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高女人和矮丈夫》是1989年“出生”的一部老动画,根据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改编。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动画与小说的结局略显不同,小说结局里的矮丈夫坚守与逝去的“高女人”之间的爱情,并未因旁人的“闲话”对自己有何“改造”。

而动画中的“矮丈夫”在高女人逝去以后,全盘接受了旁人的所有“改造”,他成了符合旁人“审美习惯”的样子,但却依旧保留着为逝去高女人撑伞的“习惯”。

有人说,动画版《高女人和矮丈夫》的最后,矮丈夫撑伞空出来的那属于高女人的位置,是他怀念高女人的“方式”,人们赞叹他对爱情的忠贞。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但于颜小二看来,《高女人和矮丈夫》这部仅有10分钟的动画,绝不止步于爱情,它所揭露的,是世人隐匿于“习惯”中的偏见,这种偏见里散发的恶臭,可以吞噬人的鲜活灵魂,扼杀人之所以为人的鲜明个性。

动画中,矮丈夫失去高女人后,他全盘接受旁人改造,他于雨中高举的伞、他旁边空出来的空白,何尝不是他在身体力行去迎合世俗眼光,去与逝去“高女人”相匹配的证明呢?

但矮丈夫心中挚爱已然逝去,此时迎合世俗习惯下的“自我改造”除了证实他已沦为无“灵魂”的空壳之外,便意再无义全无,而这一幕,无疑这部动画的点睛之笔,更是对世俗之中,以习惯为名义之偏见最有力的讽刺。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1、“热心人”审美习惯中有伤人偏见

影片短短10分钟,出场人物不过8人,但影片中有两次撑伞的情节,将高女人和矮丈夫的“悲剧”,从高潮引向结尾。

动画的主角是新婚不久的恩爱夫妻,女的高高瘦瘦,男的矮矮胖胖,她们神情上的恩爱,与行为上的形影不离,对比于二者身材外貌上的不协调,让两个人看起来极具“违和感”。

于是他们一路行走,一路吸引着想要改造他们的“热心人”。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穿高跟鞋”、“戴假发”、“用衣服修饰身形”,一路走来,他们尝试过“热心人”基于其“审美习惯”下的“改造”,但二人最后皆因这种“改造”带来的“举步维艰”而礼貌婉拒。

夫妻二人走到路尽头,打开门,门外在下雨,矮丈夫于是拿出小伞,高高举起,虽然笨拙,但也在雨中保全了高女人。

这是10分钟动画里的第一次“撑伞”。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而第二次“撑伞”,则发生在故事的结尾,此时,矮丈夫的妻子因心惊于改造不成而愤怒的“热心人”,倒地死去。

失去妻子的矮丈夫痛定思痛,再次恢复的时候,矮丈夫不再是最初的矮丈夫,他戴上了“热心人”的假发,身上穿着“热心人”的衣服,脚上踩着热心人的“高跟鞋”,这些曾经让他“寸步难行”的来自热心人的“改造”,他已游刃有余地“适应”,而此时雨中撑伞的他身旁空出的“位置”,则昭示他神情冷漠的原因。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前后两次“撑伞”场景,矮丈夫从夫唱妇随,成了形单影只,形单影只不说,最初那个憨厚可爱的“矮丈夫”,也变成了板着脸、戴着假发、踩着高跟鞋的“奇怪大叔”形象。

“矮丈夫”死了,当“高女人”死在“热心人”改造不成的怒火与口水中时,和高女人恩爱的“矮丈夫”灵魂,便已经死去。

高女人与矮丈夫的悲剧,以“撑伞”为分割点,以高女人逝去、矮丈夫被成功改造为结局,展现得淋漓尽致。

矮丈夫无疑这场滑稽悲剧中的“受害者”,而高女人则是这场骇人“改造”中的牺牲品。

高女人是矮丈夫的“坚守”,即便二人的形影不离与世人审美“习惯”相悖,但他们可以拒绝顺从那约定俗成的所谓“习惯”,但奈何世人“审美习惯”背后的偏见太伤人,精疲力竭之下,高女人被“偏见”吞噬,而矮丈夫则因失去了心中的挚爱,麻木接受一开始所有的“改造”。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他高举着伞,伞下的空白,可能是他祭奠高女人和自己死去灵魂的最后哀悼。

