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作者:本文谢绝转载。自己过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调整情绪和亲子关系,收听我的音频、关注我就对啦~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文 | 八段锦

首发“给妈妈们的心理学”


今天热搜上有一条#班杜拉去世,可能会让很多人奇怪,班杜拉谁啊?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接触过心理学教材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可太熟了。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来自微博网友


八段锦看到热搜的时候和这位网友的反应一样:原来一直和教科书里的大神生活在同一个时空?我还以为他这样的人早作古了呢。


大不敬啊!


有个教育心理学顺口溜,前四句是: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班杜拉和他前面这两位桑代克、斯金纳都是专门研究“人类是如何学习的”;要说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别人主要用狗啊猫啊老鼠啊做研究,他却直接拿人类的“宝宝”做实验!


改变人类历史的心理学家,大家还是应该了解了解。今天就来讲一讲班杜拉的主要成就,也算致敬吧。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01

简要生平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2021,跨世纪近百岁老人,也难怪我误会)1925年出生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小麦产区的一个小农场。


他在当地一所学校读书,这所学校只有2个老师、20来个学生,所以小学和中学是混在一起的,倒是和蒙台梭利办学精神不谋而合。


1949年,班杜拉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并在爱荷华大学(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他选择这个大学,是因为那里有研究学习理论的传统。


爱荷华大学对实验研究的重视让班杜拉坚信,心理学者应该“按照使之经得起实验检验的方式把临床现象概念化”,简单说,就是“实验出真知”。


做了一年临床医生后,班杜拉进入斯坦福大学工作,他把传统的学习理论认知人格理论临床心理学用实验理解人格结合起来,成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并于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02

主要成就


说到班杜拉,有两个名词就会条件反射一样蹦出来:“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两个概念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在班杜拉之前,激进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类就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代表人物就是刚才顺口溜中用老鼠做研究的斯金纳。


斯金纳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里面装有杠杆,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


他把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老鼠在箱子里乱跑乱碰,偶然一次压到杠杆获得食物后,它就越来越多地压杆,最后就“学”会了用压杆这个行为获得食物。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这个实验里食物就是强化物,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行为出现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强化训练是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用“奖励”增加行为频率(正强化)和撤销不利于行为发生的刺激或者痛苦,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鸡娃”就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但是班杜拉并不认为“鸡”是学习唯一的方式,也不是什么好方式。


他认为奖励和惩罚(“外因”),和接受者的信念、思想、期望等等“内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不是一种必然的单向结果。


“外因”“内因”“行为”,三者共同形成整体系统,这就是“相互决定论”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与其说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不如说我们创造了决定自己命运的环境


03

观察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的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必须实际行动,才能学会这个行为。我们平时也会说,没经历过,就不可能理解。


但人类和低等动物毕竟是不同的,不需要每次都像老鼠一样乱碰才能学到东西,这样效率太低了。


提出“刚刚好的妈妈”概念的温尼科特是位男性,不仅没当过妈妈,连孩子都没有,但这不妨碍他成为最理解母亲和母婴关系的心理学家。


温尼科特的经验,来自于他作为儿科医生的观察,以及对自己和母亲关系的深入思考。


而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也不完全对,因为人一生不可能哪儿都去、什么事都做一遍,学习别人的成熟经验能让我们更高效地拥有知识,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才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看、读或者听说别人怎么做来学习。


他这个结论来自于经典的儿童攻击性观察实验。


他让幼儿园的孩子观看电视节目,节目中的成人对一个塑料充气人进行攻击行为。


第一组孩子看到成年人攻击后得到了表扬;


第二组孩子看到成年人攻击后被打了一下,还被警告说不能再有这样的行为;


第三组孩子看到这组攻击行为后没有得到任何后果。


然后研究者让这些孩子自由活动,并在活动区放了充气娃娃和用来攻击娃娃的东西,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来观察孩子们是否会自发地表现攻击行为。


不出所料,尽管所有孩子都能学会攻击行为,但是否会采取行动,那些看到榜样被鼓励的,明显比那些看到榜样被惩罚的概率更高。


班杜拉强调人格中的认知。在采取行动之前,哪怕幼儿园的孩子也会先在头脑中想象可能的结果、估计可能性。


学到了并不代表一定会有行动是否采取行动,取决于我们预测行为可能的后果。这也是社会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式学习不一样的地方。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观察学习可以分为三类: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比如幼儿的大部分行为。


②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总结出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


③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为什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即便完全一样,兄弟姐妹的人格也可能大不相同呢?


