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作品,自我意识才是人生的基石

一位在美国常青藤名校埃默里大学(号称南方哈佛)留学的19岁学生张一得在3月5日去世的消息。育儿圈炸了。尤其是广州市的妈妈们颇感震惊,因为张一得的父亲是知名育儿博主,他的“育儿方式”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

我也是从一位广州妈妈那里知道一得他爹的。根据他的朋友圈的分享,张爸爸做了两件事:一是晒父子互动:每天换着花样给儿子做饭,17年里给儿子拍下20万张照片机。给儿子建了成长博物馆;二是传递育儿经验。最后,出书,办讲座,成为了育儿圈的网络红人。

别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作品,自我意识才是人生的基石


知道了这件事,第一时间是查看一得他爹的朋友圈,发现什么都没有了。育儿博主的作品毁了,难免众说纷纭。出于对死者对尊重和生者的理解,本不适合说什么。但想想身边还有很多二得、三得的爹妈,从中思考,引以为戒,这没问题吧。

媒体上,张爸爸的态度是“他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埃默里大学学校没有明确具体死因,但从表态——这是一个意外,......可以向学校寻求心理帮助..”可知,孩子扛不住了。

每一个父母应该思考的是:培养孩子,究竟该怎样做?

一些人认为:张爸爸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在3月5号前,都是成功的。因为我们无论多么努力,都未必能做得那么好。在这个单项思路里,我无话可说。

我想说的是:孩子自己,从一开始,是一得,还是一得他爹的一得?

孩子是个人,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不是父母的作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很多人没有自我意识,比如文中主角张越。明明是张越,却叫一得他爹,就这个名字,孩子的一生似乎就注定了——父亲开明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可孩子有选择吗?

一、什么叫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我为什么是我,我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我,怎么成为一个更好的与众不同的我。自我意识让我们产生了爱恨情仇,让我们拥有了自尊心,自制能力,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意识的构成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这类问题。自我控制则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之类的问题。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二、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

1.幼儿的第一个自我宣言:我的!

自我的觉醒是在一到两岁期间开始的,当自我觉醒的时候,幼儿首先发现的是: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我的。他用“是我的”来区别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这两个人是不同的,那这个靠什么呢?就是靠拥有某种物质性的东西,是他对物品的所有权。

2.幼儿的第二个自我宣言:不!

幼儿通过说“不”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通过说“不”使用自我的意志。当我们认为那个凡事都爱说“不”的孩子怎么这么爱“作对”的时候,其实,他是在通过语言来感受“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3. 自我意识敏感期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不愿意分享。其实这与自私、与美德无关。这时孩子已形成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他要区分这是我的,那是你的。甚至小一点的孩子,会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东西都认为是“我的”,这也是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许多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的自私,至少这样做不是一种美德。过度干扰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这样会摧毁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是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法产生独立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产生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外部的一切都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没有产生自我意识的人,他的认知、他的思维方式都是由身边的人,媒体所决定。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认知,取决于他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一个从身边熟悉的人、各种推送类媒体获取信息的人,往往无法产生独立的自我意识。他的意识和大部分人一样。

还有部分人,认为批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为了证明自己,一条道走到黑,说“不”成为习惯。也没法形成自我意识,他的意识和大部分人不一样。

如果你在纠结要不要一样,那你就是缺乏独立自我意识的人。

三、成才先成人,成人先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怎么来呢?

作为家长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因为自己也不会是个完美的家长。不要过度地去干涉和安排孩子的一切,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就像一棵树,家长只要把握住大的方向,长了枝杈可以修理就可以了,其他时候还是任由孩子自由生长吧。

刚毕业那会,在文化部工作,看到很多杂技世家,玩杂技的家长把很小的孩子赶进训练场,跟训虎训猴子一样,把孩子训练成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哪些孩子除了杂技,什么都不知道,这跟动物有啥区别?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宠物养,别把你的一切强加在孩子身上,你需要的他不一定需要,你给的,你觉得是蜜糖,他可能觉得是毒药。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是要爱自己,然后才能去爱父母、子女和配偶,像那种放弃自我的爱,容易叫人窒息,所以爱会伤人。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意识,明天继续

不想成为园丁的木匠不是好父母,谁负责种花,谁负责成长?

活着是为了什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你的终身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开明   孩子   杂技   基石   认知   幼儿   爸爸   儿子   意识   家长   独立   父母   身边   自我   东西   媒体   人生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