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段誉和游坦之的爱情结局全然不同?

通过看小说来得出人生教训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那就是你要意识到小说里哪些信息是可信的,是“硬的”,哪些是作者编的,是“软的”。

举个例子,我也曾举郭靖、欧阳克来做例子谈论婚恋观,但这个举例的依据,并不是这两个人在故事中由作者安排的命运如何,而是这个故事情节在读者中引起的几十年经久不衰的共鸣。

这个共鸣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其实是一种大规模的抽样调查,那几百万字的文字,犹如量表问题的题干,读者们的反应则是它的反馈。根据这个事实作出的论述,并不是建立在小说的情节上,而是建立在极大量人群对特定题设的反馈上。根据女性读者们的反应来说明郭靖型要比欧阳克型成功,和根据小说里郭靖的命运和欧阳克的命运来说郭靖比欧阳克成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论。

前者是社会学研究的有效手段,而后者不是。

绝对不要把自己的结论建立在。

小说作者写一个人物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得到了某种下场,只描述了ta自己做上帝管理世界时世界的运行结果。

刘慈欣可以把每一个他认为违反了黑暗森林法则的文明都毁灭掉,从而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制造出一个黑暗森林的“客观规律”。

问题是作者并不是上帝。

你不能因为一个作者老把某种人写得倒霉死,就认为这种人真的会倒霉死。

回头你发现ta原来不是上帝,吃的亏可是没有发票开的。

你要谈论游坦之和段誉,这一点一定要先分清楚。这一点分不清楚,一切的谈论都是很危险的。

不然明天遇到一个把每个不肯出卖朋友的人都满门抄斩的大神,你要咋办?开始写价签挂闲鱼吗?

你在小说里看到某个角色的命运,心有所感,你要到现实生活中去求证、检验。

段誉和游坦之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在于段誉是先有价值观,再有恋爱,恋爱受到价值观的约束;

而游坦之是先有恋爱,再有价值观,价值观受到恋爱的约束。

注意,这关键的差别并不在于前者一定好,因为前者需要你先在的那个价值观本身足够健壮而且健康。

这一点段誉非常幸运的受到ta大理段家的家风传承,在基本的善恶观上,根基扎得稳固扎实。

所以段誉一开始就会对“不善良”这一点高度敏感和排斥。ta很少直接批判和惩罚ta觉得不善良的人——比如对王夫人这样的人,ta也只是觉得厌恶,并没有轻易加以居高临下的批判和呵斥——甚至时常同情和原谅ta们。

但是要他对这样的人产生倾慕、亲近之意,那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游坦之一开始就缺少这个价值观屏障,缺这个道德指南针(moral compass),他无法对危险的恋爱对象免疫。

实际上因微游家对他的放纵娇惯,游坦之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完成,在心理上还处于幼儿状态。而这时失去了整个家庭,游坦之实际上是在无意识的寻找一个信仰的核心。

他在精神上就像一只刚出壳的小鸭子,睁眼看到谁,就会认准谁。甚至连是不是鸭子也不会分辨。

找到谁,就会把谁当成神来看待。遇到天使就谢天谢地,遇到恶魔就百转千劫。

他要是遇到阿朱,结果会完全两样,可惜他遇到的是阿紫。

这事给父母们的教训,是一定要在子女进入青春期之前完成基本价值观的充分讨论。帮子女逻辑通顺、论据扎实、实践有效的建立起一个最基本的正义观、道德观。

这东西是辟邪的关键。否则ta老人家自己蒙着眼睛进入青春期,一张开双眼绑定的是一恶魔,你会极其被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方法论   这一点   青春期   共鸣   扎实   价值观   恶魔   子女   倒霉   上帝   结局   命运   读者   恋爱   作者   爱情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