因为孩子不仅仅是从父母身上学习,他们会和看到的很多人学习,老师、同学、朋友、电视或者网络上的人……


而且他们也不是简单地模仿看到的人,而是在这些人示范行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期望等等内部因素,形成独特的行为反应模式。


所以,一个小孩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不能说全是父母教育的责任,他们并非一张白纸,可以任人涂抹。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04

自我效能感


激进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环境发生改变,人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集中营幸存者维克多在他的书《找到生命的意义》中讲过,即便是在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地方,依然有人愿意饿着肚子却把手中仅有的食物,分给身边的人。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为什么无论外界怎么变化,有些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呢?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不是在奖惩的外部强化下发生的,而是通过“自我调节”的机制。


他曾表达过,任何试图控制别人的人,都忘了人是有个人潜能的。


决定一个人学习动机和成果的根本原因是“自我效能感”


为什么有些人为了维持身材,可以从不吃垃圾食物,而有些人明明已经肥胖到影响健康的程度,还是无法控制暴饮暴食?


班杜拉认为,人们只有确信自己能做到时才能做到


如果哪件事你很想却没做到,说明要么你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要么就是还没下定决心。


班杜拉把期望分成效能期望结果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认为他的行为有多大可能会导致某种结果,也就是判断你的行为能带来什么结果。


每天坚持背五分钟单词,英语成绩就会提升吗?还是背30分钟也不可能?


效能期望是人们认为他本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某种结果,也就是说,这件事你认为自己行不行。


相信某件事发生,和相信你能让某事发生,是有区别的。


你看到别人的减肥故事很励志,但是你不相信这能发生在你身上,那这个榜样就毫无意义,甚至还会让你生出“我为什么就不如人”的烦恼。


班杜拉认为,效能期望比结果期望更能预测一个人是否会采取行动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自我效能感”高,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也可能勇往直前;相反,遇到很小的困难,他也可能会放弃。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是不是能开始某种行动、开始了能不能坚持,以及过程中遇到困难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是很沮丧,还是能调整好继续前进?


也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开始学习新事物。


与高“自我效能感”对应的是“习得性无助”,如果一个人经历的失败太多或太大到让他无法承受的地步,就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什么都不想做。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自我效能感主要来自于哪里呢?


①亲身的经验


成功经历越多,自我效能感就越高。


②替代经验(他人的经历)


他人成功的经历,也能鼓励你采取同样的行动。比如你看到一个长得不怎么样的人却娶到了美女,你会想,他那样的都行?!那我肯定也行。


替代经验的效果肯定不如自己的直接经验好。


③言语说服


被说服、劝导和激励,但是这种方法不太理想。也许比被他人说服更好的方法是自我说服~

比如面试的时候别人感觉你不行的时候,可能你也会感到有点被打击,你要想办法说服他你能行,说服他的过程其实也是说服自己的过程,当然,光说服是不行的,还要在之后的工作中表现出能力。


④生理和情绪状态


比如你感到紧张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行,但通过深呼吸、给自己打气,情绪平复下来,你可能又有点信心了。


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工作表现以及健康问题都有关,提高自我效能,能改变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儿童抑郁、创伤后精神压力问题、考试焦虑、药物滥用、恐惧症和丧亲之痛等。


增加成功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最好办法。


不要设定那种听一下都觉得难以实现的宏大目标,即便有这样的目标,最好也能拆分成很小、容易达到的步骤,这样每走一步,你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而不是一直被失败打击。


班杜拉去世: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又为何放弃的,没有人比他更清醒


最后


看完班杜拉的观点,你有什么感想?


至少有一点很清楚,你、我、还有孩子,都不是小白鼠,谁也别妄想控制别人的命运。


但是对自己倒是可以试试,如果你真想做点什么,那就一定要相信,你可以哒!


参考:《人格心理学》伯格著,陈会昌译

· End ·

更多精彩:

10种走出焦虑抑郁的思维方式 | 认知行为疗法系列(1)

北大心理教授:优秀孩子都病了?别把学校变成精神病院

学习心理学家:父母的焦虑,是因为根本不懂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人类   杠杆   效能   榜样   认知   心理学   人格   老鼠   清醒   食物   父母   自我   发生   经验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