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2)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①养士之风盛行;

②百家争鸣;

③私学发展;

儒家私学;

墨家私学: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既是教学团体也带有宗教色彩;

道家私学;

法家私学;

二、齐国的稷下学官

①性质和特点:

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容纳百家,思想自由;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容纳百家,地位平等,相互争鸣与吸取)、待遇优厚;

②历史意义:

稷下学官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与创造精神,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范。

三、墨子的教育思想

①墨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把教育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哀鸿,乱者得志”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宝贵贫贱的不是命,而是“力”之强与不强。(强调主观努力)

墨子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2、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有时也称作“兼士”。墨子培养的“贤士”与孔子培养的“君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些治术人才。墨子为了培养“贤士”,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道德教育外,还有科学和学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3、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

主动:“强说人”的主动精神。墨子不同意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消极等待态度。

创造、实践、量力而行

四、孟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社会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社会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个人作用:孟子认为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认为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但是如果不受教育,不肯学习就会成为与禽兽差不多的小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2、教育的目的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3、理想人格

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

第一,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与持志紧密相联的是“养气“,既要”持志“,又要”养气“。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第二,反求诸己。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己”。就是要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第三,动心忍性。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第四,存心养性。善端要成为实在的善行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

4、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他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下列几点:

深造自得:深入地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盈科而进: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五、荀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个人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荀子曰:“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的作用;

首先,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把环境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人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与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把人的这个努力学习称为“积”“积靡(意思:顺其积习)”。

社会作用:荀子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权,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2、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

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

在教育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荀子、孟子教学不同主张;

3、荀子和孟子关于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向”。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荀子认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这样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孟子曾把学习解释为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善性”,荀子把学习解释为接触外界,掌握知识,见诸行动,以美其身。

六、道家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强调自然人

2、理想人格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对自然天性的遵循;

3、学习与求知

涤除玄览与虚而待物;

其出弥远,其知甚少;

闻之疑始;

4、道家教育思想的特点是反对认为和反对教条,道家反对认为,首先是深刻揭露了社会发展伴随的罪恶,因此具有反抗的意味,但道家仅仅是抓住乃至放大了社会罪恶的一面,而否定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其次是反对教育对社会原则的遵循,他们敏锐地看到了教育中社会原则与自然原则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指出了人的自然本性如何保存的问题,但却夸大了两者的冲退,由此主张摒弃人对社会原则的服从。

七、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绝对的性恶论;

禁“二心私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八、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性与教;

中庸;

自诚明与自明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名词:《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全文仅有一千二百多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教师及师生关系。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

《学记》教育教学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释义: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学记》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

4、《乐记》

乐的产生: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

乐的作用:通过激发内心的情来打动人,它对人的教育作用具有自然而然的感化,心悦诚服接受的特点。

该篇是小生阿雲的第二篇,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史还有很多经典,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耐心阅读你会收获更多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荀子   墨子   孟子   儒家   贤士   目的   教育史   道德教育   道家   中国   重视   原则   作用   自然   思想   环境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