反响犹如扔进扔进大海的石子,连一圈涟漪都不曾看到。变现,更是连个门儿都没摸到。

接着转战文字写作,投身T条号、B家号等平台。早期倒也兴致勃勃,经常三更半夜在码字。积累了一些粉丝,也变现了一些,但这些不足以支撑我后续的耕耘。

一年了,我的自媒体之路走得毫无光彩。犹如无头苍蝇,听到哪里是风口,哪里有利好,就往哪里飞。

我想我缺乏的就是“长期主义”的核心价值支撑吧。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用长期主义的思想坚持下去,这才是我该贯彻的行动。

也是每一个想要释放个人价值的个体需要守住的价值观和行动总指南。

做好这3点,每一个人都可以化身为玄奘,找到自己的真经

03做好当下即是未来。

有了长期主义的总方针,还要有落到实处的行动。

陈春花老师在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徒步到达南极点,是一百多年前所有探险家梦寐以求的。有两个团队做好准备打算完成这一创举:一个是来自挪威的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团队,另一个是来自英国的罗伯特·弗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团队。

两个团队出发的时间差不多, 1911年12月15日,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的国旗并顺利返回了基地。

而斯科特团队晚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最令人惋惜的是,因为晚到了一个多月,回程时天气非常差,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

人们在惋惜之余也在总结阿蒙森团队成功的经验,并将其归结为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30千米左右。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达成目标,你要做到最好,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你都要做到最好。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样了吧。

就像开篇故事中所讲到的挪威团队一样,无论怎样,坚持完成当下的目标,大目标就一定会如期完成。

稻盛和夫也曾说过:我相信,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认认真真过好今天这一天。因为我认为明天就在今天努力地延长线上。

如果你要让明天这一天也能如你所愿,那么你今天就要认真努力,踏实做好今天该做的一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不管外部环境的变化怎样错综复杂,都有一个不变的真理,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却最重要的一件事:做好当下,即是未来。

做好这3点,每一个人都可以化身为玄奘,找到自己的真经

玄奘只身一人,一步一步地坚定地往前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取回经书,他西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价值创造和释放的过程。

找到自己的生活意义所在,怀揣长期主义价值观,在日复一日的前进中做好每一个当下。如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化身为玄奘,找到自己的真经。

如果你是希望获得有意义工作的个体,或者是希望创造出梦想之地的管理者,亦或是希望打造更具活力的企业经营者,这本《价值共生》可以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克尔   斯科特   南极   挪威   阿蒙   真经   犯人   化身   价值观   团队   意义   主义   目标   价值   生命   未来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