他们被世俗的冷眼中伤,却坚持用自己高度的精神和谐回应着世人的诸多非议。但任何美好都经不起现实的摧残,在那个撕碎一切美的恐怖年代,恩爱的高女人和矮丈夫备受折磨。

于此,在“撑伞”为分割点的前后对比下,“热心人”审美习惯中那“吃人”偏见的杀伤力,便呼之欲出。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2、追求“美”的习惯,因流于形式,变成浅俗的“偏见”

“习惯”本不在于对形式的注重,更多完成于“身心合一”下的自然而然,但是“习惯”之下,却无形给人限定了范围,当他人他物出现不适合这个范围的行为时,因为自己的习惯被打破,那不符“常规”的行为就显得突兀,甚至让人有些“不顺眼”起来,于是,偏见便孕育而生。

动画《高女人和矮丈夫》以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为蓝本,动画隐去了小说中那个特殊且叫人悲伤的年代的时代特色,却进一步凸显了小说里那市井小民身上,因浮躁而扎根于“习惯”里的骇人“偏见”。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无独有偶,1978年,同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象不象》中,主人公“小明”和整齐划一的同学老师们去动物园参观。

除了调皮小明,其他的同学仿若复制品一般,他们行为举止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板一眼地参观动物园。

什么时候看什么,回去的作业画什么,怎么画,老师都说得一板一眼,而本该好动年纪的小朋友们,也整整齐齐地跟着老师“一板一眼”地去做、去看。

唯独小明,他的活泼好动,仿若异类。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结果,因为小明在老师带着小朋友看大象并且讲解大象特点的时候,跑去看猴子,以至于画出来的大象有着“猴子脑袋和大象的身体”,于此,小明遭到了嘲笑与中伤。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动画的结尾,曾活泼的小明变得和同学一样安静,脸上挂着好学生标准式的笑容,他一板一眼地画出了“大象”,举着画板问道:“象不象”。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像不像”和“象不象”中间,差了什么?差了一个“人”。

过度注重形式之整齐划一的“习惯”下,“习惯”俨然成了削掉人之所以为人的“个体特色”,形式好看,内在空无一物,这样的“人”,哪里还有“灵魂”?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高女人和矮丈夫》也是一样,夫妻二人虽然在外形上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但是这并不影响二人相爱相拥。

可是,二人违和的外表却触动了世俗里“热心人”的“审美习惯”,形式上的“不和谐”,让“热心人”们忍无可忍,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以期让这对夫妻能看起来“和谐”一些,符合自己心中的“审美习惯”一些。

但是,削足适履般的“改造”,让两夫妻举步维艰之下不堪其扰。

最后,高女人逝去,矮丈夫痛定思痛之后,全盘接受“热心人”的改造,他踩着高跟鞋、穿着束身长裙、戴着假发,在雨里高高举着伞,而雨伞里那为逝去高女人空出来的空间,怎么看怎么怪异,这又符合谁的“审美习惯”呢?

这是颇具讽刺的一幕。

3、写在最后

人追求“美好”无可厚非,因为追求“美”,而形成一些“习惯”,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帮助人们触及“美”的习惯,绝对不会流于形式。

它由心而生,有更高的精神内核。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亦如高女人和矮丈夫这对夫妻,夫妇的协调与美好,当以二人琴瑟和鸣、互相扶持为基,而非外貌身材上的郎才女貌。

而动画里的“热心人”,他们无视二人相拥而行时的和谐情感,仅仅注重二人反差巨大的外表,以至于在“郎才女貌”这类习惯性思维下,对二人的外形差距衍生出“偏见”,从“建议改造”,到最后追逐二人“强行改造”,这种“改造”从一开始,便不是为了高女人和矮丈夫好,虚伪意味尽显。由此,高女人和矮丈夫也迎来了悲剧结局。

追求“美”的习惯,因流于形式,变成流于浅俗的“偏见”,值得我们反思。

人活于世,喜怒哀乐几十年,追求各式各样、各种层面的“美”,当属人生重要意义之一,对于那些出于美好愿望,经过时间沉淀的,近乎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成为空有形式而无内核的“偏见”,扼杀的将是支撑生命意义的“灵魂”。

莫让我们追求的“美”的习惯,沦为空有形式而无内核的“偏见”。

  

《高女人和矮丈夫》,流于形式的习惯,孕育了浅俗的偏见

  参考:《高女人和矮丈夫》、《象不象》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无授权一说),请勿不问自取(会投诉)。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两周内联系删除) 。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流于形式   偏见   丈夫   习惯   假发   大象   高跟鞋   世俗   世人   热心人   灵魂   形式   夫妻   动画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