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伯格是先成人还是先成才


成人是基础,成才是积累,没有一夜成名的人才。为什么这么说呢,若是做不成人,那个才就是无根的浮萍,犹如昙花一现,虽灿烂,但短暂。过了那个时间段,尘归尘,土归土,该回哪回哪,所谓的一夜成名,都持续不了很长时间。记得最强大脑中有个孩子说是自闭症,但能记忆很多数字甚至计算能力,但没有自理能力,在镁光灯照耀下,我们感慨一阵,我想那个孩子最后依然回归家庭,应该和父母呆在一起吧。还记得有个天才的指挥家是个糖宝,他的出现,我们都觉得挖掘出这种残疾的孩子一种天分,就会让他后半生衣食无忧,再后来,看到一篇那个糖宝现在生活的报道,离开了镁光灯的生活,孩子和爸爸生活在逼仄的小屋里,过着窘迫的生活。那个爸爸自己都说那是一段自欺欺人的生活,指挥家,音乐会,都是假的,孩子根本不是什么音乐天才,根本不懂指挥,一群成年人配合着演了一场又一场的戏而已。谎言不会成真,真实的生活是,没有人陪着所谓的天才走下去,那个天分只是恰好迎合了这个浮躁社会的某一个噱头而已,时过境迁,现在陪着他们的只是父母,而父母老去之后呢,又有谁来陪着他们。依仗着社会,试问,社会又是什么组成的,自己都不能对自己负责,又有什么所谓的社会和他人对自己来负责。若是孩子的能力还有一些,还是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吧。

有一种观点是发挥as的长处掩盖他们的弱点,做到优势补短板。我非常赞同,十几年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进入了青春期,这个做法推不动了,我又灰溜溜的返回到做人的道路上来。在孩子小时候一直到现在,我听说了无数次,这孩子有记忆天赋,这孩子有音乐天赋,这孩子有文字天赋,好好培养,将来一定能成才,一个天才。当时的心态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一种逃避状态,不肯接受孩子的现实的状况,恰好,孩子还有这个天分,就一头扎进了所谓天才的梦想泡泡之中。孩子有音乐天赋,我把儿子的小样发给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老师那里,老师愿意教他,但是当我们长途跋涉到上海,听老师讲课时,他根本不听,课程停滞;给孩子找了音乐学院的老师教钢琴,每次都是我在和老师沟通,孩子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课程在僵持着,情绪在爆发着,老师和我还有孩子都很痛苦;孩子学了一点古文,便会写古体诗,我欣喜万分,孩子记忆力超强,对文字感兴趣,甚至获得了全国的入围赛,在比赛现场,所有的人都举起大拇哥说你儿子是天才,好好培养。我找了很多资源给他创造好的培养土壤,但是小苗子要自己学会学习啊,那时候的儿子连沟通都不行,老师讲的他不去做,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很多很多都半途而废。我依然在他所谓的天才梦的路上艰难的走着,因为,我当时只认为只有这个路能走下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不行,既然有天分,那就最大可能的发挥他的天分。殊不知,那个所谓的天分,只是起跑线比人家早一些,拼到最后的是耐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举个例子,像语言的学习,儿子有一阵认识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其实,他只对单词感兴趣,钢琴老师是俄罗斯人,上了几节课,老师说这个孩子能听懂简单的俄语,建议系统学一下。一开始很感兴趣,语言老师说,教他太轻松了,按这种情况,俄语很快就能掌握,但是当学第二册的时候,老师找到我,说,他不喜欢学语法和文章,只喜欢记单词,俄语无法深入的学习。其实,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是这样子。天才是什么,没有所谓的天才,现在的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真正的天才是出现在nt之中的。As

所谓的天才,只是大脑对缺陷的代偿而出现的能力。孩子为什么记忆力好,我观察过他,他们喜欢刻板的记忆词语,大脑习惯这种记忆模式,一天除了睡觉之外,他的大脑全然沉浸在这种记忆模式中,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这种认知的障碍成就了他们超强的记忆力。

孩子上了高中,我更是看到了他的不足,抛开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不足,单单学业上,凭借聪明,智商高,记忆力强,已经不占优势了。不听老师的教学,单凭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的莽撞打拼,那些成功的例子我不知道是杜撰的还是阶段性的。上过一次课程,老师曾说过,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是聪明+努力+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例外。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天才是情商和智商都高的人。上高中,还是非常对的,至少让我看清了要培养天才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符合实际。转回身来,脚踏实地成长。

先成人,再成才,把天才这一词从生活的字典中抠掉。不是有音乐天赋就要成为音乐家,钢琴可以当一种爱好;不是喜欢文字就要当人语言学家,吟诗作赋可以陶冶情操;不是喜欢数学、化学就要当成科学家,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多向思维;放弃了以前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内心没有了浮躁和急功近利。脚踏实地教他一些实在的技能,提高他的认知,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让他学会自我成长,在社会中成长。若是孩子能在正常的学校进行学习的话,还是需要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聪明到了高中,若是没有了正确的学习方式,便失去了聪明的灵性。我们现在就吃这亏,我了解到,儿子基本上上课不怎么听讲,也不跟着老师的进度学习,作业也不会按着老师布置的跟进,所以到了高三,成功的进化为学渣,终于体会到当学渣父母的感受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期望值本身就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现在知道我们真正需要什么了,并不晚。

很感谢瓦利亚老师,在他的坚持原则下,儿子终于学会了如何配合老师学习钢琴,知道聆听,知道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琴。这种技能慢慢的泛化到其他学习领域。也感谢那些一对一的老师们,其实,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让儿子不仅学习了学科,还懂得了如何交流。生活中每一次体验都是我们孩子成长的机遇。趁着孩子们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青春,那就让他们多体验,多做事。我想,把做人的基础夯实了,终有一天会厚积薄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音乐学院   俄语   学习方法   天分   天赋   大脑   钢琴   成人   天才   儿子   记忆   能力   老师   孩子   喜欢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